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珣

邢珣(1462-1532),字子用,號三湖,當塗湖陽人,明代政治家,著名的清官。他著文立說十分精究,著有《禾芹集》、《秋台小記》、《歸田野語》等集。邢珣因病去世,傳說東南方飛來數十隻仙鶴,翔舞許久才離去,湖陽人見此深以為異,把他當作鄉賢奉祀。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邢珣(1462-1532),字子用,號三湖,當塗湖陽人,明代政治家,著名的清官。

個人經歷

弘治六年(1493)進士正德元年(1506)被授南京戶部郎中,轉任南京刑部郎中。因得罪權貴太監劉瑾而一度被奪職。劉瑾受誅後,復任南京工部員外郎。不久,轉赴贛州任職知府。
當時贛州治內有大盜滿總有患,經常為害地方,邢珣經過一番調查,發覺滿總此人雖然為盜,但本質並不壞,且很有劫富濟貧的俠義之心。於是,他力排眾議,決定親赴滿總巢穴,勸其改惡從善。邢珣穿一身儒服,不帶佩劍,不帶護衛,只帶兩個隨從,只身前往說服滿總,經過一番曉以大義,滿總心悅誠服,立即歸降。
正德七年(1512),廣東龍川和江西南安一帶的盜賊聯合,占據了粵、贛、湘三省交界處的橫水山洞,氣焰十分囂張。都御史王守仁下令湘、贛兩省守軍聯合討伐,作為贛州知府的邢珣也率本部人馬參加行動。邢珣主張用“扼咽掏腹”戰術,並親率贛州人馬冒雨攻賊要害據點。由於邢珣指揮有方,且身先士卒,將士個個奮勇,人人爭功,打得賊兵四散潰逃。此一戰斬殺賊頭領,大獲全勝。上司報奏朝廷,皇帝下詔為邢珣增加俸祿,並賜金綺磁礅,於以嘉獎。
正德十四年(1519),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玄孫朱宸濠起兵謀反,攻陷南康、九江,然後沿江東下攻安慶,並欲取南京。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朝廷命都御史王守仁領兵拒敵。王守仁很器重邢珣,急調贛州任上的邢珣率部與其會師於樟樹。
在樟樹會師後,因為邢珣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王守仁便問計於邢珣。邢珣認為,朱宸濠傾巢順江東下,其南昌老巢肯定兵力空虛,我們快速進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打南昌,朱宸濠發覺後路有被切斷之危險,定會回兵救援,這樣我們不僅能解安慶之危,緩解南京的壓力,而且我們可以在朱宸濠回援南昌途中,設重兵南北會攻,陷賊於困境而全殲之。
王守仁很佩服邢珣的分析,便用邢珣的計策,攻打南昌的戰鬥發展態勢跟邢珣的預測一模一樣。叛軍落了個全軍復沒,朱宸濠被俘,最後押往京城,推出午門斬首。
叛亂平定後,邢珣因其功勳卓著,被提升為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嘉靖元年(1522)升任江西布政司左布政使,成為一省行政長官。
此後,邢珣因為遭到權臣宦官的排擠而罷官,歸隱桑梓,著文立說。嘉靖十一年(1532),邢珣因病去世,傳說東南方飛來數十隻仙鶴,翔舞許久才離去,湖陽人見此深以為異,把他當作鄉賢奉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