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濰河下游,萊州灣畔,地理坐標為北緯36°25′—37°08′,東經119°13′—119°37′。屬於濰坊市下轄的縣級市。市域總面積1578.7平方公里,轄3街道6鎮,691個行政村。北部沿海海岸線長53公里,淺海面積410平方公里,灘涂面積254平方公里。常駐人口:60.35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戶籍人口:58.2萬人(2011年)。昌邑市人民政府駐奎聚街道市府街1號。昌邑市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被譽為“中國絲綢之鄉”、“華僑之鄉”和“中國溴鹽之鄉”,先後被評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超纖產業基地”、“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2018年10月,昌邑市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昌邑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之濱,萊州灣畔,東與煙臺地區萊州市、青島地區平度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接。屬“青島一小時經濟圈”,“濰坊半小時經濟圈”。

城市名片

昌邑昌邑
昌邑昌邑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國家戰略)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戰略)
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省級規劃)
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
沿海開放城市
絲綢之鄉
華僑之鄉
中國溴·鹽之鄉
中國印染名城
中國超纖產業基地
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
中國投資環境100強縣(市)
中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城市
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遊城市
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山東機械鑄造業基地
山東省環保模範城市
全省小康達標縣(市)
山東省級園林城市

建制沿革

昌邑昌邑
據北孟鄉千戈莊出土文物考證,屬龍山文化,這裡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從事生產活動。
夏其地屬青州領域。《史記·夏本紀》載:“海、岱惟青州。”即泰山以東至海是青州。
商為萊國地。
周昌邑市有鄑、密、邶殿、都昌和棠鄉。
春秋莊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齊滅紀後所置,以作別都。故城在今中學、師範、醫院一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其處曾名古城,今西有村名辛弋(原新郭),北有村名城後,系城郭之所在地。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歸秦。置縣,屬膠東郡(又說齊郡)。今飲馬以南之地區屬琅琊郡。
西漢都昌、密鄉、平城、膠陽曾為侯國,後國除為縣,屬北海郡;又置下密,屬膠東國。
東漢屬膠東國。漢末,管亥率黃巾軍轉戰縣內,孔融御黃巾軍屯兵於都昌。《山東通志》載:“袁譚據青州,功北海相孔融於都昌,融敗走東山。”
三國都昌、下密 屬青州北海國。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兩縣歸晉。初屬北海郡,太安後屬齊郡。密鄉及其以南之地區為城陽郡淳于縣地。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戰亂,邑歸漢(前趙)。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建都建康(今南京)後,先後歸後趙(公元323年)、前燕(公元356年)、前秦(公元370年)、後燕(公元387年)和南燕(公元399年)所有。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戰後(公元383—387年)和劉裕擊退南燕兩度歸東晉。
南北朝劉宋被廢,寄治青州。北魏時,自青州還故治,屬北海郡。北齊徙置於今昌樂市。
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置。故址在縣城西南二十里,浮糠河(今瀑沙河)東岸,南逄鄉內。屬濰州。
唐初置訾亭、華池、膠東、平城和下密,尋省入北海。
五代北海縣地,先後歸後梁(公元907年)、後唐(公元923年)、後晉(公元936年)、後漢(公元946年)和後周(公元960年),隸屬同唐。
宋,據《宋書·地理志》記載:“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經青州北海縣建為北海軍。置昌邑隸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縣由北海唐安鄉析置。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屬濰州。縣城亦移於昌故城東另建。
金天會五年(1127年)歸金。屬山東東路濰州。昌邑市建有到萊州、密州和濰州的交通孔道,沿道立寨多處。
元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濰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濰縣。二十二年(1389年)復置。改屬萊州府平度州。有北部濱海設漁兒鎮(今漁爾堡)巡檢司。崇禎十三年(1640年)縣城改建,易土為磚。始行隅、社制。
清初屬萊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萊州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四隅、四鄉、一0六社。宣統二年(1910年),改行區的建制。
1913年(民國二年)裁府。屬膠東道,設十個區。1925年,屬膠萊道。1928年廢道,直屬山東省。1938年屬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1941年,縣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直轄縣境北部地區,屬膠東區西海專區。1942年7月,改屬清河區清東專區。1944年屬渤海區第五專區。1945年8月,分出昌南縣後,轄今圍子鎮和南逄鄉以北地區,分設十二個區。1048年秋,政府機構由馬渠移駐縣城。屬西海專區。
1938年2月12日,日軍占據縣城後,國民黨縣政府遷移今流河鄉旗桿元家。1939年後,流亡平度、高密等地。屬第十三行政專員公署。1945年改屬第十七行政專員公署,縣政府與專員公署駐流河。
1938年屬魯南道。1940年7月,改屬萊濰道。抗日戰爭勝利後消亡。
1944年5月,與濰北縣合併,名昌濰縣。屬渤海區第五專區。1945年6月復分,改屬膠東區西海專區。
1945年8月,原昌邑第十區劃入平度和高密,又分置該縣。轄今宋莊及其以南之地區。初為昌南行署,十月改建縣人民政府,先後駐西郭家莊子、北孟和飲馬。設十二個區,屬西海專區。
1950年改屬昌濰專區。1956年4月1日,昌南縣併入,設十四個區。1958年2月,撤區並鄉,改建四鎮二十一鄉;同年9月,成立十五處人民公社。
1983年8月,公社改建鄉、鎮,有一鎮十九鄉。1967年昌濰專區改名昌濰地區。
1981年為濰坊地區。
1983年,濰坊地區更名濰坊市,昌邑隸屬不變。
1993年7月2日,撤銷昌邑縣龍池鄉,設立龍池鎮;撤銷青鄉鄉,設立青鄉鎮;撤銷卜莊鄉,設立卜莊鎮,撤銷倉街鄉,設立倉街鎮;撤銷丈嶺鄉,設立丈嶺鎮。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直屬山東,暫時由濰坊市代管。
1995年,昌邑市轄13個鎮、9個鄉:都昌鎮、柳疃鎮、青鄉鎮、龍池鎮、卜莊鎮、倉街鎮、飲馬鎮、塔耳堡鎮、岞山鎮、石埠鎮、圍子鎮、下營鎮、丈嶺鎮、李家埠鄉、夏店鄉、東冢鄉、宋莊鄉、南逄鄉、流河鄉、雙台鄉、太保莊鄉、北孟鄉。
1996年12月27日,撤銷昌邑市北孟鄉、李家埠鄉,設立北孟鎮、李家埠鎮。
1997年7月4日,撤銷都昌鎮,分別設立奎聚、都昌兩個街道辦事處。1997年7月9日,撤銷宋莊鄉,設立宋莊鎮
2001年,昌邑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李家埠鎮劃歸奎聚街道,青鄉鎮劃歸柳疃鎮,南逄鄉劃歸都昌街道,下營鎮和東冢鄉劃歸夏店鄉,倉街鎮劃歸圍子鎮,流河鄉劃歸石埠鎮,塔耳堡鎮劃歸丈嶺鎮。
2006年,昌邑市轄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奎聚街道、都昌街道、柳疃鎮、龍池鎮、夏店鎮、卜莊鎮、圍子鎮、宋莊鎮、石埠鎮、飲馬鎮、北孟鎮、岞山鎮、丈嶺鎮、雙台鄉、太保莊鄉。
2007年,昌邑市將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6個鎮、1個鄉:撤銷雙台鄉,併入都昌街道;撤銷夏店鎮,併入卜莊鎮;撤銷宋莊鎮,併入圍子鎮;撤銷石埠鎮、岞山鎮,併入飲馬鎮;撤銷丈嶺鎮,將原丈嶺鎮的40個村與太保莊鄉合併設立太保莊鎮。
2007年,將太保莊鎮、岞山鎮、丈嶺鎮劃歸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昌邑市面積由1578.7平方公里下降至1470平方公里。
2008年,將部分村莊的歸屬鄉鎮做了調整。如原屬於北孟鎮的小營村劃入飲馬鎮。
2009年恢復下營鎮,同時成立石埠經濟發展區。
2010年,昌邑市撤銷圍子鎮設立圍子街道。

行政區劃

轄鎮 面積 行政村 人口 郵政編碼
奎聚街道 67.8平方公里 59個行政村 8.5萬 261300
都昌街道 191平方公里 82個行政村 8.8萬 261300
圍子街道 161.88平方公里 127個行政村 10萬 261307
柳疃鎮 210平方公里 72個行政村 4.8萬 261302
龍池鎮 158.4平方公里 27個行政村 2.4萬 261304
卜莊鎮 114.8平方公里 95個行政村 5.2萬 261313
飲馬鎮 71平方公里 34個行政村 3.5萬 261317
北孟鎮 175平方公里 92個行政村 7.2萬 261318
下營鎮 220平方公里 35個行政村 2.13萬 261312
石埠經濟發展區 100.5平方公里 67個行政村 5萬人 261315
註:本表來源於昌邑市政府入口網站。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總戶數為183186戶,總人口為581470人,其中男289985人,女291485人。2011年出生人口4744人,出生率為8.18‰;死亡人口5003人,死亡率為8.63‰;2011年淨減人口259人,自然增長率為-0.45‰。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昌邑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之濱,萊州灣畔,東與煙臺地區萊州市、青島地區平度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接。屬“青島一小時經濟圈”,“濰坊半小時經濟圈”。

氣候

昌邑市屬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昌邑昌邑
昌邑市礦產資源主要有鐵、膨潤土、粘土、石英、大理岩、花崗岩、重晶石、河沙、地下滷水、天然氣、石油等。從礦產結構上分析,非金屬礦種類較多,其中已開採的主要有:膨潤土,昌邑市南部廣泛分布總計儲量約2100萬噸,其中大型礦床一處,中型一處,小型兩處。石英岩:主要分布於飲馬鎮以北的博陸山至青龍山一帶,地質儲量為3683萬噸,且礦體厚度大,品位高,構造簡單,現與香港合資開採。滷水:主要分布於北部沿海,分三層,估計總儲量在10億立方米左右,已形成年產鹽16萬噸,溴2000餘噸的能力。

水資源

昌邑市地表水包括濰河、膠萊河、虞河三大水系,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約7.97億立方米,其中客水流入6.6億立方米。多年地表徑流可利用總量2.65億立方米,其中南部地區0.72億立方米,中部0.72億立方米,北部沿海地區1.21億立方米。另外引黃濟青、引黃濟煙水渠從市域北部穿過,可利用水量為3400立方米。昌邑市地下水總儲量約15.24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一般在2-30米以內,深層地下水一般在35米以下。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昌邑市的野鳥類有16個目,44科或亞科,近200種。由於低多平原,人口稠密,野生獸類較少,主要有狐狸、獾、狸、鼬、野兔、蝙蝠、田鼠、鼴鼠、刺蝟。自1966年以後,狐狸、獾、狸、鼬等逐漸減少,有的已經絕蹤。昆蟲類有:野蜜蜂、螳螂、蟋蟀、壁虎、蚯蚓、蜥蜴、蠶、蛇、青蛙、蟾、赤眼蜂、七星瓢蟲、異色瓢蟲、中華草蛉、麗草蛉、葉色草蛉、大草蛉、大灰食蚜蠅、帶食蚜蠅、螟黃長距繭蜂、歷奇蜂等。蛇系無毒蛇有毒蛇極少已絕跡,自1966年以後大量減少。
昌邑市北臨渤海灣,海魚有:黃姑魚、小黃魚、鱸魚、梭魚、鯔魚、鰳魚、鮁魚、帶魚、鯧魚、蝦虎魚、銀魚、鮃、鰈、斑祭、梅童、鯊、鰩、鰻、鯛、青鱗魚等。因捕撈過度,黃姑魚、鮁魚、鯧魚大大減少,幼魚損害嚴重,故資源嚴重衰退。小黃魚、帶魚、鰳魚等瀕於絕跡。昌邑市天然淡水魚種約10多種,分屬3目6科。此外還有蝦類、蟹類、螺類、多毛類、海貝類,海蜇等。
植物資源
昌邑市自古以載槐、柳、泡桐、毛白楊、榆、楸、椿、桃、李、梨、棗、石榴、杏,櫻桃等鄉土數種為主。建國以後,先後引進了加拿大楊、北京楊、蘋果等樹木,並從青島引進了雪松、檜柏等觀賞樹木。
主要用材林有槐樹、刺槐、柳、泡桐、加拿大楊、簡陽、太青楊、北京楊、義大利楊、毛白楊、白榆、楸樹、樗樹,還有鄉椿、梓樹等。
主要經濟林有梨樹、桃樹、杏樹、蘋果樹、柿子樹、葡萄樹、櫻桃樹、栗樹、棗樹、山楂樹、銀杏等。觀賞樹有雪松、側柏、垂柳、懸鈴木、冬青等。

土地資源

昌邑市土地總面積18.122萬公頃,人均占地4.01畝,占濰坊市土地總面積的10.3%,其中耕地面積8.73萬公頃,占昌邑市土地的48.2%,園地面積0.48萬公頃,林地面積0.20萬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26萬公頃,交通擁地面積0.55萬公頃,水域面積4.04萬公頃,未利用土地0.87萬公頃。土地利用率達95.2%,高於濰坊89.3%的水平。

經濟發展

綜述

2012年,昌邑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7.95億元,同比增長12.1%(可比價格,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31.29億元,同比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175.78億元,同比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90.88億元,同比增長9.8%。2012年,昌邑市三次產業構成比重10.5:59.0:30.5。

第一產業

2004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39.5億元,比上年增長3.1%。農業增加值16.85億元,增長9.5%。糧食總產36.74萬噸,增長14.4%;棉花總產1.12萬噸;油料總產2.5萬噸;水果總產8.12萬噸,增長40.7%;蔬菜總產94.68萬噸。肉類總產12.99萬噸,禽蛋總產1.4萬噸,奶類總產0.43萬噸。水產品總產7.03萬噸,增長5%。全年造林1866.67公頃。昌邑市農機總動力99.77萬千瓦,增長1.2%。

第二產業

2012年,昌邑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64.62億元,同比增長15.0%(可比價格)。2012年,昌邑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2.56億元,同比增長16.2%;實現利稅總額63.51億元,同比增長7.1%;實現利潤總額44.69億元,同比增長3.5%。工業生產拉動工業用電,2012年,昌邑市累計工業用電量27894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4%。[5]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3.71億元,同比增長12.4%;實現利稅總額81.52億元,同比增長27.2%;實現利潤總額58.16億元,同比增長28.8%。工業生產拉動工業用電,昌邑市累計工業用電量29649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6.3%。[7]

第三產業

貿易
2012年,昌邑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0.04億元(推算數),同比增長14.9%;其中,實現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2.07億元(推算數),同比增長15.2%。
2012年,昌邑市進出口總額實現55780萬美元,同比增長6.9%;其中,實現出口43836萬美元,同比下降3.2%;實現進口11944萬美元,同比增長73.4%。外經方面,2012年,實際利用外資6629萬美元,同比增長3.0%。
2013年,昌邑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4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實現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3.09億元,同比增長16.2%。
進出口總額實現60586萬美元,同比增長8.6%;其中,實現出口51350萬美元,同比增長17.1%;實現進口9236萬美元。外經方面,實際利用外資6177萬美元。
金融
2012年,昌邑市金融機構存款本外幣餘額為269.8億元,較年初增加39.7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197.1億元,較年初增加26.1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本外幣餘額33846元,較年初增加4451元。至12月底,昌邑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本外幣餘額為176.7億元,較年初增加28.7億元。
2013年,金融機構存款本外幣餘額為304億元,較年初增加34.2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210.7億元,較年初增加13.6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本外幣餘額36175元,較年初增加2329元。昌邑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本外幣餘額為205.3億元,較年初增加28.6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04年,推廣新項目新成果120項,實施專利70項。
2010年昌邑市工業企業實現高新技術項目50項,共有24個項目列入濰坊市級以上科技計畫,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15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家;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處;新增山東省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濰坊市創新型試點企業3家;新增濰坊市民營科技企業39家。完成專利申請330件,中國專利山東明星企業新獲批4家,9處山東專利明星企業通過了複審。
2013年,昌邑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3處、在校學生72330人、教職工5709人,現有幼稚園146處、在園幼兒16390人、幼兒教師866人。先後榮獲中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中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中國德育科研工作先進實驗區、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山東省創新教育先進單位、山東省規範教育收費示範縣、濰坊市教育工作先進市、濰坊市學前教育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教育

2004年,有中等專業學校12所,在校生6262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1.41萬人。普通國中36所,在校生2.73萬人。國小111所,在校生4.93萬人。2010年內全面完成了投資4億元的一中新校建設工程,一中、實驗中學、一實小實現了整體搬遷。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取得較大進展,累計投入6800多萬元,新建、加固校舍11.7萬平方米。2010年內有7名教師獲省優質課,34名教師獲濰坊市優質課;有3人被評為昌邑市拔尖人才,1人被評為濰坊市拔尖人才;2人被評為省特級教師,1人被評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

衛生

2004年,醫院、衛生院26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284張,衛生技術人員1392人,其中執業醫師451人,註冊護士452人。
2010年,昌邑市共75處衛生機構,其中綜合醫院1處,8處鎮衛生院,開放床位1645張,衛生技術人員2278人,其中執業醫師785人,執業助理醫師155人,註冊護士867人。2010年,診療人次1385819人次,出院人員72651人次。新農合制度得到鞏固完善。2010年昌邑市469561名民眾參合,參合率繼續保持100%。

體育

2004年有體育館1座,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2枚,其中金牌1枚。
2010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40處,使昌邑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達396個,社區體育標準化設施覆蓋率達100%,極大地滿足了村民半小時活動圈健身的需求。昌邑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32萬人,約占總人口的49%。競技體育有所突破。在淄博舉行的山東省第22屆運動會上,昌邑市手球隊代表濰坊參賽獲冠軍,輸送至省隊的優秀運動員宮向陽獲1500m、3000m兩項桂冠,其他輸送至排球、舉重、摔跤、籃球的運動員也均取得較優異成績;參加了2010年度濰坊市少年田徑、籃球、排球、舉重、射擊、摔跤等共13個項目的比賽,獲得獎牌130餘枚。

文化

2012共獲得各級各類獎勵112個,其中,集體獎30個,個人獎82個。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舉辦了昌邑市春節民間文藝匯演、元宵節戲曲晚會、絲綢之鄉文化節暨山陽梨花節等20多場文藝演出活動。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共送戲下鄉56場,文藝輔導3600人次。完成了野外實地調查工作任務,共發現、複查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1022處,其中新發現989處,名列全省第一,並代表山東省接受了國家整體驗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省級名錄的有2項,濰坊市級名錄的有5項,昌邑市級名錄的有35項。

交通

公路:榮烏高速(G18)、青銀高速(G20,原濟青高速北線)、濰萊高速、206國道、309國道。
鐵路:膠濟鐵路、膠濟客運專線、大萊龍鐵路、海青鐵路。
火車站:昌邑站(膠濟客運專線)、昌邑北站(大萊龍鐵路)、海天站(大萊龍鐵路、海青鐵路)。
港口:下營港:國家一級漁港,可與20多個港口通航。

主要領導

昌邑市主要領導
昌邑市委副書記、市長 呂珊珊
昌邑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副市長 陶金先
昌邑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 高文奎
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 王海岩
副市長 於冬菊
副市長 李鵬
副市長 李明傑
註:本表來源於昌邑市政府入口網站。

風景名勝

濰水風情濕地公園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證審批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之前被水利部確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被旅遊部門評定為AAA級旅遊風景區。
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博覽園,位於昌邑市圍子街道,占地總面積1000畝。先後被國家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省林業局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山東省生態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昌邑市博物館坐落於昌邑市城東,文山西麓,占地40.71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近百件。商代末期的鄧共、明代孫昂墓出土的隨葬石俑、黃元御《傷寒懸解》手稿等。
古文化遺址:
千戈莊龍山文化遺址:位於現北孟鎮千戈莊西南50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內涵不太豐富,暴露較少,曾出土素麵加沙黑陶器殘片。
石埠西村商周遺址:位於現石埠經濟發展區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陸山周代遺址: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整個遺址坐落在博陸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
故城遺址:
鄑邑故城遺址:位於龍池鎮東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密鄉故城遺址:位於圍子街道古城裡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
都昌故城遺址: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捲雲紋瓦當若干。
膠陽故城遺址: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北孟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坐落其上。
古墓葬:
埠頭戰國墓:位於現石埠經濟發展區埠頭村北100米的土埠頂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徑約22米。墓室為土穴,內有積石,穴長寬各約3米。
高陽候墓:位於北孟鎮高陽村西南約1000米處,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約10米,"文革"期間將封土取平,現可辨墓道口痕跡。此冢即高陽候孫並之墓。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固王冢墓群:位於都昌街道湘南興福、北興福村西,虞河東岸。原有墓葬九座,稱為"九頂蓮花冢",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埠漢墓:位於都昌街道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畫像石2塊,長1.1米,寬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這是一座東漢墓葬。
林家埠漢墓:位於石埠經濟發展區林家埠村南150米處,墓葬封土高約3米,底徑約7米。1975年在墓南側開挖排水溝時,發現銅壺1件,重15公斤,還有瓷壺2件,現已不存。根據出土文物鑑定為漢代墓葬。
黃福墓:位於都昌街道黃家辛戈村西北,原昌邑縣印刷廠東,墓室為石頭結構。原有封土高約10米。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元御墓:位於都昌街道黃家辛戈村南300米處,風土高1.5米,底徑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姜氏祠堂:姜氏祠堂坐落於昌邑城裡南隅十字街南巷一號。現有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大門一間及東西耳房各兩間。西院北屋五間,南屋五間連大門一間。占地面積約九百平方米。二零零七年成為省重點保護單位。

昌邑名人

黃福,(1363-1440),字如錫,別號後樂翁,山東昌邑黃家辛戈村人,歷仕至少保兼戶部尚書,卒增太保,謚“忠宣”。明史有傳。
李士楨,(1619.4-1695.3),字毅可,本姓姜,山東昌邑人。歷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撫、廣東巡撫。
張志棟,(1648-1714),字敬修,別字青樵,山東昌邑南隅村人。仕至福建、浙江、江西巡撫,遷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
李煦,(1655-1729),字旭東,又字萊篙,號竹村,山東昌邑人。任蘇州織造達三十年之久。康熙五十六年加戶部右侍郎銜。
黃元御,(1705-1758),清朝乾隆年間名醫,名玉璐,字元御,另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昌邑黃家辛戈人。
齊耀珊,(1865—?),字照岩。山東省昌邑市齊西村人。1889年(光緒十五年)京闈舉人。1890年(光緒十六年)科進士。歷任湖北撫署文案、武昌保甲總辦、宜昌知府、漢口清丈局總辦。
陳乾:字明侯,山東昌邑白塔人,生於1881年12月29日,卒於1927年6月,享年46歲。山東省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
張智忠,(1909.11-1943.11),山東昌邑集東村人。中共昌邑縣委的創始人之一。
齊安聚,(1919-1963),山東昌邑東永安村人,解放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
齊乃貴,山東昌邑人。1947年生。1969年參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長。
陳延明,1945年10月生,山東昌邑人。山東省原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福澤,(1914—1996),山東省昌邑市人。上海大夏大學肄業。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昌邑縣委軍事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參謀長、副軍長。

昌邑特產

渤海對蝦
渤海對蝦又稱明蝦,個體較大,一般體長12-18厘米,體重20-50克。生命周期為一至三年。因渤海灣海岸線呈橢圓狀,昌邑轄區水域處於最南端,所以該水域水溫偏暖、海浪偏小,最適宜渤海對蝦生長繁殖。
鹹蟹子
鹹蟹子由梭子蟹加鹽醃製而成。梭子蟹因背甲隆起三個疣瘤,整體似梭子形,故學名為三疣梭子蟹。
蝦醬
蝦醬,昌邑北部沿海特產,蝦醬一般由在海上“使船”的船工現場製造,百姓僅僅購買了來吃,但是北部沿海一帶農村也有百姓自己在家裡做蝦醬的。
斜子蘿蔔
斜子蘿蔔產於昌邑城區東南5公里圍子街道後斜村一帶。該蘿蔔用刀切開,芯明顯比普通青蘿蔔發綠。
柳疃金絲小棗
柳疃金絲小棗拉長一二寸不斷,並且具有補血、養脾的功效,被人們稱為“果中珍品”。棗可以用來生產棗茶、棗脯、棗汁、棗醋等,還可以加工包裝成箱,成為高級禮品。
大黃姜
都昌盛產大姜,素有“姜鄉”之稱,生產的產品可做調味品、保健品,在抗衰老,防癌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具特殊效能。
永安鯽魚
昌邑野生魚類以雙台東永安的鯽魚最為出名。
濰河銀魚
濰河銀魚長二寸余,體長略圓,似無骨無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