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風

鄘風,經前人考定,邶、鄘(yóng)、衛都是衛國的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聽了魯國的樂隊歌唱了“邶、鄘、衛”以後,評論時便將此三詩統稱之為“衛風”。可見他是把“邶鄘衛\"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別於其他國風的。

介紹

鄘風詩經國風中的內容

經前人考定,邶、鄘(yóng)、衛都是衛國的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聽了魯國的樂隊歌唱了“邶、鄘、衛”以後,評論時便將此三詩統稱之為“衛風”。可見他是把“邶鄘衛"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別於其他國風的。

說明

邶、鄘、衛都是古國名。據說周武王滅殷以後,便將紂的京都沬(今河南淇縣西北)附近地區封給紂的兒子武庚祿父,並將其地分而為三:北為邶(今河南湯陰縣東南),南為鄘(今河南汲縣東北),東為衛(今河南淇縣附近)。武王並派他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別守衛三個地方,以監督武庚,號為“三監”。武王死後,兒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執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嗾使武庚叛亂。於是周公率兵鎮壓,殺死武庚與管、蔡、霍等。接著又合併三地為衛,連同原殷民一起封給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縣),號衛君。

衛國自康叔歷十三世至獻公,自後便國力日衰,內亂不息;到懿公時,更加腐敗不堪。公元前六六○年為狄人所滅。後來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殘部南渡黃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縣東)重建衛國。《載馳》《定之方中》二詩就是反映這一歷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併入衛國,為什麼衛詩還冠以其名呢?自漢以來議論紛紛,沒有定論。近人一般認為,因衛詩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風詩的四分之一,所以編者將部分詩編入邶、鄘之下。但是這一說法仍有疑問。查今本《詩經》邶詩十九首、鄘詩十首、衛詩十首,為什麼分得如此不平均呢?這很難說編者只是偶然為之,而無別的原因。因此這一說法仍屬於猜測罷了。

邶、鄘、衛三詩大部分難確定具體時代,大致說來西周末東周初的詩居多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