黃府紀念館

黃府紀念館

黃府紀念館涉台文物包括:清康熙台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匾額、清康熙巡台御史黃叔璥匾額(黃石沙堤房)、清雍正台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匾額、清翰林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匾額。祖譜祠聯:金墩入閣兩相國,黃府進士四尚書。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鐘山清江流。鳳翔叔琳卿督及第;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光升汝良,錫袞治國;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其後相繼以甲第顯名——為狀元者明代黃觀(文狀元),黃鉞、黃振邦(武狀元);為榜眼者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清代黃機、黃錫袞;為尚書者黃光升、黃鳳翔、黃汝良、黃鉞(南京兵部尚書)。

黃府紀念館

一、黃府紀念館簡介

黃府紀念館地點位於中國福建莆田市黃石鎮興美街北路西側金墩黃氏祖祠福廈高速鐵路莆田站下車即到達黃石鎮金墩)。本館主要人物:黃府(1130—1210)字大方一字用藏。行火二十一,號東美。黃徹季子,以子翰林院館閣校勘安石貴累授翰林內閣學士、榮祿大夫、太師,賜廟號為金墩,謚清惠。南宋初自興化軍城遷莆田黃石景德里水南金墩(古有讀書亭、金墩廟),為江夏金墩黃氏始祖。隆興元年(1163)癸未進士。幼敏慧,長勵志,天性純孝,翕和昆弟,與長兄黃豐潭州知府、仲兄黃廓五經博士篤敬事其親,山牌鋪、白杜鄉人敬之,配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長女陳廣誼(1135-1226),杜門嗜學,能慕父風,歷簽書平江軍節度判官,轉從政郎,改知江南揚州府江都縣令,平海軍(今泉州)僉判、節度使、榮祿大夫、副都統,頗有惠政,士民德之,廉介有聲,以軍功誥授光祿大夫太師秩滿疏請終養,致仕歸。及卒八十一歲,葬莆陽驛前街府西巷對境北磨鄉雞峰山東南麓華嚴寺北東側金鳳煦卵穴(永福人都統兼秘書郎張淵為銘其墓)。
原載《軍城金墩黃氏祖譜》.原載《軍城金墩黃氏祖譜》.
其高祖黃寵宋景祐元年甲戌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曾祖黃中庸居軍城莆田城西文賦里驛前街府西巷(今莆田太平社區雷山巷110號黃中庸故宅尚存)宋皇祐五年癸巳春闈會元仲秋登狀元鄭獬榜鴻臚進士,以溫國公故相司馬光薦授累官浙江提刑、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諡文正。有《蓮花池》詩行世“蓮花瓣里可撐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淨,蓮花貯月水傾船”《莆風清籟集》;祖黃偊恩貢承事郎特奏紹聖進士長春令侍御史;父徹字常明宋宣和六年甲辰登狀元沈晦榜進士官從政郎轉知渤海辰溪麻城縣事嘉魚令尋改平江令居莆陽城西黃文正侍中第。有《鞏溪詩話》句:“但遣一枝居巧婦,不殊大廈供嘉賓;圓冠思得多於鯽,刻木惟宜少似彪”。其子安石宋紹熙癸丑進士朝請郎翰林院館閣校勘,長孫近廣東新州府教授,仲孫遠恩貢生補宣教郎;曾孫天麟黃權元處士贈征仕郎;玄孫黃鳳公字仕鳳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以祖新州府教授黃近蔭,薦辟泉州府學徵仕郎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金墩祖祠聯曰:“黃府進士四尚書,金墩入閣兩相國;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光升汝良錫袞治國;榜眼探花文武巍科,鳳翔叔琳卿督及第、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鐘山清江流”。軍城始祖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曾孫公幼敏慧、嗜學杜門,卓然其容,端乎其質;彪外文章,令中敬亶;受人若虛,掎已以實;靜常聞乎,雷霆動蚤;由於繩墨,是以頂鳥;紗未足以為榮服,文秀亦不為煜赫;時或闖趺從而;容興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牆而獨立;屹然似晴雲新斂,華顛之斯人也。位無愧於前朝大尹之官名,尚傅於後世,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蚤為之改容;矧子安石公孫近公遠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載如一日也,即教授晚生吳稔謹題。軍城金墩黃氏涉台文物包括:清康熙台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匾額、清康熙巡台御史黃叔璥匾額(黃石沙堤房)、清雍正台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匾額、清翰林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匾額。祖譜祠聯:金墩入閣兩相國,黃府進士四尚書。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鐘山清江流。鳳翔叔琳卿督及第;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光升汝良,錫袞治國;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其後相繼以甲第顯名——為狀元者明代黃觀(文狀元)、黃鉞、黃振邦(武狀元);為榜眼者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清代黃機、黃錫袞;為尚書者黃光升、黃鳳翔、黃汝良、黃鉞(南京兵部尚書)。
宋太師黃府祖祠在黃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明萬曆三十九年辛亥黃鳳翔率眾族鼎建祀江都令節度使太師清惠太師黃府公及館閣校勘學士文衍公、教授近公、校書遠公;順治十二年丁卯舉人湯溪知縣黃維垓率族人重修。國朝康熙十六年丁巳東閣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暨杭州金墩武林黃氏太平良相黃機率族人修;十八年癸酉進士黃世德、光緒年間台灣淡水廳金墩進士編修通議大夫軍機章京黃彥鴻率族重建。年弟李宗起拜題其子館閣校勘公介公諱安石像贊:“翩翩貴介,雅尚風流;文章風度,玉宇瓊樓;景星爭觀,館職拔尤;其人已遠,其音尚留”。
金墩祖祠中堂供奉神位:祭祀宋進士江都令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太師黃府公配塘南陳侍講女封宜人、安石公宋進士朝請郎館閣校勘學士配淑人林氏、近公宋新州府教授配孺人吳氏、遠公宋宣教郎配詹氏與七房千一公配陳氏方氏、千二公元處士贈征仕郎配洪氏歐陽氏、千七配黃石劉氏、千九配黃石坑柄吳孺人、千十配下墩鄭氏、千十二配後墩鄭氏、千十三配黃石謝氏等十一公。每逢年正月初三、初四、初五日為海內外金墩黃氏子孫敬祀拜謁吾祖江都令黃府公祠。據海外華人社團統計,當代“金墩黃”分布在海內外賢哲甚盛,其族裔在台灣、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地逾十萬人。主要有江夏金墩黃氏二十五世孫新加坡前已故總統黃金輝、江夏金墩黃氏二十三世孫菲律賓總統府辦公廳主任兼農業部長黃嚴輝、世界黃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黃明頂,在國內江夏金墩黃氏二十五世孫台灣前國民黨中常委黃哲真、前福建省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黃松祿,福州候官榕城籍台灣淡水港金墩黃氏二十六世孫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軍機處領班章京黃彥鴻、印尼國務部長黃自達、馬來西亞內閣部長黃家泉、黃家定,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徙福州光祿坊達明里金墩黃府廿五世孫福建省長黃小晶。
館閣校勘公介公(1168—1255年)諱安石字公介行谷三十九,平海軍節度使公子也,十九齡紹熙癸丑登狀元陳亮榜進士官朝請郎館閣校勘學士公配淑人林氏葬太平山;人謂簪纓世濟無如黃氏幼敏慧績學多才惟公為最,時稱四代聯登統計一門八進士即徹公、鍾公;豐公、府公、安石公;燾公、熏公;桂公雲,世祖宋進士江都令用藏公由鞏溪遷金墩雲仍奕葉,甲科相望,蓋雲盛矣厥後長孫新州教授近公(1208-1293年)、次孫校書郎遠公(1210-1295年)宋末元初元兵屠城連遭兵火燹,曾孫遂離開動亂之地或至入他姓,後請奏於廷復原姓。
宋江都令祠在黃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明萬曆三十九年辛亥黃鳳翔率眾族鼎建祀江都令節度使太師清惠公及館閣校勘學士公介公、教授近公、校書遠公;國朝康熙十六年丁巳東閣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暨杭州金墩武林黃氏太平良相黃機率族人修;康熙十二年丁卯舉人黃維垓率族人重修。十八年癸酉進士黃世德、光緒年間台灣淡水廳金墩進士編修通議大夫軍機章京黃彥鴻率族重建。年弟李宗起拜題其子館閣校勘公介公諱安石像贊:“翩翩貴介,雅尚風流;文章風度,玉宇瓊樓;景星爭觀,館職拔尤;其人已遠,其音尚留”。據海外華人社團統計,當代海內外賢哲裔甚盛,江夏金墩黃氏族裔在台灣、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逾十萬人。如新加坡前已故總統黃金輝、菲律賓總統府辦公廳主任兼農業部長黃嚴輝、世界黃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黃明頂,在國內台灣前國民黨中常委黃哲真、前已故福建省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黃松祿、福建省長黃小晶。
金墩祖祠中堂供奉神位:祭祀黃府公宋進士太師公配塘南陳侍講女封夫人、安石公宋進士朝請郎館閣校勘學士公配淑人林氏、近公宋新州府教授配孺人吳氏、遠公宋宣教郎配詹氏與七房千一公配陳氏方氏、千二公元處士贈征仕郎配洪氏歐陽氏、千七配黃石劉氏、千九配黃石坑柄吳孺人、千十配下墩鄭氏、千十二配後墩鄭氏、千十三配黃石謝氏等十一公。每逢年正月初三、初四、初五日為海內外金墩黃氏子孫敬祀拜謁吾祖太師黃府祖祠。
館閣校勘學士公(1168—1255年)諱安石字公介號文衍行谷三十九,平海軍節度使太師公子也,十九齡紹熙癸丑登狀元陳亮榜進士官朝請郎館閣校勘配安人林氏葬太平山;人謂簪纓世濟無如黃氏幼敏慧績學多才惟公為最,時稱四代聯登統計一門八進士即徹公、鍾公;豐公、府公、安石公;燾公、熏公;桂公雲,世祖宋進士江都令用藏公由鞏溪遷金墩雲仍奕葉,甲科相望,蓋雲盛矣厥後長孫新州教授近公(1208-1295年)、次孫校書郎遠公(1210-1295年)宋末元初元兵屠城連遭兵火燹,曾孫遂離開動亂之地或至入他姓,後請奏於廷復原姓。
二、宋進士榮祿大夫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黃府年譜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農曆正月初四日午時,出生於福建興化軍城驛前街府西巷黃太常卿第(黃文正小宗)館舍(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黃文正侍中故居尚存)乳名法淨。與宋理學大儒朱熹同齡。
紹興三年(1133年),四歲。父黃徹宋宣和六年進士,累官至平江縣令。
四年(1134年),五歲。始入興化軍府西巷梅蘭社學。幼敏慧,長勵志,天性純孝,翕和兄弟。
六年(1136年),七歲。母陳俊玉授以書,能詩。
七年(1137年),八歲。通《孝經》大義,並題其上曰:“用藏大方,千秋日圓。”間從群兒遊戲,獨以沙列八卦,端坐默視。
十年(1140年),十一歲。少嗜學,能屬辭,受學於步雲書院
十三年(1143年),十四歲。師事陳俊卿、黃公度,兩人也視黃府為子侄。
十四年(1144年),十五歲。在軍城步雲書院攻讀《四書五經》、《論語》等。
十七年(1147年),十八歲。秋,選為興化鄉優貢生。考官蔡茲閱黃府三篇南宋論策,皆論及朝政大事,謂必非常人也。
十八年(1148年),十九歲。春,遊覽華嚴寺。公餘研究“釋老之學”。作崖刻《宋石煙靈》今尚存。是年岳父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拜會親家興化軍城延陵里府西巷的北宋宣和進士平江令黃徹。
二十年(1150年),二十一歲。春,回祖藉廣業里鞏溪宋洋中厝祭掃祖墓。
二十一年(1151年),二十二歲。春,分徙於雙牌石馬山潭州知府長兄黃豐、白杜五經博士二兄黃廓同往永福梧桐潼關村教忠寺修復黃太常卿贈侍中諡文正黃中庸陵。
是年十月,仙遊縣折桂里後坑陳居仁登進士累官文華殿直學士。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四《文華閣直學士贈金紫光祿大夫陳公居仁神道碑》載陳居仁知建寧府時事跡:“先是,觀察推官柳某死,貧不能歸,乳嫗挾二子行丐於市。公聞之,給以粟帛,命士人教養之。”
二十三年(1153年),二十四歲。夏徒步數百里到永春留安村,受學於文宣公留正。
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五歲。與林光朝相唱和,作詩遊學於水南紅泉書院。
二十五年(1155年),二十七歲。七月,冬奉,護送親父黃徹歸里,研讀《孟子》。
二十七年(1157年),二十八歲。十月,往龍溪縣衙拜見叔父黃龍立祠於龍溪學宮。
二十八年(1158年),二十九歲。以自學為務,暇時前往泉州向解元梁克家求教。
二十九年(1159年),三十歲。作《興化縣法淨院序》。
三十年(1160年),三十一歲。冬,到候官黃巷約見德潤黃洽舉鄉試。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長女陳廣誼,麗質聰惠,見其與兄廓篤敬事其親,鄉人敬之,杜門嗜學,能慕父風,遂許於府。
三十二年(1162年)三十三歲。八月,應詔上福州舉鄉試。言:“鄉試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先祖之學,使義理所存而省試。則自然意誠心正,為天下之務也”。又言:“立紀綱,厲風俗,四海之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朝之本。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三十四歲。三月,與唐御史黃滔九世孫榜眼黃洽同受孝宗召見,黃府重申前議於東閣。除拜知長沙縣事,寫《長沙要義》、《軍城紀事》成。配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長女、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長姐陳廣誼。是年,十月,參加禮部廷試,黃府與胞兄黃豐,同邑林光朝、陳必大、崔世舉、黃洽同榜,黃府獲狀元木待問榜聯捷傳臚進士。兄黃豐則恩賜特奏名進士。初授官知長沙縣事,正月,在軍城府西巷與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女陳廣誼舉行婚禮。興化縣同學進士長溪縣尉崔世舉、泉州司戶陳必大;莆田縣同學工部林光朝侍郎、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前來慶賀。十一月,出知湖南潭州長沙縣事,寫《軍城要義》、《軍城春秋》成。妻內仲弟進士陳敬長姐陳廣誼(1135-1226)宋詩人誥封長沙縣君。
二年(1164年),三十五歲。任長沙知縣,冬,寫《步雲書院志》生長女萍石。
乾道元年(1165年),三十六歲。五月,兄黃豐居雙牌石馬仁山,除監潭州南嶽廟,拜潭州知軍。是年,岳父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1108-1172)字英仲號塘南。黃府三年(1167年),三十八歲。任長沙知縣。八月,訪理學大儒朱熹於潭州,作《朱子唱酬集》。十二月,至長沙,作《黃東美集稿》。
四年(1168年),三十九歲。二月,轉知江蘇揚州府江都縣令。江都縣發生饑荒,黃府貸粟于軍以賑之。五月,丁憂艱,父親黃徹卒,與長兄潭州知府黃豐、仲兄五經博士黃廓、弟處士黃廙歸里治喪,墓廣業里鞏溪寺後。歸里守制三年,編次《興化軍城紀事》成生次女蘊石。六月,父徹卒丁憂假歸。
五年(1169年),四十歲。在家守制。是年十月,從叔父興化縣來蘇里黃鐘登進士,官至漳州錄事參軍。興化縣人鄭僑榮登狀元官至宰相。
六年(1170年),四十一歲。在家守制。生子黃安石,七月,興化軍城驛前街瘟疫盛行,舉家由軍城遷黃石市景德里水南之金墩,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與長姐陳廣誼,前往黃石市景德里興美街北金墩懇親。
七年(1171年),四十二歲。守制期滿復起故官楊州府江都縣令。春,假歸,與林艾軒同學立社學於所居之里紅泉精舍,其時,黃石水南雖遇災年,人不缺食。同年,為記祀其父黃徹,回軍城為其曾祖父住所撰“太常卿侍中黃文正大宗”十字。
八年(1172年),四十三歲。仕江都縣令。四月,編乾道版《江都縣誌》成。是年,莆田縣黃艾榮登榜眼官至刑部侍郎。秋,上奏札於延和殿,欲蠲免江都賦稅。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榮登乾道八年進士,黃府前往岳父家祝賀。冬,以旱告於朝延,乞蠲本軍合租苗米四萬七千餘石,檢放三萬八千餘石,岳父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1108-1172)卒於官,黃府丁外憂,假歸,黃府特赴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去逝奔喪戴孝。
九年(1173年),四十四歲。仕江都縣令。四月,寫《金墩家禮》成。命授通直郎,為官清廉尚節,為國為民。作《重修江都廟學記》。並親書《明倫堂》匾,掛江都學宮。
淳熙元年(1174年),四十五歲。仕江都縣令。十月,鏇拜簽書平海軍節度僉判之職。邊事軍急,帝命秘書郎張淵任後軍都統,黃府任副都統兼節度使,抵禦金兵入侵。因治軍戰略有方殲滅金軍獲大勝受到皇上的嘉獎。為岳父即已故的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請謚“獻肅”光宗嘉納。
二年(1175年),四十六歲。任平海軍僉判。編《禮耕堂錄》成。七月,作《大方華嚴寺經藏序》。寺在北磨雞峰山下東南麓,親題崖刻“宋石煙靈”自為記。
三年(1176年),四十七歲。任平海軍僉判。三月,回祖籍軍城府西巷黃太常卿第敬拜祖,十月,往永福潼關大洋教忠寺後錦屏山龍嶺祭掃先祖太常卿贈侍中黃文正公墓。六月,除秘書省秘書郎。疏請終養。辭。
四年(1177年),四十八歲。十月,任平海軍僉判。作《黃大方詩集》成。十二月,與兄黃廓五經博士(旌表孝子)同侍親母病甚孝。
五年(1178年),四十九歲。除從政郎。四月詔回在京,奏疏於朝“開倉賑災,奏蠲丁稅,築堤治河”,士民德之。十二月假歸,復修“步雲書院”。
六年(1179年),五十歲。任從政郎。六月,與泉州司戶陳必大上奏乞蠲免平海軍(今泉州)颱風災民稅。
七年(1180年),五十一歲。任從政郎。四月,申減屬縣科紐秋苗夏稅木炭月樁經總制錢二千緡。
八年(1181年),五十二歲。在京,鏇任秘閣通直郎,作《黃妙應易學家讀》成。改知江南揚州府江都縣令,平海軍(今泉州)節度使,頗有惠政,士民德之,廉介有聲。
九年(1182年),五十三歲。二月,任秘閣通直郎。編《黃氏十二孝經集稿》成。
十年(1183),五十四歲。任秘閣通直郎。正月陛下之心;府急務則參與輔翼太子、選任大臣、振舉綱紀、變化風俗、愛養民力、修明軍政六者。
十三年(1186年),五十七歲。三月,除主管太乙宮兼崇政殿說書。資性剛果,遇事必為,風采凜然,以疾辭,不允。作《軍城政要解義》以授學者。
十四年(1187年),五十八歲。三月,編次《國小書》成。差主南京鴻慶宮。除從政郎,奉命裁決長期積壓滯留牢獄的囚犯,處置果斷。
十五年(1188年)五十九歲。六月,除兵部員外郎官。以足疾請辭,詔除直寶文閣,主管西京崇福宮。
十六年(1189年),六十歲。正月,除秘閣通直郎,辭。二月,光宗即位,拜祠命,辭職名,不允。《大學章句》、《中庸章句》成。四月,再辭職名,五月從所請,仍舊直寶文閣從政郎,降詔獎諭。閏五月更化覃恩轉朝散郎,賜緋魚。十一月,改知江蘇大豐,再辭,不允,始拜命。興農濟困,興教助學,廉介有聲,有惠政,士民德之。
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六十一歲。四月上任,首下教令。奏行經界法。刻《五經》、《四書》於興化郡。是年好友文華閣直學士陳居仁同賀,其子陳卓登進士,累官資政殿學士。
二年(1191年),六十二歲。三月,復除平海軍節度使(府駐平海鎮東美村)。任上不畏艱險,親歷關隘慰勞守將,激發士氣。賜紫章服。通議大夫。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之長姐愛妻陳廣誼誥封宜人。
三年(1192年),六十三歲。任平海軍節度使。越日奏事行宮便殿。奏事後,辭新除待制職名,不允。再辭,不允。覃恩授文林郎,賜紫金魚袋。
四年(1193年),六十四歲。任翰林院館閣校勘學士。配媳工部侍郎艾軒林光朝女封南陽縣君。內仲弟陳敬(1148-1222)前來賀婚。
五年(1194年)六十五歲。任平海軍節度使。申乞終養,辭不允。寧宗即位,召赴行在奏事,考正《釋奠禮儀》行於郡。八月,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有旨趨今疾速供職。詔除寶文閣待制,十一月,著《水南書院精舍》成。
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任平海軍節度使。六十六歲。正月,辭舊職名。三月,又辭,不允,轉資政大夫。“事無巨細,一斷之以義,主之以公,雖富勢不可奪,邑以大治,廉介有聲,人謂清惠。”請辭職名並乞致仕,上不允。聖詔府以平海軍節度判官理節度使事。應命。其岳父,(同上書職官六之七一),是年十二月去世。明弘治《興化府志》卷三四有傳。長女內仲弟進士陳廣敬(1148-1222)長姐陳廣誼(1135-1226)宋詩人。及其浙江台洲臨海(今屬溫嶺東海)塘南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皆詩人也。
二年(1196年),六十七歲,任平海軍節度使。黃府為官,嚴毅方直,安貧好古,其學說以躬行為先,雅志恤物,勤心職事。時韓胃為相,誣朱學為偽學。有十大罪史稱慶元黨禁案。是年春闈,與永春族弟竹坡居士黃維之論學,為朱熹作偽學抱不平。上奏《朱熹理學為國本儒學疏》
三年(1197年),六十八歲。任平海軍節度使。與興化縣長溪縣尉崔世舉、泉州司戶陳必大同學以茶酒禮賀興化縣來蘇里汾水黃家社族叔進士漳州錄事參軍黃鐘。是年好友興化軍折桂里人——陳居仁(字安行),仕至寶文閣侍講兼提舉太平興國宮。卒於官,加文華閣直侍講學士,諡文懿。府前往弔唁並致辭哀辭,學者稱其菊坡先生。
四年(1198年),六十九歲。十二月,莆田人黃府以平海軍節度判官署節度使事(正二品)。後繩違雪枉,持法甚嚴。有惠政,詔封榮祿大夫副都統(從一品)妻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長姐陳廣誼封夫人。參修《楚辭集注》成。
六年(1200年),七十一歲。正月,通奉大夫、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光祿大夫太師秩滿乞疏終養。以太師正一品銜乞致仕。去日行李蕭然,士民慰留,百姓為他立德政碑。吏部考最,例當升職,以母老告歸終養。作《金墩古圖》甚詳。
嘉泰二年(1202年),七十三歲。子黃安石時任翰林院館閣校勘。二月,建金墩黃氏祖廟。
嘉定元年(1208年),七十九歲。府閉門養重,究心學問,同仁文友多有造謁。十月,撰《軍城黃氏祖譜》成。
宋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一歲。八月十五日吉時逝世,年弟浙江張淵都統秘書郎為銘其墓,表弟敬(1148-1222)字成卿書丹,內仲弟進士朱墊篆額。贊曰“清惠高風去千載,至今遺響在金墩;洗耳洗心甘綠野,濯纓濯足付滄浪;松間月色詩千首,竹里棋聲酒幾觴;正受全歸無一欠,未為公憾為時傷”。欽賜祭葬於府城西北磨雞峰山東南麓寺山華嚴寺後東側金鳳煦卵穴。贈太師,謚清惠。妻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長女、內仲弟進士陳敬(1148-1222)長姐陳廣誼封夫人,欽賜廟號為金墩黃廟,詔恩從祀鄉賢祠。
宋紹熙四年進士朝請郎翰林院館閣校勘朝奉大夫府子公介黃安石謹撰
軍城八代聯登十六進士
1、黃中庸鞏溪七世孫寵公子軍城初祖宋皇佑癸巳進士官太常寺卿光祿大夫侍中樞密副使
2、黃偊鞏溪八世孫軍城中庸長子宋紹聖甲戌進士官永春令侍御史
3、黃徹鞏溪九世孫軍城中庸孫侍御史偊公長子宋宣和甲辰進士官平江縣令
4、黃龍鞏溪九世孫軍城中庸孫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紹興庚辰特奏進士官龍溪令
5、黃鐘鞏溪九世孫軍城中庸孫翁源縣令修公子宋乾道已醜進士官漳州錄事參軍
6、黃豐鞏溪十世孫軍城中庸曾孫徹公長子府公兄宋隆興癸未特奏進士官潭州知府
7、黃府鞏溪十世孫軍城中庸曾孫徹公季子宋隆興癸未進士官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榮祿大夫太師
8、黃燾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豐公長子宋淳熙丁未進士官武岡軍教授
9、黃勛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豐公次子宋淳熙甲辰進士官杭州軍教授
10、黃安石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府子宋紹熙癸丑進士官館閣校勘朝議大夫掌院學士
11、黃偉鞏溪十一世孫軍城中庸元孫宋紹興丁丑進士官江西提學致仕
12、黃真鞏溪十二世孫軍城中庸六代孫喬卿子宋淳熙乙未特奏進士官內閣中書
13、黃邠鞏溪十二世孫軍城中庸六代孫喬卿次子宋淳熙甲辰進士官袁州太守
14、黃鎮山鞏溪十二世孫軍城中庸六代孫宋嘉定已巳進士進士居檗谷
15、黃蓋鞏溪十三世孫軍城中庸七代孫宋嘉定癸未進士官大中大夫光祿寺卿
16、黃桂鞏溪十四世孫軍城中庸八代孫宋紹定壬辰進士第九魁官翰林編修光祿寺卿
宋紹熙四年進士朝請郎翰林院館閣校勘朝奉大夫府子公介黃安石謹撰
三、宋故江都令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榮祿大夫致仕贈太師謚清惠廉伯黃公墓志銘
宋賜進士秘書郎都統賜紫金魚袋張淵撰銘。
宋賜進士朝奉郎編修樞密院兵部侍郎內弟陳敬書。
宋賜進士翰林學士期婿朱墊篆蓋。
府公卒,子安石往哭且待事,既卜葬,其孤安石泣請銘。張淵曰:江都公盛德至行,用不究其才,惟銘以示天下來世。公忠貞體國,諸君不擇有德者命之,而徒委於不肖,恐無以傳久遠。安石曰:父平生所知莫如君。請銘於余,淵拜受命。宋朝奉郎樞密院編修兵部侍郎內弟陳敬書以行狀來敘曰:“公諱府,字大方又字用藏號東美晚號廉伯行火二十一,卒贈太師謚清惠。徹公季子,以子翰林院館閣校勘安石貴,累封翰林院學士誥授光祿大夫太師。高祖寵公,寶文閣大理寺評事。曾祖中庸諡文正,太常寺卿、侍中樞密副使,以曾孫黃府貴累贈太師。祖考偊公,侍御史,以孫黃府貴累贈太師。考式徹公,平江令,以長子黃豐潭州知府貴,累封光祿大夫,復以季子黃府貴累封太師;叔父龍公,龍溪令。皆四代聯登八進士,廉伯黃公累官至榮祿大夫副都統、以軍功誥封光祿大夫太師。黃氏舊家江夏,晉永嘉五胡亂華入閩,而太師廉伯府君之黃,遷自光州固始,彥豐公避地福州烏石山黃巷。至唐興,天下定,謚忠義岸公入莆陽黃巷。閩人族姓數百家,而聚族自林氏、歐陽氏、常氏於唐時,代有顯名。皆以閩人氏其族。晚唐迄三年間,諸姓迭興,往往謂光州固始人。光州之鄙遠狹隘,非五公七姓三家六卿之所生聚,而閩之人樂道夫光州者,恥以夷裔類族也。維黃氏自晉南渡入閩,今候官黃巷故居處也。當盛唐時刺史守桂州浮海入閩,至肅宗時定居莆陽。後分三派,御史滔居郡之東,曰東黃,二校書璞、蟾,居郡之東北涵頭黃巷。曰前後黃;璞從弟曹,為鞏溪黃。至中庸公徙軍城。府公知書,善教子,忠孝傳家公尤力,余知公異日必貴,廉介有聲,尚傳於後,及公被命,與公所書無異。自軍城徙黃石之金墩,遂為金墩人。公天性純孝,翕和昆弟,與長兄黃豐潭州知府、仲兄黃廓五經博士、胞弟黃廙宋處士,篤事其親,鄉人敬之,杜門嗜學,能慕父風,由興化縣學,宋孝宗隆興元年癸未登狀元木待問榜進士,時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以女妻公。公為與兄豐同年登第,初授長沙知縣改知揚州府江都縣令轉從政郎、通直郎晉階平海軍節度使,有惠政,士民德之。擢副都統、榮祿大夫、太師累封一品銜,公從官守義廉介有聲,時譽廉伯。塘南陳侍講獻肅益知公:宋孝宗登遐,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權知貢舉,授江都令出為節度使安撫平海,辭太夫人病,誥封光祿大夫。孝宗曰:卿第往,朕當日使人賜問,不使為卿憂。乞修東南,以扼寇之咽喉;克平海,授副都統封太師,以奪寇人肘腋。公議初蓋如此,朝廷後遂取平海。乞以官換賜母宰相陳正獻長姐正一品太夫人冠帔,詔從之。宋慶元乙卯仲秋,秩滿以疏請乞終養而致仕焉,與胞兄廓,純孝其親,養志無違,竭力致敬,親病衣不解帶,藥湯非親嘗弗進。與五經博士兄廓焚香祝天,願以身代親病,遂愈。後親沒,喪葬盡哀,謹遵古禮,鄰里敬重之。女五:長適朱熹子興化縣訓導學士朱墊,次適兵部侍郎陳讜公子進士秘書郎陳庶;三適太師鄭僑子進士教授鄭其卿;四適福清縣蔚吳源子教授吳稔。五適漳州府教授李綸公子進士邵武軍通判李宗起,府君黃公娶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長女諱廣誼封長沙郡君一品夫人。子一安石,宋光宗紹熙四年癸丑登狀元陳亮榜進士朝請郎翰林院館閣校勘;娶紅泉書院工部侍郎艾軒光朝林公子進士南陽縣尉林百嘉妹林氏安人。孫二:長曰近;次曰遠,振振未艾。後世趾美其芳,傳列各郡志。公幼敏慧、少苦學,終老未嘗一日棄書,文秀屹然,似晴雲新斂,華巔斯人也。筆札清勁,人藏去為珍玩。內孝友,外篤於風誼。興鄉學,修書院,崇教化。幹事恩威並施,及當利害,秉義直前,無何顧惜。為節度使,持重不苟簡。利器械,閱兵馬,號令肅然,除寇懲匪,用兵如神。平居笑語諧謔,恤及閭間巷裡,事無間外。在官引大體,其言如衡,平繩有度。惜善類,誠尤力。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為之改容,累封光祿大夫、太師。公生於宋建炎四年農曆正月初四日子時,卒於宋嘉定三年八月十五日午時,享八十有一。上訃聞:帝輟朝一日,贈太師,謚清惠,賜祭三壇,外加兩壇,命禮部遣官造墳安葬於莆城西北磨華嚴寺東坐壬向丙兼子午。為壙二:左若右已,正一品陳夫人諱廣誼附焉。銘曰:昔在孝宗,讀書亭上,金墩廟裡,濟濟多士,長養成之。燕冀於天。奕奕黃公,其行孑安,有決如川,其立如山。乃任太師,乃登將壇。文則美矣,其武桓桓,其去不遲,其逝超然。皆始皆終,孰如公完,奉公以銘,幽榮於後。

贊曰“清惠高風去千載,廉伯余香留金墩;華嚴北岩甘綠野,龍橋寺山萬滄浪;林澗月色詩千首,瑞龍棋聲酒幾觴;龍環秀亭青山碧,未為公憾為時飭”。黃府傳世詩刻:龍洋一春能幾日,龍山無雨亦多風。浪涌海邊東,甲築堤遮浪;風吹石頂西,頭蓋寺御風。莆田龍橋社區黃府陵主後人有台灣國民黨中常委黃哲真;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菲律賓原總統辦公廳主任兼農業部長黃嚴輝;清初由莆田黃石金墩遷福州鼓樓鼓西達明里金墩黃府廿五世孫黃小晶、原政法委書記黃松祿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黃紫玉、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會長黃均,台灣著名畫家黃麟。
附錄一:公幼敏慧、嗜學杜門,卓然其容,端乎其質;彪外文章,令中敬亶;受人若虛,掎已以實;靜常聞乎,雷霆動蚤;由於繩墨,是以頂鳥紗未,足以為榮;服文秀亦不為煜,赫時或闖趺從,而容興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牆而獨立;屹然似晴雲新斂,華顛之斯人也。位無愧於前朝大尹之官名,尚傳於後世,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蚤為之改容;矧子安石公孫近公遠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載如一日也。年弟教授晚生吳稔謹題。
附錄二:年弟李宗起拜題其子宋進士翰林院館閣校勘安石公像贊:“翩翩貴介,雅尚風流;文章風度,玉宇瓊樓;景星爭觀,館職拔尤;其人已遠,其音尚留”。
黃彥鴻所撰的《金墩黃氏祖祠建置碑誌》

《宋故朝請郎翰林院館閣校勘掌院學士文衍黃公墓志銘》
侄孫賜進士翰林院編修樞密院直學士黃桂撰銘
期婿宋理宗端平乙未科狀元大理寺少卿吳叔告書丹
年弟賜進士第邵武軍通判李宗起篆蓋
公諱安石,字公介,號文衍,行土三十九。近、遠二公子以書求銘,余為公侄孫,銘為天職。余與公之先江夏人也,延至九十世光州固始人諱彥豐晉永嘉五季之亂避地入閩為晉安郡守,始居福州候官黃巷;衍至唐桂州刺史諱岸公謝桂事,封開國公徙莆陽黃巷為莆陽黃氏始祖。四傳為唐處士諱巘公遷鞏溪。六傳為高祖考侍中樞密副使文正公諱中庸由鞏溪徙軍城,書香世代,課耕儒業。祖考諱徹公,平江令;祖叔考諱龍公,龍溪令;父考諱府字用藏又字大方號東美晚號廉伯,平海軍節度使榮祿大夫副都統,以軍功誥授光祿大夫太師,贈太師謚清惠,由軍城徙黃石金墩,母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起居舍人兼侍講長女誥封正一品夫人。余與公皆為軍城宋宣和進士歷辰谿縣丞、沅州軍事判官、嘉魚令、知平江縣令諱徹公裔昆,文衍謂胞伯無異。公長伯黃豐潭州知府由軍城徙雙牌鋪仁山、仲伯黃廓五經博士由軍城徙白杜沙堤、胞叔黃廙宋處士由軍城徙安溪高會山。公生於宋孝宗乾道四年戊子五月初八日午時,少穎悟,能慕父風。師從舅父紅泉書院林艾軒諱光朝工部侍郎郡尊席下高第谷清里桂嶺起居舍人侍講陳英仲諱士楚,表表有聲,甫弱冠,拔優貢,居廬讀禮,書卷至老皆不釋手。隸習杜門,首貢於鄉,鏇入太學,宋慶元乙卯年秋,領鄉薦、會貢生試第三魁,宋紹熙癸丑年春闈,榮登狀元陳亮榜第五名進士。由興化縣學,歷官朝請郎、南陽縣令,宋慶元庚申年春;拜翰林院館閣校勘,宋開禧乙丑年夏,擢知制誥、朝奉大夫,宋嘉定三年父憂,歸里守制,叩泣父恩如山。仁以待鄉黨,寬以御童僕。憂畢,宋嘉定六年,鏇晉華文閣學士,察邪正,廣言路,核事實,擇監司,懲貪吏,陳方略,考兵籍,榮績素著,宋嘉定庚辰年春,晉通議大夫、翰林院掌院學士承旨。詣闕上書論國事,剛直果決。宋嘉熙二年庚子,以翰林學士承旨銜致仕歸。凡邑里後生上謁,必訓以孝悌忠信。上有姐五人,公其六,孝友雍睦,篤於天倫,躬服其勞。姐之嫁者,時加賙恤,田薄廬弊,勤學耕讀,自以為樂。蓋公之天資凝定,天夙海立,為人才氣超邁,志量非凡,詩文俊雅,儉以治家,勤以教子,至老不渝。公娶黃石紅泉書院山長同榜進士林百嘉妹誥封淑人,卒於宋理宗寶佑三年乙卯十一月初二日辰時,壽八十有八。女二;長嫁宋理宗端平乙未科狀元大理寺少卿吳叔告。次嫁連江里宋嘉定癸未進士戶部侍郎蔡榮。男二未出。長曰黃近優貢生廣東新州府教授居黃石金墩,聘進士建康推官吳穎長女。次曰黃遠未聘,襲父恩補宣教郎,尋擢秘書省校書郎,承父命居清江境下墩。擇乙卯年十一月初七仲秋之吉塋焉,厝兆祖家興化軍城西太平山之原。姑敘歲月,納諸窆云:叩首拜撰默哀,嘔心泣血謹志。銘曰:金墩兮惟子孫勤學耕讀千秋積金,清江兮惟賢胤忠孝傳家萬代世澤。懷忠允勤,憶母在並;公乎雲亡,天道杳冥;誰為痛惜,昭昭斯銘。贊曰:“翩翩貴介,雅尚風流;文章風度,玉宇瓊樓;景星爭睹,館職拔尤;其人已遠,其韻尚留”。
金墩黃氏祖祠,先期浙江湖州教授學古諱勝公祭其事;明洪武戊寅年秋,廣信知府翰林學士永公復修金墩廟,書院之金墩,坐小山之原。而朝九華山堂水與金墩廟相望,塑清惠黃府神像,配古讀書亭,鳩集倡建祠宇,以祀始祖宋隆興進士、平海軍節度使、通奉大夫、副都統贈太師謚清惠黃府公在天之靈。逢年正月初四日,金墩清江沙堤珠坑平海沙坂等族子姓詣祠,拜謁祖先敬致祭嗣,祠在府城東南景德里黃石市興美街水南像贊。歲時頂禮,越明迄清後圮,明嘉靖已醜裔孫刑部尚書光升公,增建讀書亭與雪庵寺毗鄰;萬曆甲午裔孫南京禮部尚書鳳翔公,重修金墩祖祠;明崇禎庚辰裔孫禮部尚書汝良公,以逢年正月初四日為忌辰,鳩集七房子姓金身董其事;役風雨罔或間,今者堂構聿新,致祭嗣合請杭州右衛軍克謙公。後福州儒士震旦公,捐俸配享置祀田塑長沙縣君陳宜人神像於金墩祖祠。歲時頂禮,俾奉香火,並致族孫陽泰書,族長樾文,以供祀事。是祠也,吾清惠府公七房之鼻祖,福德隆矣!金墩其沮漆也!所以明參憲若頃公贖地,倡建大宗至出,太恭人之養贍供役。大清定鼎,國朝福州震旦公,捐貲助修南宮桂茂,自此門閭高且大,訖尊大人力也。厥後,兄庠士寅候公續葺。康熙庚戌坏於雨草,裔孫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錫袞公,集眾捐俸修葺,棟樑藉以不墮。壬戌,浙江金墩錢塘武林里黃氏裔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雪台機公,慨然引為已任,鳩拓建祀田配享。乾隆壬戌,裔孫漳州府教授世德,重修復拓祖祠曠地,增構金墩宮,以供祀事。壬午,祖祠落成告竣。是祠也,建以報先賢宗功祖德;而七房子孫,修之溯之水源本木以追遠,合族者也。近遠七房,枝繁葉茂長翠焉!以蔭七房賢能接踵而起,世胄蜚聲,實維英靈疊振,光家邦而耀閭里。溯吾府公,原系宗嫡,自鼎建祖祠,固守祖居三房裔孫,增擴聿新效力尤多,循牆傴倭糜是粥。第恐風雨剝蝕久,復漫漶爰志其概,俾後人謁祖之有所考,繼之葺之新之,則先祖贈太師清惠黃府公,千秋萬載書香永存不退。今值民國庚申正月初四日卯時,太師清惠黃府公八百華辰,面金墩七房人文景運於無窮,不亦偉哉!祠成請志於余,余復綴語於此,爰以為志,以垂後昆。
清賜進士翰林院編修金墩黃彥鴻謹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