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

郪江

郪江位於四川綿陽三台縣,是三台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戰國時代郪王城和傳說的郪王墓,遍及全鎮的漢代至兩晉時期的崖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宋時代摩崖造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民、街道、寺廟和石橋,它們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境內有錦江與郪江交匯,山清水秀,與古樸典雅的古鎮互相呼應,是觀光、度假、旅遊休閒的絕佳境地。該鎮1992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簡介

郪江源是郪江的源頭,主源頭是中江縣民主鄉的響灘河(源頭有響灘湖),另有源頭繼光河(源頭有繼光湖),另的源頭倉山河(源頭有元興湖)。郪江源頭農業發達,有很多農場,種植葛根魔芋套種玉米,養殖葛根保健豬。形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

郪江鎮

簡介

位於三台縣城南47公里處的郪江河畔,與中江縣隔河相望。東鄰建中鄉,南與中江縣交界,西連安居鎮,北界觀橋鎮。1992年9月建制調整設單列鎮,是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郪江鎮歷史悠久,為古代郪王城遺址,西漢至南朝齊為郪縣治所。明朝因葬千總於此,故名千總墳,諧音千子墳。因有郪江從場鎮南側流過,鎮由此得名。郪江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境內數以萬計的東漢崖墓群系全國四大漢墓之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的古建築、千佛岩和九龍橋都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旅遊價值.該鎮1992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資源

全鎮總面積25.5平方公里,場鎮面積0.7平方公里。有土地面積591公頃,耕地575公頃,人均占有土地0.68畝。主要河流1條, 郪江最大,全長12公里。旅遊景點14個。植被面積802公頃,森林面積1002公頃,森林復蓋率達36.5%。地屬深丘。年均氣溫17.1℃,降水量885毫米,無霜期280天左右。境內水資源豐富,與中江聯辦建有五星、紅星2座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75千瓦。境內有魯班水庫魯聯乾支渠系5.6公里,還有13個電力提灌站,可灌溉農田4600畝。

行政區劃

鎮轄8個行政村,分別為1村到8村,場鎮居民委員會1個,鎮上衛生院1個,。全鎮總人口12776人,3434戶。

旅遊

郪江鎮上接安居鎮下聯建中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諸如西漢時代被稱為郪王城的古漢墓,四川電視台新聞頻道曾經報導過,以及全國四大道觀之一的雲台觀,穿過整個鎮的是著名的江,這也是郪江得名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三台縣內有名的九龍橋,是綿陽市乃至全四川省內有名的古鎮旅遊風景點。

郪江原名千子公社、千子鄉,三十年代更名為郪江鄉,1992年建鎮,同年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

郪江位於四川綿陽三台縣,是三台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戰國時代郪王城和傳說的郪王墓,遍及全鎮的漢代至兩晉時期的崖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宋時代摩崖造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民、街道、寺廟和石橋。此刻站在這裡我少了一分往日生活的紛擾,多了一分對生命的沉思。

郪江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但是它也經不住歲月的煎熬,在無可奈何中漸漸"褪色"。

封火牆還在,不過是斷牆殘壁。老屋還在,已然破舊不堪。古街還在,坑坑窪窪,阻人快步。石橋還在,卻仿佛馱不動世道的滄桑。戲樓還在,更難承載百態人生……

位置:位於四川綿陽三台縣

成都城北客運中心、荷花池車站、新南門車站、梁家巷車站、五桂橋汽車總站、茶店子汽車站、金沙車站均有車發往三台。再轉車前往郪江。

郪江崖墓群

郪江崖墓群位於三台縣城南45公里的郪江鎮。郪江鎮先秦時為郭國王城所在地,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此建妻阝縣。王城左帶錦水,右鄰郭江,東有鼓樓山,西鄰天台山。

現以鎮為中心的河灣山巒間,遺存數以千計的崖墓,有些地方鱗次櫛比,密如蜂房。其中以金鐘山、泉水壩、紫荊灣墓群最為集中,最富有特色。崖墓在時代上早晚不一,但以東漢墓為主。規模上大小不一。結構上,多室墓均在中軸線上,一般可分墓道、墓門、前室、中室、後室、側室和耳室,墓內利用山岩鑿有台階、水溝、壁龕,灶案、櫃、棺台、床等附屬設施。很多墓有圓雕、浮雕、線刻等建築裝飾雕刻和畫像裝飾雕刻,還有一些墓內有紅色塗料彩繪。畫像裝飾雕刻多在前、中室兩壁和門壁上。浮雕畫像的內容有:如舞蹈狀而奮力撐頂岩石的力士、騰空的舞蹈人、托腮端坐人、推門探望人、執板說唱人、舂米人、人頭面具像、狗咬耗子、猴子吃桃、白虎、朱雀、玄武、羊頭、跑鹿、奔馬、立羊、爬龜、肥豬、瓜果等,陰線刻畫像有風闕、飛鶴、鳧鴨,花草、武器(戟、矛、戈、盾)及架等。漢代以紅色表示高貴吉利,故很多墓內部用朱紅、土紅塗抹和彩繪,一些床台、石棺也有此裝飾。以上畫像、彩繪裝飾表現了避邪乞樣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情趣,反映出了漢代的社會風貌。

郪江崖墓在歷史上雖然多次被盜,但也有一些殘存的隨葬物品出土。陶製品中有較大量的墓磚。磚大小規格不一,裝飾有素麵磚和花紋畫像銘文磚。

郪江崖墓群1991年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郪江鎮1992年公布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

郪江古國風景區

概述

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郪江鎮,位於郪江與錦江交匯之處。屬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區內郪江漢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郪江鎮歷史文化悠久,四周群山環抱,自然條件良好,風景秀麗。郪江鎮位於三台縣南45公里,與中江縣萬福鎮隔河相望,全鎮幅員面積25.5平方公里,場鎮面積0.75平方公里。全鎮轄8個行政村,88個社,1個居委會。土地面積560公頃,人均占地0.65畝。植被面積826公頃,森林面積667公頃,森林復蓋率達36.5%。郪江鎮位於郪江錦江交匯之處。四周群山環抱,河水清澈,樹木豐茂,自然景觀極其豐富,自然條件良好,風景秀麗。

郪江鎮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1992年被評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名單。古鎮境內歷史名勝古蹟眾多,其中以郪江古漢墓群、雲台觀、古鎮街場、郪王國遺址等最具代表性,且保留較為完整。

神秘古郪國

郪江古鎮的明清民居文化是漢民族民俗的重要傳承。郪江崖墓群、郪江鎮位於三台縣南部,沿公路北距三台縣城潼川鎮45公里。郪江鎮在春秋戰國時為諸侯國郪國王城所在地。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此地為治所設定郪縣,三國蜀漢設定東廣漢郡,亦以此地為治所。在郪江場為中心的河灣山巒間,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崖墓,有的地方崖墓鱗次櫛比,密如蜂房。其中以金鐘山、紫荊灣、泉水壩、松林嘴等地的崖墓最為集中最富特色。郪江鎮已被列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鎮內有明清古街,數十棵巨大的黃桷樹,古戲樓,古驛道,鎮外橫跨郪江的古石橋名九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橋以九條高浮雕的龍為墩、20塊相併的長方形平整條石為梁。九條龍形態各異,逆水而臥,造型生動,工藝精湛。郪江漢墓群不同於兵馬俑、始皇陵、馬王堆等一批秦漢文化遺存,它講的是漢代漢民族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反映了我們漢族人2000多年前的生活起居方式和日常行為習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所展現的漢代漢民族文化。郪江漢墓數量眾多,其獨特的藻井、天花、斗拱、窗欞、欄乾等造形在全國獨樹一幟,漢畫石刻《狗咬耗子》、《春宮秘戲圖》展示的漢民俗文化堪稱國寶,而漢墓大量的灶台、水井、壁龕、灶案、壁櫃、床台、台階、水溝等石雕則生動地再現了2000多年前漢人日常起居生活習俗。整個郪江漢墓群可謂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漢人生活長卷。

仙境雲台觀

雲台觀的道教文化資源有宗教朝拜的天然優勢。雲台觀位於三台縣安居鎮雲台山,寺廟始建於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13年)奉皇帝詔令重修,並被列為皇家道觀和皇家園林,觀內有皇室妃嬪宮眷、官員捐造銅神像和銅香爐等10餘件。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寺廟失火,大部分建築被燒毀,神宗皇帝令太監親臨監修和擴建,寺廟建成後又兩次令太監前來頒詔書、賜牙笏和《道藏》。清代繼續進行擴建,使之成為四川省道教著名寺廟。如今雲台觀為三台縣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寺廟現存主體建築由坐北向南的三重四合院相連組成,均位於中軸線上。從西面玉帶橋上山,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三皇觀、回龍閣、木牌坊(“雲台勝境”坊)、木廊亭、石華表、三合門、閻羅十殿、券拱門、青龍白虎殿、降魔殿(拱宸樓)、朝經闕與藏經樓、鐘鼓樓、香亭、玄天宮(真武殿)。其中,明代建築有玉帶橋、石華表、三合門、券拱門、青龍白虎殿和玄天宮。寺廟建築面積共5550平方米,占地面積15127平方米。雲台觀是台灣全真教太一宗的祖庭,全省最大的游真武大帝道教,第二大道教聖地,每年到雲台觀朝山的海內外香客高達20萬人次。雲台觀是漢族的原生宗教道教的重要道場,道教文化積澱極為深厚,景區周圍上萬株古柏、古榕與古道觀交相輝映,是體驗道教養生休閒文化的絕佳去處。

距郪江古鎮二公里的巴蜀地區的第二大道教勝地。路邊的一座古牌坊告訴人們雲台觀到了,兩棵枝繁葉茂的古榕樹向遊人指明了上山的道路。這是一處在五十年代就被列為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殿宇樓閣鱗次櫛比,古樹參天鬱鬱蔥蔥,詩文楹聯筆走龍蛇,紅沙條石砌就的登山小道蜿蜒曲折地出沒在山林間,一切似乎還在述說著昨日的鼎盛香火。這裡是古建築攝影的絕佳場地,始建於南宋,至明、清兩代仍在擴建。玄天宮、圈拱門、石華表、降魔殿、鐘鼓樓、十殿、涼亭、三皇觀、回龍閣等,綿延兩三里,氣勢宏偉,無不透露出,古代先人們的高超技能。

遠離了交通主幹道,也就遠離了繁華、喧嚷。地處僻靜山區的古剎更蕭然肅靜,此刻站在這裡,讓人少了一分往日生活的紛擾,多了一分對生命的沉思。

雲台觀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一、五月十八、六月十九,是趕廟會的日子,屆時四方八面的鄉親都將趕來朝會,那將是一幅生動的民俗風情畫。

郪國(歷史)

在先秦時四川不但是有蜀國,巴國,巴子國,還有一個郪國,其地域在三台縣,歷史上也有一個郪縣,如今那裡還有一條江名叫郪江。杜甫有詩云,“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在涪水濱”。還有《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的詩. 郪國也有和吳越一樣古老的文明,像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等的文明程度很高,歷史也久遠。有專家宣稱,他們甚至要比中原地區的歷史還要早,要比中原地區的文明程度還要高。

早在西漢時期,位於郪江流域的郪國便逐漸形成,至東漢,郪國已空前繁榮。郪國人民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耕種養殖,打魚狩獵,音樂舞蹈,說唱雜耍,既繼承了祖先對“神”的崇拜,又對生活充滿了美好憧憬,從而形成了歷史上罕見的郪國文明。郪國人“面水而居,依山而葬”,在進入“天國”前都要為自己營造墓室,將自己日常生活用品大部分用土陶複製後放在墓室里。墓室簡陋與豪華,便可以證明其主人的身份。隨葬用品或雞鴨豬狗牛羊,或車馬青銅磚瓦。古人的這一隨葬習俗,使今天的郪江流域漢墓遍布,聞名中外。現存的有郪江崖墓群,郪江古國風景區。

增補:郪江(河)

郪江發源於中江縣太平鄉的胡家瓦窯,由西向東流經三洞、柏果、民主、廣福、馬安、石龍等地,又沿三台、中江兩縣縣界向南延伸,至普興的三水口出境入遂寧市大英縣。

郪江在中江縣境內有繼光河、通山井河、會龍河、太安河、倉山河、永豐河等流入。

地圖

郪江郪江

郪江鎮百度地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