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村

邢家村

邢家村,地名,隸屬於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農民收入主要來至種植業,因本村村民大都姓邢,而得名。

基本信息

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邢家村

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邢家村位於澤州縣東南部,離澤州縣柳樹口鎮駐地 6 公里,本村村民大都姓邢,由此而得名邢家村,由班木、西莊、雙院、榆林背、邢家 5 個自然村組成。邢家村現有 93 戶,低保戶 4 戶,總人口 305 人,全是常住人口。全村勞動力 198 人,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 198 人,占 100% ,農閒時有 40% 的勞動力從事三產。村集體無經濟收入, 2005 年度人均純收入2100 元。

山東省萊西市沽河街道邢家村

村莊由來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邢氏由本鎮大高嵐村建村,之後王、崔、仇、陳、張等姓相繼遷入。
政區人口村莊位於沽河辦事處西南4公里,西鄰院上鎮、武備鎮,南靠望(城)武(備)路,西鄰南(墅)城(陽)路,土地總面積85.87公頃,其中良田61.33公頃,村西200米有八郎莊,為自然村,與邢家村為同一行政村。全村共有142戶,448人。
經濟狀況邢家村以農業為主。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現在對主要村道加以維護,並對村前街加寬了3.5米,植上樹,村莊的水、電、路、通訊暢通無阻,引進企業一家,投資62萬元,解決了村中勞動力閒置。2004年村莊人均收入達到4200元。
優勢產業邢家村地多,勞動力豐富,是內外資投資好地方。修建同三線取土時,在村內挖成一個深14米多,面積2.67公頃的水塘,擴大了周圍水澆地面積,可以發展蔬菜種植、養殖等產業。
社會事業先後整修了一條大街,加寬了一條道,村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戶戶吃上自來水,彩電、冰櫃、機車、手機等現代工具進入家庭,固定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

山東省濰坊市昌邑縣圍子鎮邢家村

曾名古城後、密城西頭。在圍子南3公里。明初,張姓從四川遷來立村。因村位於密鄉城(今古城西)後,取名古城後。繼邢、王、高、姜等姓遷居。又因村處密城西頭,改名密城西頭。1926年以姓氏改名邢家莊。大街縱橫相交,聚落呈矩形。108戶,565人。耕地580畝。土地肥沃排灌配套,盛產糧棉。有鄉村公路自東向西通下營——小關公路。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蓼蘭鎮邢家村

基本情況

蓼蘭鎮邢家村共有102戶,310口人,耕地面積1090畝。近年來,該村兩委以嚴格管理、勤儉廉潔為基本要求,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工作目標,推動了全村三個文明建設的穩步發展。全村集體資產達到100萬元,工農業總收入3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0元。

經濟發展

邢家村是蓼蘭鎮出名的困難村、難辦村。1983年,村集體收入不足1500元,並有10多萬元的外債,人均純收入僅有470元左右。1984年,邢昌信同志開始接任該村黨支部書記,他從健全管理制度入手,狠抓村級兩化管理、財務管理等制度規範,使村級工作趨向正規,集體積累逐年增加。村集體固定資產達100多萬元,村民人均達到4450元。邢家村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通過幹部示範、外出參觀、強化服務等措施,該村“兩高一優”農業規模不斷膨脹。到目前,全村累計發展桑園、小拱棚韭菜和蔬菜制種等高效田1000餘畝,發展養殖戶50多個,較好地拓展了民眾的增收渠道。2004年,該村年產鮮繭20多萬公斤,僅此一項可為村民增加收入40萬元。
1999年以來,由村里先後投資50餘萬元,在全村1000畝耕地上建設了“千畝大田噴灌”工程,農民澆灌全部使用噴灌,大大方便了民眾。同時,由村里集體出資購置了2台小麥聯合收割機、1台鏈軌車、1台玉米聯合收割機等大型機械,方便了民眾生產,增加了集體收入。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梁徐鎮邢家村

邢家村地處姜堰市梁徐鎮西南部、東至鄰村江村村鹽靖寧高速公路梁徐出入口西200米,南與嶺家村接壤,西和張甸鎮沙梓村,梅網村交界,北依周山河坡嶺村一溝之隔,村轄區內有姜高路、姜梅路、姜泗路穿村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村莊主幹道有邢家一路、二路、三路。全村東西長2200米,南北長2000米,共有15個村民小組,788戶,總人口2728人,其中農業人口2542人,現有私營企業18家,耕地面積1738畝,水稻面積1514畝,人均耕地0.7畝。2008年全村實現總值314375.80萬元,農業產值615.9萬元,工業產值310034萬元,三產值5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9181元。08年新農村綜合整治1、5、6、7四個組,基本實現路面硬質化、路旁林園化、水面淨化、晚上亮化、環境最佳化。新造公廁兩座,改廁30戶,垃圾箱18隻,制定了村莊環衛長效管理制度。新造健身場所一處。2009年村按照上級黨委政府工作要求,結合村的實際情況朝更大目標奮進。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東村街道辦事處邢家村

概況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邢姓來此建村定居,以姓命名邢家村。 邢家村位於東村街道辦事處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45′。東與趙家莊為鄰,西與涼山後村接壤,南與朱家莊相連。距市政府駐地3公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 2002年,全村350戶,1120人。有邢、蔣、倪、孫、李、劉、周、宋等8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邢姓。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5年5月10日駐行村的日軍進村掃蕩,殺死村民一人。 1947年10月28日(農曆九月十五日)國民黨軍五十四師占據本村一天一夜,燒殺擄掠,抓走村民17人。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8年發動全村村民疏通河道,開墾出糧田8.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邢家國小。1986年,村出資10萬元建了新校舍,學校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被煙臺市評為“花園式學校”。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490公斤,全村收入45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810萬元,人均存款771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64輛,機車213輛,電話220部,彩電381台,電冰櫃152台,洗衣機5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部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只有7平方米。1985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後,街道寬暢,房屋整齊。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5年,村投資20多萬元,自行發電,供村民照明。1978年,又投資8萬多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9年,投資14.5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來水。本年起,村集體對60歲以上村民,春節每人發放2斤豬肉;70歲以上村民,免去“五項統籌”款及各項集資。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邢海清由埠峰村張元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邢家、李家、朱家莊三個村聯合成立了黨支部,邢海清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00餘人,並發動12人參加子弟兵團,隨軍參加了萬第討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邢海清、邢占元、邢玉模、邢桂平、邢均和、邢桂業、邢桂田、邢全鐸、邢衛東、邢樹傑。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7個,黨員52名。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東村鎮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邢崇和、邢家祥、邢英和、邢桂業、邢桂平、邢春梓、邢憲學、邢桂謙、邢樹傑。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邢樹傑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