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4年

公元前644年

公元前644年是中國傳統紀年,是丁丑年(牛年),是在公元元年以前。公元前是一種紀年法,叫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公元元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前644年在中國歷史上是東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時間轉換

公元前644年是:周襄王八年;魯僖公十六年;秦穆公十六年;陳穆公四年;蔡莊侯二年;鄭文公二十九年;宋襄公七年;楚成王二十八年;燕襄公十四年;衛文公十六年;曹共公九年;杞成公十一年;齊桓公四十二年;晉惠公七年。

大事記

公元前644年是:周襄王八年;魯僖公十六年;秦穆公十六年;陳穆公四年;蔡莊侯二年;鄭文公二十九年;宋襄公七年;楚成王二十八年;燕襄公十四年;衛文公十六年;曹共公九年;杞成公十一年;齊桓公四十二年;晉惠公七年。

公元前644年,晉惠公姬夷吾遣宦官履鞮赴白翟刺其兄姬重耳,不中,姬重耳奔齊。 齊桓公將女兒嫁給姬重耳。重耳即晉文公,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國繼位。晉文公生於公元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共在位9年。在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加強軍隊,國力大增,出現“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旋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會集諸侯,邀周天子參加,遂成為霸主。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因病去世,終年44歲。

公元前644年,齊再攻厲國,不能勝。關於厲國的歷史和位置,說法很多,較為準確的厲國是指:叔穎在西周初年所建、魯昭公四年為楚所滅、其地在今息縣東北包信鎮。

公元前644年,白翟攻晉,晉大敗,白翟占領狐廚(山西襄汾)、受鐸(狐廚附近),渡汾水,抵昆都(襄汾西南)。白翟亦作“白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於古雍州北部(今陝北一帶)。前550年,因受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東遷至今河北省石家莊一帶。東遷後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個氏族組成。後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所滅。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公元前644年,齊、魯 、宋、陳、衛、鄭、許、邢、曹,九國諸侯會於淮邑,謀為鄫國(山東蒼山)修築城防,以抗淮夷,未果而還。鄫國(繒國)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2000年,於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於莒。鄫國從建至滅,曾多次遷國。始封地名為今河南省方城縣北,終地位於今山東省棗莊市(舊稱嶧縣),故城遺址位於蒼山縣文峰山東部向城鎮境內。鄫國滅後,太子巫逃至魯,其後代為紀念故國以國名“鄫”為姓氏,後去邑旁(“阝”)為“曾”,成為“曾氏”的姓氏起源。

世界大事記

公元前644年,中國留存最古老的隕石記錄。

名人逝世

公元前644年,隰朋亡。隰朋:(公元前?~前644年),姜姓,出身於齊國公族。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朋氏鼻祖。隰朋自幼接受了優良的教育,從而知書達理,聰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辦事周到細緻,所以特別擅長待人接物。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了晉國叔向對當時政治勢利的分析:“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由此看來,隰朋很早就是公子小白的私黨一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