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街道

都昌街道

都昌街道位於昌邑城區,地處山東半島與內陸腹地的交通咽喉,東與煙臺、青島毗臨,西與“鳶都”濰坊市區接壤,南有膠濟鐵路、濟青、濰萊高速公路、309國道、206國道橫穿東西,下小路縱貫南北,北靠大萊龍鐵路、環渤海公路和下營港。

基本信息

(圖)都昌街道地圖都昌街道地圖

都昌街道位於昌邑城區,地處山東半島與內陸腹地的交通咽喉,東與煙臺青島毗臨,西與“鳶都”濰坊市區接壤,南有膠濟鐵路、濟青、濰萊高速公路、309國道、206國道橫穿東西,下小路縱貫南北,北靠大萊龍鐵路、環渤海公路和下營港。都昌街道素有“姜鄉”之稱,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薑生產加工基地,已有200多年的種植栽培歷史。

歷史沿革

1997年7月4日,撤銷都昌鎮,分別設立奎聚、都昌兩個街道辦事處(註:以原都昌鎮北海路以東的行政區域設立奎聚街道辦事處,以原都昌鎮北海路以西的行政區域設立都昌街道辦事處),將雙台鄉的北褚、南褚、東褚、前埠、後埠5個行政村,南逄鄉的劉埠、王逄2個行政村,李家埠鎮的高家道照、長埠2個行政村劃歸都昌街道辦事處管轄。

簡介

(圖)都昌街道都昌街道

昌邑市都昌街道東側依託昌柳路,北有富昌街穿過,南有國道煙汕路橫穿,交通便利,位置優越。總面積168平方公里,轄82個行政村,2.5萬戶,人口8.8萬,耕地面積11.3萬畝。轄區內有民營企業272家,限額以上企業37家。2003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6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95元。

街辦重視發展特色農業,大姜種植面積達3萬畝,年產大姜10萬噸;土豆1、2萬畝,年產3、5萬噸。靠“四園”(蔬菜園、果園、養殖園、花卉園)經濟富民,以王逄的千畝蔬菜園為龍頭的五個蔬菜專業村大棚菜常年不斷,煙汕路兩側的千畝優質果樹園區在建設中,東褚村的養豬業景象喜人,長白和杜洛克等名優豬種富足,種豬、母豬、肥豬應有盡有,山前村的蛋雞養殖成效顯著,蛋雞存養1萬隻,年產蛋10萬公斤。花卉園培育的花都1、2、3號,成為最佳的草坪品種,名聞天下,暢銷品種常夏石竹和西城農業科技園的“樹棉”(又名標記抗蟲雜交棉),走向全國。

基礎設施

昌邑經濟開發區座落在都昌街道轄區內,區內設施配套齊全、政策優惠、服務優良、手續簡便,對入區項目單位實行“包攬式”全程代理服務。區內重點發展絲綢、紡織、印染、服裝、輕工、機械、食品加工、石油加工、建材、工藝品等產業。截止到2005年12月,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5.21億元,已建在建項目89個,總投資74.68億元。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南部低山丘陵地帶,蘊藏著豐富的鐵礦石、重晶石石英石膨潤土等10多種礦藏。且分布廣,品位高,大名已探明儲量並加以開採。海產品十分豐富,主要海產品有40餘種,以對蝦和銀魚最為著名。沿海地下蘊藏著大量的滷水、石油、天然氣等勞源,每年原鹽產量達100萬噸。

農業經濟

都昌街道轄區內有特色農產品:大姜、姜種、土豆、蔬菜、花卉、豬種、種豬、肥豬、蛋雞、草坪、常夏石竹、雜交棉等。土豆面積達到1萬畝,年產量達5000萬公斤,圓蔥面積達到6000畝,年產量達5000萬公斤,苗木林果有30多個品種,面積達6000餘畝。街道轄區內還有5000畝蘆葦、1萬畝淡水養殖、4萬畝棉花等農業資源,是有名的“魚米之鄉”,發展潛力巨大。

工業經濟

(圖)都昌街道都昌街道

昌邑經濟開發區坐落在都昌街道轄區內,規劃面積17.7平方公里。開發區已聚集項目104個,總投資8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900萬美元。已形成了石化、紡織、食品、機械、電力5個較大規模的工業園區,聚集了石油化工、紡織機械、海島新材料、紡織印染、熱電聯產等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11個,成為開發區骨幹項目集群,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完善的產業體系。

昌柳路北首和民營工業園區有民營企業10餘家,中美合資大有印染紡織有限公司和滙豐印染公司的紡織印染產品靠質量贏得海內外客商。

街辦被昌邑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鄉鎮、“兩化”管理先進單位,被濰坊市農委授予農村經濟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5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47萬元,比上年增長23.1%,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09億元,利稅8072萬元,同比分別增長92%和7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32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02元。

特色經濟

(圖)生薑生薑

都昌街道素有“姜鄉”之稱,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薑生產加工基地,已有200多年的種植栽培歷史,種植面積達1.4萬畝,年產量5500多萬公斤。

生薑:指姜屬植物的塊根莖。本品為姜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有嫩生薑與老生薑,做醬菜都用嫩薑,藥用以老薑為佳。性味 辛、微溫。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成分 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為一種芳香性揮髮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為姜油萜、水茴香、樟腦萜、姜酚、桉葉油精、澱粉、粘液等。 功用,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於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後,急以薑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旅遊景點

(圖)姜氏祠堂姜氏祠堂

姜氏祠堂姜氏祠堂座落於昌邑市城裡南隅十字街南巷一號,解放路中段路西。現有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大門一間及東西耳房各兩間。西院北屋五間,南屋五間連大門一間。占地面積約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築全部為磚木結構,青瓦覆頂,脊飾吻獸。正廳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頭梁端篆刻自東向西分別為“福、營、邱、分、派、壽”六字。大門十柱落地,門枕為精雕石鼓。1986年確立為昌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政府撥款,將其修繕一新,署文物管理所。 據史書記載,“姜氏受姓於姜水,著於營丘,大於齊之桓景,而後繁衍於濱海諸郡”。昌邑一派則於宋末靖康年間(1127-1128)由寧海(今牟平)彤嶺遷來,始祖為喜公,傳六世後無考。一世祖為文慶公,於元代自黃縣遷來。經六百餘年繁衍,現已成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輩出,遠者史書有載,此不再贅,近者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間(1522-1566)八世祖民望公均為御醫。六世祖鏜公官為南直隸鳳陽府通判。自清康熙始,姜氏一族更顯赫一朝,十一世士禎公,後入旗籍改李姓,官至江西、廣東巡撫,為清初肱股大臣、封疆大吏。其子煦公任蘇州織造三十二年,長期兼視兩淮鹽漕御史,後進階戶部右侍郎大理寺卿。其侄焯公累升徐州知州,另一侄煌公在刑部為官,曾出資興築濰河堤防,至今受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