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

殷人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以黃帝為遠祖,以契為始祖《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說:殷氏,契姓,封於商,後世遷於亳。

殷姓源流

殷人殷人

1、起源
以黃帝為遠祖,以契為始祖 《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說:殷氏,契姓,封於商,後世遷於亳。為周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史記·殷本紀》對殷氏族系記載甚詳,且絕大部分符合後來考古發現和甲骨文研究的結果。依《史記》、《世本》、《元和姓纂》等記載,殷商宗族是黃帝的後裔。殷氏先祖自黃帝至契的傳承次序為:皇帝與嫘祖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與簡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華夏民族開始崛起的時期。在帝堯、帝舜、帝禹的領導下,華夏民族戰勝了自然災害,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為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奠定了基礎。契被帝舜任命為司徒,負責教化民眾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於商,都於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北),賜姓子。
商地在古黃河下游一帶,自契受封於商地,其子孫開始於此生息、繁衍。為保持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必須的地力和商業貿易的便利,其間要經常性的遷徙,到商湯滅夏建立新王朝,部族大規模遷徙共有八次,即契居番,昭明遷砥石又遷於商,相土東遷泰山下又遷商丘,上甲微遷於殷又遷至商丘,成湯滅夏定都亳。因此,殷商部族早期的生活區域和空間很大,《詩經》說其“海外有載”,勢力範圍達到了海濱。契為殷商部族的發展奠定了基業,所以《國語》說契(玄王)勤於商事,經十四代的努力,到了商湯才建立了商王朝。殷氏奉契為始祖,所以後世又稱契為殷契。
傳說湯是一位英明果斷,文治武功都十分顯赫的領袖,被後世尊為“成湯”、“武湯”、“天乙湯”等。湯之前,殷商族是夏王朝的屬國,經幾百年的經營發展,殷商族力量逐漸強大,夏王朝則日漸衰微,雙方力量開始逆轉。約在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建立商王朝。
湯滅夏後,把都城遷到西亳(今河南偃師市屍鄉溝村,一說在今鄭州市)。古書中把湯伐桀滅夏稱作“革命”,並說這是一件順乎天意,合乎民情的大事。傳說成湯的一生,勤於政務,體恤人民,事跡如英雄史詩般輝煌,受到天下的擁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卓越貢獻的一代偉人。
自成湯立國20傳至盤庚。盤庚繼位後,率領部眾由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傳說湯的七世祖上甲微時期殷商部族曾遷居殷地,部落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盤庚遷殷是有歷史淵源的。殷之地望在河、淇之間,即今河南安陽、淇縣、滑縣及河北南部一帶。其中心是位於安陽、朝歌兩地的都城殷。
淇縣朝歌是商代末年的國都,也是殷君武庚、衛國前期的都城。淇縣隋唐前稱朝歌,商朝前期稱沫邑,商代末年,帝乙徙沫。因沫邑城西二十里有朝歌山,帝辛遂將沫邑改為朝歌邑。商朝帝乙帝辛兩代都朝歌約80多年,關於商定都朝歌問題,源於古今史書記載早有“帝乙徒沫”之說。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甲骨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在他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毅然揚棄了“更不徒都”的觀點,明確標定:帝乙徙沫為商代的第八次遷都,朝歌是殷商的最後都城。郭老的這一正確觀點得到了尹達的完全贊同,尹達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考古學家、原任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1931年即參與安陽殷墟的發掘工作,是他為郭沫若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寫了前言,並於1980年在上海出版了這一歷史地圖集。我國著名歷史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白壽彝也秉筆直書:商朝的最後兩代國君都居河南淇縣。范文瀾、翦伯贊、陳夢家等史學家也都堅持“紂都朝歌”、“周克商在朝歌”的正確觀點。
商王朝最後一位國王是殷紂王(帝辛)。殷紂王是一位有大功的人,他創建的業績遠遠超過周武王。新中國開國元勛,一代偉人毛澤東講“把紂王......看作壞人是錯誤的,......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太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機進攻。......結果使商朝亡了國。事實上,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的老百姓擁護他。講殷紂王的壞話是周朝的政治宣傳。周為了出師有名,當然要講紂王的壞話。紂王被罵了三千多年,好的是講不壞的,總有一天要恢復紂王本來面目。就在歷代大罵紂王甚囂塵上之時也不斷有人站出來為紂王鳴不平。早在春秋時代,孔夫子的高徒端木子貢就鳴不平:“殷辛之過假於夏傑之過也”。對紂王作了肯定。隨著歷史的前進,殷紂王的本來面貌越來越多顯露出來,當代大考古學家、著名歷史學家,甲骨文學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訪安陽也寫詩為紂王鳴不平:“我來洹水憶殷辛,統一神州賴此人,百克東夷身致損,千秋公案與誰論?”殷紂王討東夷,保衛了國家安全,把華夏文化傳播到東南,對中國社會發展是個大貢獻,解放了大批奴隸,促進了商朝的生產和社會文化。囚姬昌於時,維護了商朝西部人的領土完整;清除內部隱患,鎮壓了上層政治反對派,打下了中華民族大統一的基礎,他是統一中國的最早奠基人。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為紂王墓撰寫了墓碑。

殷人殷人

--------------------------------------------------------------------------------
2 詳細殷姓起源和現狀
周為什麼能克商?原因一是殷紂王忙於前方戰事,國內兵力空虛;二是消滅東夷俘虜太多,消化不少。周武王乘商朝國內兵力空虛之時,就在周武王繼位後的第四年(公元前1046年)甲子日,殷商與周的部隊在今朝歌都城南淇縣與汲之間淪河(名清水河)兩岸的牧野擺開戰場。戰鬥一開始紂王倉促拼湊的奴隸部隊紛紛倒戈,周師勢如破竹,很快攻入朝歌。紂王逃到距都城西15里的鹿台(國家金銀寶庫),看大勢已去,英勇不屈,自焚於鹿台,殷商亡國。殷紂王之後,為了紀念其祖,以國號為姓,從此才有了殷姓。
周克商後,為鞏固其統治,攏絡人心,周武王命人釋放殷太師箕子,散鹿台之財,發鉅橋(國家糧倉)之粟,展九鼎寶玉,封比干之墓,犒賞三軍,並向箕子請教治國的辦法。箕子以《洪範》陳之,從九個方面論述了君王與民眾的關係以治國之道,武王邀請箕子協助管理國家,箕子提出殷人不事周政,帶領部分殷王族子孫及貴族和不願做周朝順民的百姓五千餘人從朝歌出發渡海來到朝鮮半島,創立了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箕子王朝。留在朝歌的殷朝王族子孫以原國號“殷”為姓氏,成為華夏殷姓始祖。現今在淇縣境內的殷姓分布在河口、遷民、臧口、皇王廟、石佛寺、小屯、上關等村。紂王墓旁邊的河口、遷民兩村,是殷姓的主要聚集地,他們世代自稱是殷紂王守墓人後裔。全縣殷姓人口300多人。紂王墓就在淇縣城東12里淇河西岸,原有兩畝地大小,高數丈,坐北朝南,並且有“紂王墓”石碑一具。後經多年水土流失,尤其近年來修渠挖地,紂王墓日漸縮小,原有一塊石碑也蕩然無存。紂王墓北姜皇后、蘇妲妃兩座墓地也小了不少。紂王墓下的淇水殷殷,深不可測,是有名的紂王潭。紂王墓西500多米,河口村北面有一條老河溝,相傳是殷紂王用兵行船入淇河的古河流,老河溝南岸有一個大冢,相傳是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之墓。農業學大寨時期,已掘土不存。現在的紂王墓修繕完好,周圍用石料封包了起來,四周種樹植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的“紂王之墓”石碑矗立在紂王陵墓之前。紂王墓已成為殷氏家族憑弔祭祀的地方。淇縣境內殷都遺蹟隨處可見。紂王墓、紂王宮、紂王殿、摘星台、鹿台、折脛河、灑池、鷹犬城、社稷壇、北海子、紂王宮、女媧宮、三仁祠等諸多名勝古蹟。這裡還有很多村名地名都與殷都朝歌有著歷史淵源。
武王為進一步籠絡殷民,封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為殷君,都邶國,祀殷。周武王6年(前1064)死去,其子周成王繼立,因其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姬姓諸兄弟不服,因而造成了西周內訌。奄亳侯勸殷侯武庚祿父舉事復辟,於是殷侯武庚趁勢發動復國之戰,蒲姑、奄亳、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絞、酈、蕭、費、弦、黃、葛、秦、齊、郯等諸侯紛紛參加戰爭,支持殷侯武庚,姬周諸侯管叔、蔡叔、康叔也倒向殷侯武庚,為其提供軍械物資。周師苦戰三年才平定殷侯武庚之亂,誅殷侯武庚祿父。殷侯武庚祿父後裔為不忘祖,以祖先封號為氏,稱殷氏。殷侯武庚祿父一族,稱“殷氏”(這一支脈因屬於紂王之子契。代帝胄中的“大宗”,其遷居陳郡長平的一支東漢以後被列為士族)。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之亂後,以周成王之命封弟姬康叔為衛侯,居河、淇之間殷墟,並將殷人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七大宗族劃分給衛國,由此這支殷人成為衛國的臣民。
史載契裔之外,殷氏還有其它兩個源頭。據史料記載,根據漢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所說,潁川(潁河)的一條支流叫殷水,住在那兒的人以水名為姓氏。又據《元豐九域志》卷一載,宋代建隆元年,改陳州殷水縣為商水縣(今河南商水縣)。殷水是因“殷人”而得名還是“殷”以水而得姓?居住在殷水沿岸的居民又是從哪裡來呢?殷水是古潁河的一條支流,目前殷水這條河流的名稱已經不存在了,但河南商水縣的地名應該可以證明,這條河流就在古代陳州境內,而潁河正是從今天緊鄰商水縣的周口市折向西南,匯入淮河。從殷商的祖先王亥、上甲微開始,其遷徙和生活的範圍已經到達了今天商水縣的境內,商王朝時期,商水縣近域是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基地。商全盛時期的帝王高宗武丁的陵墓就在與商水縣比鄰的西華縣境內。西華縣是殷姓郡望所在,正是古殷水的近域,歷史上不僅這裡、而且全國也沒有一位殷姓人士或殷姓家族自稱由殷水得姓的。周滅商後,殷商王朝的遺族被遷到各諸侯國,陳、許、蔡、鄭等殷水周圍的諸侯也接收了不少的殷遺民。因此,前邊殷商名源已經講清楚了。殷水兩岸的居民,也應該是殷商部族的遺民。
--------------------------------------------------------------------------------
3 詳細殷姓起源和現狀
殷姓的另一支出自其它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清滿洲八旗姓音佳氏後改為單姓殷。今彝、回、朝鮮、滿等少數民族中也有此姓。
2、播遷
殷商部族自始祖契開始就是一個遷徙範圍很廣的族群。自契到成湯十四世幾百年間,大的遷徙有過八次;成湯立國到盤庚遷殷都前,又遷都5次。在歷次大遷徙的過程中,殷商部族的一部分人留守祖陵,或分封為諸侯,或因其它種種原因定居下來等分散於異地是客觀存在的,後來分化繁衍為了其它多個姓氏。
自契以來,殷商作為一個部族,最大的一次分化是在殷商王朝亡國之後,特別是武庚祿父復國失敗之後。西周滅掉殷商王朝,特別是平定“三監之亂”以後,如何處置分布區域廣大,人數眾多,經濟發達,文化先進的殷商遺民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最後採取了分化與統一監管相結合的方法。一是將“獻民”,即逃避紂王迫害和與西周政治上一致的貴族,遷移到了周的腹地、文王姬昌陵墓所在地“九畢”,《逸周書·作洛解》稱“俘殷獻氏,遷之九畢”;二是把大批頑抗不服的殷商遺民遷之於駐有“八師”的成周(今河南洛陽)實行軍事管制,《尚書·多士》等對東都洛邑監管殷頑民的作用記載甚詳;三是封箕子於朝鮮、封微子啟於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等,並帶去一批殷商遺民,《史記·周本紀》說微子就國於宋“頗收殷余民”;四是將殷氏一部分遺民分別賜給不同的諸侯國管理,如衛國、鄭國、魯國、齊國等都得到了殷商遺民封賜,《左傳》定公四年對成王時期“因商奄之氏,命以伯禽而封之於少皞之墟”等殷商部族分化情況有較詳細記載;五是將殷商王朝的巫、祝、卜、史等知識分子和技術人才或調往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或派給各諸侯國任以職事;六是部分殷遺民向中原以外地區遷徙,以後融入了當地各部族。此後,遷徙到各地的殷商遺民逐漸又分化為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邊氏、孔氏、合氏、墨氏……。其中仍有不少殷商後裔心念故國,沿用殷或商為自己的姓氏。值得指出的是,殷氏在先秦時期已開始分衍出其它姓氏,如衣氏,因為齊人讀“殷”如“衣”,遂單獨成為衣氏。
殷姓也是向國外和海外移民最早的姓氏。紂王的叔父箕子在亡國後率部到了今天的朝鮮半島。另據國內外史學家、民俗學家和遺傳學家研究的結果,美洲印地安人的一部是由亞洲移民過去的,殷商滅亡之後,其征伐人方的部隊神秘消失,據推測是由其統帥攸侯喜率領遠渡重洋(一說由封凍的白嶺海峽)到達了美洲大陸。
西周時期,中原地區是殷氏比較集中的地方。春秋戰國時期,殷氏的主要聚居地仍在今河南境內。周惠王17年(前660),長狄族進攻衛國,殺衛懿公。齊桓公、宋桓公幫助衛國重新立國,為衛國築楚丘城(河南滑縣),在衛的殷人隨衛君遷居楚丘。衛國在各國的幫助下重新振興,遷都於帝丘(河南濮陽西南),殷人亦隨衛王族遷居濮陽帝丘。秦昭王五十三年(前254)魏安僖王滅衛國,至此衛國淪為魏國的附庸國,被降為衛君。秦昭王五十五年,衛懷君朝魏,魏安僖王囚衛懷君殺之,改立其弟衛元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軍攻取魏國朝歌及衛國濮陽,置東郡,以濮陽為東郡治所,遷衛君角及衛王族於太行山下野王(河南沁陽)安置,為秦國附庸,殷氏亦隨衛王族遷至野王定居。秦統一六國之後,曾將天下著姓大族遷往關中地區,而且徭役、戍邊、出仕的範圍廣泛,殷氏此時由中原遷往他處,如江南有會稽郡(今江蘇蘇州)假守殷通。秦末時,殷姓仍大多居於河南野王(今河南必陽)、睢陽(今河南商丘)一帶。
入漢以後,野王人北地太守殷續以功封於汝南,後移居陳郡長平(河南西華),其後裔衣領相繼,成為長平最大的門閥貴族。近年考古發掘中陝西、河南等地出土了有“殷氏冢當”字樣的漢代瓦當,可見當時這些地方有較大殷氏家族。另外以博士殷崇為代表的琅琊(今山東臨沂)殷氏、殷嘉為代表的東海(今山東郯城縣北)殷氏,殷謨為代表的雁門(今山西省河曲北)殷氏,殷肅為代表的弘農(今河南內鄉以西、陝西柞水以東)殷氏,殷周為代表的左馮翊(今陝西大荔縣)殷氏等支脈都有較大影響。漢代殷姓已播遷到了今浙江、山東、山西、陝西等地。
--------------------------------------------------------------------------------
4
漢桓帝時期河南長平殷姓遷於曲阿(今江蘇句容),成為東吳世家門閥,在三國時期名人輩出。三國時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參,吳人殷政等,殷姓人此時已南遷至今江蘇、四川等地。東晉時期,陳郡長平遷到丹陽的殷姓成為江南望族。陳郡長平殷氏以漢北地太守殷續為祖,西漢初由河內野王遷陳郡長平。殷續之後直到西晉滎陽令殷褒之前,陳郡長平殷姓世系無法考證,因此殷褒是魏晉以後記載於正史的陳郡長平殷氏的第一位歷史名人。東晉時殷褒之孫殷敞等與當時司馬氏政權渡江移居江南。其後在南朝宋、齊、梁、陳四朝中,長平殷氏迅速崛起,湧現了豫章太守殷羨、建武將軍殷浩、東陽太守殷仲文、荊州刺史殷仲堪、尚書僕射殷景仁、兗州刺史殷孝祖、豫州刺史殷琰、東宮大學士小說家殷芸、著作家東宮大學士殷鈞、光祿大夫殷不害、尚書左丞殷不佞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這一時期被正史立傳的陳郡長平殷姓人士多達十幾人。殷敞遷居江南以後,一開始居于丹陽(今江蘇南京)。後來殷浩一支移居東陽信安(今浙江衢州),成為東陽殷姓之祖;殷浩的侄子殷仲堪任荊州(今屬湖北)刺史時,其子弟隨任遷居荊州。另外當時潤州(今江蘇鎮江)、歙州(今安徽休寧)、豫章(今江西南昌)殷氏也是由陳郡長平遷去。
北齊乾元元年(560),北方的殷姓因避北齊廢帝高殷名諱,被迫改為湯姓。
隋唐五代時期,門閥制度在政治上雖有所減弱,但門第觀念仍然影響頗深。這一時期陳郡長平的殷姓歷史名人中,大部分已遷出原籍幾百年,在其它地方生活了十幾代,但都堅稱自己為陳郡長平人,以示不忘本。殷不害是殷褒的第十世孫,從殷褒之孫敞移居江左算起到陳朝滅亡,已經有270多年(陳亡於589年,殷不害逝世於這年遷居長安的途中),殷不害長子僧首陳末隨父及庾信等出使北齊被扣為人質,定居於長安,後移居雍州(今陝西鳳翔縣),殷不害孫殷開山為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直到唐末殷開山的後代子孫們,都以陳郡長平為籍。另外再如武周時著名書畫家、申州刺史殷仲容,盛唐時大學問家、被賀知章稱為“五總龜”的殷踐猷,中唐曲阿(今江蘇丹陽)人殷侑,同州(今蘇州嘉興)人詩人殷堯藩,唐末五代名士殷文圭及其子殷崇義(入宋改姓湯、名悅)等,也都堅持稱籍為陳郡長平。按實際居住區域,隋唐時期殷姓分布更廣,播遷範圍西北至今陝西、山西、甘肅、寧夏,西南至今四川、雲貴、廣西,南至今湖北、湖南、廣東,東南至今江西、福建,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宋代,因避宣祖(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名弘殷)諱,建隆元年(960)殷姓改為湯姓、商姓、戴姓等。例如陳州西華(今屬河南)人湯悅,本姓殷,名崇義,是唐末文士殷文圭的兒子,曾任南唐宰相,入宋後先改名商崇義,後因名字里“義”字又犯太宗趙光義諱,於是將姓與名全改而為湯悅,是秋浦(今安徽貴池)湯氏之祖。宋代殷姓避諱改姓對殷姓一族影響很大,改為他姓的應不在少數,但普通百姓、特別是邊遠地區百姓中仍有未改姓的。宋南渡以後,北方殷姓有的開始恢複本姓,如宋末義士華亭人殷澄仍保留本姓。宋亡後,其它地區的殷氏有一部分也恢復了本姓。
宋元交替之際,隨著金兵和蒙古兵南下,中原一帶兵連禍結,殷姓與其它姓氏一樣四處逃難,分布更加廣泛。如江蘇常州殷氏等即是於宋元之際遷來的。元朝末年,因戰亂,中原一帶出現了“千里無雞鳴”的現象,人口稀少,農田荒蕪。所以到明初,殷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又返遷中原地區。明初以後,各地殷氏宗族開始呈恢復壯大趨勢,南、北方都出現了較大的殷氏宗族。明初浙江嘉興殷近仁、殷厚善兄弟以博學孝悌聞名於時;蕭山殷旦任監察御史期間,不避權貴,留下了“殷旦入朝,百官失色”的佳話;常州府無錫(今屬江蘇)人殷序,是有名的能吏;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殷從儉,曾任嶺東兵備,是當時抗擊倭寇的一員主將;應天府潭陽(今屬江蘇)人殷邁,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管國子監事,是一位名士。北方則有以戶部尚書殷謙為代表的順天府涿州(今屬河北)殷氏、南京工科給事中殷雲霽為代表的山東壽張殷氏、總兵殷尚質為代表的天津衛殷氏、兩廣提督殷正茂為代表的徽州府歙縣(今屬安徽)殷氏等等。除大陸外,明代殷姓進入今海南省,其支脈初祖殷譜連入瓊落戶於今萬寧縣窩仔村。
清代殷氏分布更廣,如江蘇鎮江、揚中、丹陽、常州、無錫、江陰、吳江,山東壽張、滕縣,浙江鄞縣,安徽桐城,湖北黃岡,湖南長沙、寧鄉,河南新鄉和陝西、雲南、四川、河北等地殷氏,紛紛開始修族譜,有的多次重修,反映了各支脈在不斷壯大。陝西鹹陽人殷化行,在清收復台灣後任台灣總兵,成為有史記載殷氏入台第一人;河南新鄉人殷元福是康熙年間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晚年主持杭州敷文書院,影響很大;晚清江蘇吳江人殷兆鏞,歷任翰林院編修,兵部和禮部侍郎,多次疏請抵抗外敵。
經明清兩代遷徙,殷姓人士遍布全國各地。清代以後殷姓陸續又有渡海赴台及揚帆南洋的。近代以來,隨著留學、經商、對外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國華僑華人中殷姓人士也越來越多,殷姓子孫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當代的殷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0.16%,近210萬人,列第104位,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等最多。當代殷姓中也不乏名人,如雲南陸良縣人、護國軍陸軍上將殷承讞曾任蔡鍔參謀長,反袁護法中戰功彪炳;江蘇人殷明珠,演《海誓》而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影星;河北安國人殷希彭,赴日留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參加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蒼南人、台商殷之浩是亞洲巨富,上世紀九十年代選任世界營造業聯合會會長和不動產總會會長;其女殷琪承父業,是世界巾幗二十巨富之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社會的深入發展,殷氏尋根的意識更加濃厚,河南作為殷氏得姓源地和祖先聚居地,已成為殷姓人士心目中的根脈所在。
--------------------------------------------------------------------------------

古今名人

殷人殷人

1、河南歷史名人
東晉政聲遠播的滎陽令殷褒字元祚,是陳郡長平殷氏魏晉以後有史可考的第一人,也是西漢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太守殷續之後陳郡長平殷氏的又一位歷史名人。其祖先由野王(今河南沁陽一帶)徙居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縣),後又移居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殷褒之後的陳郡殷氏十分強調親職教育,走文化顯名立身入仕之路,文武相繼,名人輩出,魏晉以後成為望族。殷褒本人也是一位才華橫溢、政績卓著的有為之士。《殷氏世傳》記載,殷褒赴滎陽令時正趕上當地遭受連年水患,積水成災,百姓饑寒交迫。殷褒到任後率領百姓興修水渠40多里,將積水導入黃河,解除了水患,當地百姓將此渠命名為“殷溝”以示紀念。在百姓安定下來以後,殷褒廣築學館,組織百姓子弟入館學習,百姓們編成歌謠稱頌他:“滎陽縣令,有卓異政績,辦學校,百姓們從此受到教育,使後世子孫恥於訟爭。”這首歌謠被後世多部典籍收錄,殷褒作為一代名吏,其事跡流傳深廣。《藝文類聚》第五十三卷有殷褒推舉同郡朱倫的薦表,文辭典雅;《新唐書》錄有《殷褒集》二卷。
魏晉風度代表人物之一的殷羨洪喬,東晉陳郡長平人。曾任長沙太守、豫章太守、光祿勛等職。史書上說殷羨資性耿直,在任長沙太守轉遷豫章太守時,都中人士托他給親友帶書信一百多封,他走到石頭城把信全扔到水裡,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因為殷羨字洪喬,“付諸洪喬”於是成為了一個典故,意謂遺失書信。後人多認為殷羨性格古怪,其實這正是魏晉名士的做派。敢於按照“真我”行事,對別人如何評價毫不在乎,表現了殷羨獨立特行的人格。史籍把這些記載下來,本意也只是記錄前人非比尋常的做法,並無貶責之意,後人也應該更寬容的看待。魏晉名士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對此有過專論。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強調精神自由,追求真摯、真誠和自我存在,不嬌飾、不虛偽,體現了人的個性的風姿和生命的情調。殷羨的名氣大,性格又異於常人,因此後世民間傳說中他的故事很多。殷羨歷史上是一位有識見、有才能的人,如蘇峻叛亂,把晉成帝挾持到了石頭城,殷羨時任大將軍陶侃的長史,兩軍對壘,陶侃軍大部派往蘇峻後方燒其軍糧,忽聞蘇峻急攻京口一帶大業堡壘,陶侃想派兵馳援,殷羨建議說:“此時派兵救援,兵力更為分散,不如乘蘇峻的石頭城空虛,直搗其老巢。”陶侃採納了這個建議,一舉平定了叛亂。
東晉建武將軍殷浩 (?~356)字淵源,陳郡長平人,殷羨的兒子。年輕時就有美名,喜讀《老子》、《莊子》,擅談玄;史書載殷浩的叔父殷融本也喜歡《易》、《老》之學,但是和殷浩一起交談的時候,總是談不過殷浩。時任宰相的王導曾與殷浩談玄由白天而至半夜,兩人談來興趣盎然,而當時在座的其他名士,對他們談的內容則如墜雲里霧中,由此可見其談玄水平冠於一時,因而成為聲望很高的名士。有人問殷浩:“常聽說將要做官的人總愛夢見棺材,而發財的人總夢見大糞,這是什麼緣故?”殷浩回答說:“官本來就腐臭,所以將要得到官職,就夢見屍體;錢本來就像糞土一般,所以將要得到錢財,就夢見大糞。”殷浩的回答,一時間成了名言。
殷浩本來對做官並不熱衷,晉成帝時,征西將軍庾亮請他做記室參軍,遷司徒長史;後來安西將軍庾翼多次邀請入幕,殷浩均以病為由堅辭。其時桓溫既滅蜀,威勢傾朝野,朝廷非常忌憚。當時殷浩有盛名,朝野信服。為利用殷浩的名聲對抗權傾朝廷的軍伐桓溫,會稽王司馬昱於穆帝永和二年(346)召殷浩入幕,引為心膂。後拜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成為司馬昱的有力支持者,也因此得罪了當時的實權派人物桓溫。北方後趙因石虎死引發內亂,殷浩以平定中原、統一全國為己任,上疏力主北伐,353年被任命為中軍將軍,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統軍北伐。殷浩以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進屯壽春。北方諸降將是殷浩北伐的重要倚重力量。然而,謝尚不能撫慰降將張遇,張遇大怒,以所據許昌歸附前秦,並遣手下將領上官恩占據洛陽,樂弘攻督護戴施於倉垣。謝尚之軍無法前進,蹉跎於壽春一帶。正在殷浩無計可施之際,在北方連挫於前秦、無法立足的姚襄率部歸晉。增添了數萬生兵的晉軍於是在謝尚、姚襄指揮下進攻許昌。然而在前秦兩萬援軍和張遇合擊下,晉軍大敗,死亡上萬。謝尚奔還壽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