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華

郭富華,是一位山村老師,他失去了一條腿,靠拄著拐杖上課、輔導學生做作業、打掃學校衛生;郭富華29年堅守講台,風雨無阻、矢志不渝。

人物簡介

1985年,高中畢業的郭富華因為一場事故,失去右腿。1987年,村委認為郭富華有才華,安排他到村辦國小當教師。從此,郭富華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用他殘缺的肢體與辛勤的耕耘書寫了平凡而不平淡的人生。

大坪村國小曾是上集鎮條件最艱苦的國小。2003年之前,學校門前的道路還是土路,每逢雨雪天氣,路上泥濘不堪。郭富華的家距離學校只有2公里,但對他來說,這是何其漫長的人生路。每天,他拖著自製的“鐵疙瘩”假肢,一步步挪向學校,每挪動一步,假肢蹭在地上就發出“咔嚓”的響聲。後來,郭富華為了不耽誤學生功課,索性吃住在學校。學校的宿舍是一間矮小的平房,冬冷夏熱。行動不便的他,取水和做飯都很困難。村里人給他送糧送菜,他才能吃上相對像樣的飯;取水途中,他經常摔倒。儘管這樣,他沒有任何怨言,也沒有耽誤學生一節課。“孩子們上學很辛苦,不能因為我個人的原因,耽誤他們的功課。”郭富華說。

主要經歷

自郭富華踏上講台,就成了教學“全把式”:學生的學習、生活,他是樣樣不落,全都牽掛在心裡。班上曾有一名學生叫李建才。2010年夏,山洪暴發,衝垮了李建才家的房屋,不久,他的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留下他一人。沒人管的李建才自暴自棄,經常惹是生非、遲到曠課。郭富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走近這個孩子,像父親般地關懷他、鼓勵他,還給他添置學習用品和衣服鞋子。慢慢地,李建才喜歡上讀書、學習,成績提高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作為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有很多,郭富華可沒少操心。“我既當爹,又當娘。”他笑著說,既然家長把娃留在這裡了,不能放任不管。每逢開學,郭富華都會花心思建立學生檔案,把學生家裡基本情況、家長聯繫方式等記錄在冊;每個學生的個性他也了熟於胸。平時哪個學生有情緒,他都能及時“對症下藥”。三尺講台,郭富華傾注了全部感情。

1995年,上級考慮到郭富華的身體情況和教學能力,決定把他調往更好的學校。那裡的教學條件比村辦國小好,工作任務也比村小輕。郭富華看著學生們不捨的眼神,最終放棄了這一機會。2007年,因為出色的教學成績,郭富華再次被安排到更好的學校,但他還是選擇堅守在村小。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每年,郭富華帶的班級學生成績總是名列學校前茅。他的學生有30多名考上了重點大學。

走進郭富華的家,很難見到像樣的家具。但多年來,幾乎每個月,郭富華都要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擠出一些,給一些孩子買課外書、文具。由於省吃儉用,他一直捨不得安裝輕便的假肢。他的“鐵疙瘩”假肢,經常磨得他腿出血,一到夏天接口處就潰爛。兩年前,在親戚的資助下,他才終於換了假肢。“不求桃李滿天下,但願孩子有文化。”郭富華說,深山裡的孩子,唯靠讀書,才能走出去。而他,願意做擺渡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