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

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
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症是一種以外周血液中細胞增多至25%以上為特點的遺傳性疾病。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亦可有少數口形紅細胞,但至多不超過15%,而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症患者中這種細胞至少有25%,更多見的是超過75%,甚至多達90%。口形紅細胞的橫徑和縱徑的比率不超過0.78。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症患者不全都有溶血現象,臨床上發生溶血性貧血者僅占10%~15%左右。
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症在世界各民族中均有發現。我國亦有少數病例報導。本病為遺傳性疾病,由常染色體顯性傳遞。男女均可得病。各家族間溶血的程度很不一致。在部分患者中,本病的基因與rh血型的基因位於同一染色體上。兩種基因不聯接時,則溶血較嚴重。對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目前尚不清楚。初步認為本病的缺陷也在紅細胞膜的支架蛋白。各病例的分子異常已發現有多種類型,所涉及的支架蛋白組成可以不同,所涉及的收縮蛋白的分子區域可以不同,膜蛋白缺失的量可以不等。這種異常細胞的破壞主要也是在脾臟內。
本病與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有相似之處,如細胞形態異常者在脾臟內破壞增多,胞膜中存在著某種通透性方面的缺陷促使三磷酸腺苷的利用加速。但致使紅細胞變成口形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還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探討。
引起本病膜缺陷的分子遺傳學異常有:膜收縮蛋白僅鏈基因異常(稱為僅HE突變)、膜收縮蛋白僅鏈低表達等位基因(稱為膜收縮蛋白B鏈基因異常、蛋白異常及血型糖蛋白C和D(D為C的變異型)缺乏。其中主要為膜收縮蛋白結構異常,少數為紅細胞膜的蛋白缺乏或蛋白與錨蛋白的結合缺陷。
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可分遺傳性和獲得性,診斷主要依靠形態學。凡在外周血塗片中見到成熟紅細胞形狀呈卵圓形、口形、棒形臘腸形,其橫經與縱經之比25%,並有家族遺傳史者可診斷為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正常人的成熟紅細胞也可有少數(<5%)為口形,最多不應超過15%。 
外周血中口形紅細胞超過25%,其臨床表現及血液學改變差異很大。
1無溶血(隱匿型):口形紅細胞雖增多,但無溶血表現。
2輕度溶血(溶血代償型):紅細胞壽命比正常稍短,網織紅細胞輕度增高,結合珠蛋白低於正常,由於造血功能的代償,多不出現貧血。絕大多數病人屬於這一類型。嚴重的可在新生兒期出現高膽紅素血症,甚至需要換血治療。合併感染時可出現骨髓不增生危象,亦有合併膽石症的報導。
1.有黃疸、貧血、脾大,多為幼年發病,可有家族史;
2.過度疲勞或感染可誘發溶血危象;
3.除一般溶血性貧血化驗所見;可見血片中有球形或口形紅細胞,數量可從1-2%到60-70%,多數在10%以上(正常人一般低於5%);
4.紅細胞滲透脆性增高;
5.酸化甘油溶解試驗陽性;
6.SDS-聚丙烯山胺凝膠電泳進行紅細胞膜蛋白分析,部分病例可發現膜骨架蛋白缺陷。
貧血程度的變化殊異。紅細胞計數一般為300萬~400萬/μl;在再生障礙危象時可降至100萬/μl以下,血紅蛋白亦成比例地下降.由於紅細胞呈球樣,而平均紅細胞體積正常,紅細胞的平均直徑稍低於正常,因而紅細胞酷似小球形紅細胞,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濃度增高。網織紅細胞增多(達15%~30%)與白細胞增多均為常見。

紅細胞的滲透脆性呈特徵性增高。但輕症者若不先在37℃下無菌的去纖維蛋白血中孵育24小時,試驗結果可能正常,直接抗球蛋白試驗(庫姆試驗)陰性。紅細胞自溶現象增加,但加入葡萄糖後可被糾正。

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沒有貧血或僅有輕度貧血者,一般不需要治療。溶血嚴重的,做脾切除術可使血紅蛋白和網織紅細胞恢復或接近正常。但脾切除後紅細胞形態異常變得更為明顯。由於嬰幼兒HE中一部分可自行減輕或緩解,脾切除術應在3歲以後考慮,的確需切脾者最好也在5歲以後進行。無症狀或僅有輕度貧血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者不需治療。如有較明顯溶血性貧血的應做脾切除。脾切除後口形紅細胞的特徵依然存在,但溶血可停止或減輕,血紅蛋白可恢復正常,又可防止長期慢性溶血導致的併發症,如膽石症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