鄫國

鄫國

鄫國(繒國)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2000年,於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於莒。鄫國從建至滅,曾多次遷國。始封地名為今河南省方城縣北,終地位於今山東省棗莊市(舊稱嶧縣),故城遺址位於蒼山縣文峰山東部向城鎮境內。鄫國滅後,太子巫逃至魯,其後代為紀念故國以國名“鄫”為姓氏,後去邑旁(“阝”)為“曾”,成為“曾氏”的姓氏起源。

故國簡介

鄫國故城遺址鄫國故城遺址

鄫國(繒國)為源自夏少康次子姒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這三代,存世時間超過一千多年,於魯襄公六年(前567年)被莒國所滅。

鄫國從建至滅,曾多次遷國。始封地名為今河南省方城縣北方,終地位於今山東省棗莊市(舊稱嶧縣),當地學者研究以為故城遺址位於蒼山縣文峰山東部向城鎮境內。鄫國滅後,太子巫據說逃至魯國,其後代為紀念故國以國名“鄫”為姓氏,後去邑旁(“阝”)為“曾”,成為曾氏的姓氏起源。
《武城曾氏族譜》記載,從曲烈至巫改為曾,經54代傳至巫。其世系:曲烈—炫忠—坤仁—錄—浩源—富材—焜—伯基—銳—汪—志梁—煌—相奎—世鑒—政治—模—瑞煥—垠—錦容—洪—桂茂—照—培元——允—杞—熹—塤和—成銳——椿—炯—垣 —銷—福波—時榮—炳—均祚—鈴—仁— 一松——墅—鎮玉—浥—祥樽—炷—方—宇鑾—沛恩—朴—世美—時泰—巫。案:此世系不可靠,《史記》即以為小國世系不可考。

夏朝時期

據說(依然不可靠)少康在位時,封次子姒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方城縣北方),而曲烈成為鄫國的開國君主。

周朝時期

鄫遷於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於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鄰近的莒國、邾國和魯國欺凌。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婚姻關係。

春秋時期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並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交好魯國

此前,魯僖公的女兒嫁給鄫子,生下公子巫。後來因姒的女兒跟莒國君主生下孩子,導致他想讓自己的外孫繼承君主之位。這件事危及到公子巫的地位。

國家滅亡

後來,鄫國投靠晉國、魯國的行為,受到莒國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前569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打鄫國。
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被打敗。前570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陽)參加由齊國主持的宋國陳國衛國鄭國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吳國等國的聯合抗楚盟會,鄫國才得以喘息。前567年,鄫國因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國君非常惱火,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曾姓源由

鄫國故城城牆遺址及出土文物鄫國故城城牆遺址及出土文物

少康,丙辰年,公元前1565年,封長子伯傳(鄫曲烈)於滎河(河南鄭州夏城),仲原(竇龍)於陝(陝縣),丁巳年,公元前1564年,封無餘於會稽(浙江紹興)。

竹南曾氏世次源流:鄫國初國在河南(省)滎陽(市)聖水峪潧水(溱水)流域之鄫水城,因水名國。鄫同潧,同曾。

夏氏家譜記載:少康季子杼的兄弟有,曲烈、無餘。無餘:又名榆

竇氏家譜記載:少康次子竇龍。

少康 鄫曲烈(伯傳)-竇龍(仲原)-榆(無餘)-季杼

潧水、鄫水城: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滎波、黃河以南)(市)聖水峪潧水流域之鄫水城。(今賈魯河上游袁河),源出新密市白寨鎮北部楊樹崗村聖水峪,黑龍廟附近。

鄭州市區:位於賈魯河東南方,賈魯河流域。

河南省鄭州夏(商)城,夏城遺址位於鄭州市區內。位於城東路和城南中路交界的地方,面積25平方公里。C14測年為公元前1570年前後。樹輪校正年代為距今3570年±135年。

曲烈 建立的諸侯國---鄫國。被莒國所滅,曲烈之後太子巫為了紀念故國,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稱曾氏。為曾氏先祖。

史料考證

經查閱有關史料、辭書及官方網站,古代與“曾”有關的古國共有三個,一為今河南方城縣一帶之繒國,二為今山東蒼山縣西北之繒(鄫)國,三為今湖北隨州之曾國;與“曾”有關的古地名一個,即春秋鄭地,稱“鄫”,位於今河南柘城縣北。
然而,問題是河南方城縣及山東蒼山縣均稱曲烈建國於本縣,二者相爭,關於此,已不可細考,但兩縣歷史上確有古繒國存在,這是事實。上述二國,後者為曾氏發祥地,筆者的觀點傾向於曲烈建國於山東蒼山,依據有三:
㈠ 從姓源上講,河南方城繒國為姬姓國,山東蒼山繒國為姒姓國,曾姓源於姒姓。
㈡ 從爵位上講,河南方城繒國國君為侯爵,山東蒼山繒國國君為子爵,二者地位不同。周時分封,始於武王,結於成王。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五級以下為“附庸”),但國君諡號一律稱“公”,分封對象為宗室、功臣和先代貴族。周天子雖然尊崇先王禮制,但對於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國所封爵位並不高,充其量只是保留其貴族身份,只有同宗者或功臣,才可能封為伯爵、侯爵或公爵,如:姜子牙受封於齊,當時僅為侯爵,齊桓公九合諸侯,自稱公爵。
㈢ 從時間上講,河南方城繒國遠遠晚於山東蒼山繒國。蒼山繒國始建於夏代中葉,距今約4000年歷史;而河南繒國始封於西周初期,中間隔著商朝,另一“山東繒國系河南繒國後遷”之說不能成立。

各古繒國

鄫國故城西南城牆遺址鄫國故城西南城牆遺址

一、今河南方城縣一帶之繒國
《辭海》釋“鄫”:同“曾”㈠,一作“繒”、“鄫”,古國名,姬姓,在河南方城縣一帶。西周末年,追隨申、犬戎攻殺周幽王,滅亡西周。戰國初,曾國尚存,建都西陽(今河南光山縣西北)。《漢語大字典》釋“鄫”3,姬姓國,今河南方城縣一帶,附庸於楚。
《左傳·哀公四年》記曰:“致方城之外於繒關。”繒關即繒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繒地,有大面積的桑柞麻類,盛產蠶絲。曲烈織成的絲織品稱“繒”,是蠶蛹絲絮組合的象形文字,成為繒人部落圖騰之形象。方城縣官方網站稱:打開歷史典籍,一個沒有疑問的事實是,繒國是繒綢的發祥地。繒綢為蘇滬湘綢之母,古絲綢之“國品”。
賀金峰《方城“繒國”、“繒關”、“繒氏”考》載: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鎛”銘文記“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亨”,由此可知,楚惠王是在得到來自西陽的訃告後,才為曾侯乙製作宗廟用的編鐘等禮器,並送到西陽去進行祭奠的。所以,戰國初期“曾”國,是在西陽而不在隨,即今河南光山縣西南,與申國比鄰,故聯合申侯、西戎滅周幽王於驪山,此“繒國”,系侯爵。
二、今山東蒼山縣西北之鄫國
《說文解字》釋曰:鄫,姒姓國,在東海,從邑,曾聲。《詞源》釋“鄫”曰:國名,姒姓,春秋時為莒滅,今山東蒼山縣境內。《辭海》釋“鄫”同“曾”㈡,一作“鄫”,古國名,姒姓,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所滅。《王力-古漢語字典》釋“鄫”:周諸侯國。春秋滅於莒,後屬齊,隋唐設鄫州,故址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南。杜預(西晉)註:“鄫國,今琅邪鄫縣。”《漢語大字典》釋“鄫”1同《王力-古漢語字典》。
相傳少康中興夏室後,封次子曲烈於繒地(今山東臨沂地區蒼山縣西北),當時,中原遊牧文化已向農耕文化轉變。曲烈於繒關建立部落方國,因國境北依沂蒙山區,南接黃淮平原,東西泇水環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適宜桑麻生產,多產絲麻織品“繒”,故名“繒國”。城邑在今蒼山縣向城鎮的鄫城前、鄫城後兩村之間(《蒼山縣誌》)。夏代有證可考的部落方國約有30個,繒國便是其中之一(譚其驤)。
公元前16世紀,商湯率部攻打夏桀,繒國和東方8個小國各派精銳之師千餘人,戰車百乘,組成八國之師參戰,繒軍在伐辛之戰中取勝。商湯率五千精銳部隊與夏桀戰於鳴條(一說今河南商丘東,一說今山西運城),夏桀敗亡,商朝建立。在商朝建國一百多年後的第十四任國王祖乙時代,商遷都於庇(今山東費縣),繒國成為商朝統治中心地帶,因國邑不斷擴大,又稱鄫國。在整個商朝的歷史進程中,鄫國長期作為商王室統治下的臣服方國而延續,並且一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約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天子尊崇先王禮制,政治上實行封邦建國、分土封侯的分封制。周室對於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國”也進行分封,方國便逐漸為封國所代替,鄫國後裔作為夏禹之後繼續受封於鄫城。由於華夏與東夷的劃分以沂水為界,鄫在沂水以西,鄫國故屬東方,而非東夷,鄫國便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東方古國之一。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一記載:“今兗州府嶧縣東有鄫城”,指的便是“鄫國”。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漸漸開始衰落,各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許多小國相繼被大國吞併。東方及東夷諸國中,除莒、邾兩國有一定勢力外,其他如鄫、郳、郯一類小國,均沒有獨立性。齊、魯是當時的東方大國,鄫國一直依附於魯國。
約公元前660年,鄫與魯聯姻結親,鄫國國君鄫朴娶魯僖公之女季姬為妻,但不久鄫君又和莒國攀親,娶莒女為妾,並得寵,生子後欲立為嗣,遭魯僖公重斥。公元前646年,季姬回魯省親,鄫君未到,僖公大為生氣。公元前644年12月,淮夷蠻人兵犯鄫境,鄫朴向魯僖公求援,因僖公對其不滿,拒不出兵。鄫君無奈,只好向齊國求援。齊桓公推崇“尊王攘夷”的方略,便以霸主身份與八國國君會商,策劃救鄫,最後決定以防禦為主,派軍役加固鄫國城池,以拒淮夷於鄫國國門之外。然,築城軍士因苦役發生兵變,築城計畫被迫中止,但鄫國築城之舉也向淮夷人宣示,東方諸侯聯盟不允許蠻夷部落向鄫國發起挑釁。淮夷迫於無奈,當即罷兵。鄫國暫時得以保全。
公元前591年秋,鄫國遭到邾國入侵。鄫君世美率部迎敵,由於敵強我弱,世美被邾軍戕殺。太子時泰即位鄫君後,鄫因國力太弱而無力復仇,便請求魯國保護。為保護弱小的鄫國,魯國的軍隊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車輞)、次室(今蘭陵)等地駐紮,鄫國漸漸淪為魯國的附屬國。
魯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夏,鄫太子巫和魯國大夫叔孫豹一同出使晉國,經霸主晉悼公首肯,達成鄫國歸屬魯國的秘密協定。從此,鄫國正式淪為魯國的附庸國。同年9月,東方各諸侯國在戚地(今河南濮陽戚城)會盟,魯國仍讓鄫國大夫以獨立身份參會,但須聽命於魯國。至冬,魯國主政33年的一代名臣季孫行父親(諡號季文子)去世,未運至曲阜安葬,而葬於鄫城“西丘”(即文峰山),意向諸國宣告,鄫國已成為魯國的一部分。而莒國認為,鄫國附魯是魯國的兼併和稱霸行動,將會危及莒國安全,便於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秋,乘鄫國不備,派軍突然攻入鄫國,不日占領鄫城,秘密殺害鄫君時泰,扶持庶出莒女之子為國君,又追殺嫡出嗣君太子巫。太子巫率眾投魯以避難,聘為卿士,嘆言:“國之不存,留邑何用?”便改“鄫”氏為“曾”姓。
至此,立國1577年的鄫國退出了歷史舞台。公元前538年,莒國為魯國所滅,鄫國方域為魯國兼併(摘自《蒼山縣誌》,略有刪改)。
三、今湖北隨州之曾國
《詞源》原文:“‘曾’一作‘鄫’,古國名,在今湖北隨州市一帶。1978年發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銅器。或謂此曾國即史籍上的隨國,一說曾、隨為二國。”《辭海》釋“鄫”同 “曾”㈢,古國名,在今湖北隨州市一帶。
後經專家考證,得出“曾隨合一”的結論,即在2400年前,以隨州曾都區為中心的漢東地帶的隨國和曾國,其實為一國,隨州即為曾都。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啟用“曾都區”這一名稱(據隨州市官方網站)。
曾國是周朝的一個分封小國,侯爵。 由於1978年3月在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出土了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15000多件珍貴文物而聞名遐邇。這些文物均出土於曾國國君曾侯乙(約公元前433年)墓葬中,曾都也因此得名。
另有一說,稱曾國原封於繒國故地(今河南方城縣),因襲故國之名,未加“ ”部,以示區別。西周末年,曾國勢力強盛,與申侯、西夷、犬戎攻殺周幽王於驪山。春秋初,楚國崛起,便與楚國交好,之後國域逐漸向南擴至隨州,遷都於此。戰國末年,曾國為楚國所滅。此說又將河南繒國及湖北曾國合二為一,二者只是時間一個在先,一個在後。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記載:“在漢水流域及其以南,有一些黃帝後裔建立的國家,如姬姓的隋、唐、曾、巴”。其中,“曾”即指湖北隨州的曾國。
關於曾候乙,經查閱有關資料得知:姓姬名乙,曾國國君,是周天子的同姓叔伯兄弟,他不僅是一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1978年3月出土的“四龍曾徽”便是他的國徽。
“四龍曾徽”圖案設計獨具一格,與一般古文不同。它集文字、美術及雕刻於一體,以陰刻與陽刻的雕刻手法相互搭配,上部以陽紋為主,下部以陰紋為主。該圖紋共分為兩組,每組兩條龍,各組中的龍,乍看形態相似,互成倒影,但細看,各龍的姿式卻各有所異。中山大學曾憲通教授考證:“曾侯乙墓出土的四龍曾徽,確是一種由四龍組成的徽號,與一般正體字或篆鳥蟲書異趣。在出土文字中是非常罕見的。正置倒置均釋為‘曾’字。” 後經考古學家證實,以上所述“四龍曾徽”只是曾侯乙“曾國”的國徽,與我們曾姓人沒有絲毫關係(原因見博文《奉勸曾氏宗親禁用四龍曾徽》。

古鄫地名

鄫國故城出土文物陶器鄫國故城出土文物陶器

《詞源》釋“鄫”: 鄭地名,[春秋][次於鄫]在今河南雎州境內。《辭海》釋“鄫”:古地名,春秋鄭地,今河南柘城北。《春秋·襄公元年》:“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於鄫。”《王力-古漢語字典》釋“鄫”:春秋鄭附庸國,同《辭海》之《春秋·襄公元年》文,故址在今河南雎縣東南。杜預註:“鄫,鄭地,在陳留襄邑縣東南。”《漢語大字典》釋“鄫”2,姒姓國,今河南柘城北,雎縣東南。

故城遺址

周代鄫國都城遺址。位於蒼山縣車輞鄉城後村與鄫城前村之間。鄫亦作“曾”、“繒”。姒姓,子爵,為夏少康之少子曲烈封地,至春秋國滅,屬魯。魯亡歸楚。漢置繒縣,屬東郡,東漢屬琅琊郡,晉因之,後廢。隋復置繒城縣,唐初為鄫州治所,貞觀初州縣俱廢。

故城系土城,北城牆長435米,南城牆長455米,東城牆長600米,西城牆長414米。四周城垣斷斷續續,高低不一,東南角高9.2米,東北角高10米, 西北角已成為平地。中間偏西有一高台區,與東城牆相接,東西長300米,南北寬40米,高8米,為宮殿故址,牆基尚存。出土鬲足、陶豆柄、銅鏃、圓瓦當、半瓦當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