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遙村

遠遙村

遠遙村,地名,有著悠久的歷史,山東省旅遊局批准遠遙村為“民俗旅遊村”。從此人們譽遠遙為“中國北方民俗旅遊第一村”。

遠遙村遠照遠遙村遠照
孫家疃鎮遠遙概況

遠遙村始建於1446~1449年,即明正統年間。因村西有繞繞墩而得名繞繞村。相傳董姓最先來此定居。 明嘉靖年間, 開封府陳留縣李氏先祖李學遠考中武舉,皇封“懷遠”將軍,遷至威海任職。清末,村中李姓居多,領導村人建廟修塢。據傳,李姓曾孫為紀念懷遠將軍的“遠”字,又因千里迢迢來此地,遂改村名繞繞村為遠遙村,繞繞墩也遂名為遠遙墩。建國前,全村約200戶,近900人,有李、張、王、董、汪、畢、楊7姓。
1984年退耕還林後,果園面積34公頃,主要果品有蘋果、桃、梨等。遠遙村三面環海,海岸線長10公里,沿海分布有兩個海灣麻子港、葡萄灘 (現開發為金海灣海水浴場、葡萄灣海水浴場) 及1個0.17平方公里的島嶼-褚島。可養灘涂、水面、 海底達300公頃。這裡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臨近煙威漁場,是多種魚蝦洄游的必經之路、得天獨厚的捕撈漁場。由於村莊海岸線長,養殖條件便利,這裡的鮑魚、海參遠近聞名。扇貝、海帶養殖量大,魚類、蝦貝及海藻類名目繁多。
1999年末, 全村680餘戶,2700多人,均系漢族,30多姓。全村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8‰。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不足10萬元, 1978年達38萬元,2000年增長至2.3億元,純收入2000萬元,人均收入6000元。
該村是全區10大明星村之一。1991年被威海市首批授予小康村。1986年以來,連續14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是威海市惟一獲此殊榮之村。1996年以來連續多年被中共威海市委、環翠區委授予“先進基層黨委”稱號。

大事記

1945年12月,中共遠遙村第一屆黨支部成立,李宏蘭任黨支部書記。
1946年1月,成立遠遙村各救會,李宏柞任會長。
1949年,遠遙村黨支部積極組織漁民支援解放長山島。爾後,組織船隊支援解放舟山群島,漁民李宏科在戰鬥中犧牲。船老大李振京榮立三等功。
是年,恢復建立遠遙國小。
1955年,遠遙村成立了農業初級合作社,李振孟任社長。
1956年,成立漁、農兩個合作社,漁、農民入社達98%。
1958年,孫家疃人民公社成立,遠遙村改為生產大隊,下設六個生產小隊。
1979年,該村自己打深井,全村通上了自來水。
1982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詩人趙朴初參觀遠遙村後,詩興勃發,賦詩曰:“新奐新輪涌萬門, 傍花隨柳訪漁村。 不因入室觀花富,哪識三年大有成。”這首“訪漁村”詩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關注。
1983年,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是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委員陳慕華視察遠遙村。
1984年2月,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視察遠遙村。
是年5月, 中國政府第一次安排28個國家的駐華武官到該村民俗旅遊,與村民同吃同住。 回到北京,談起遠遙村,他們無不伸出大拇指。同年5月15日,山東省旅遊局批准遠遙村為“民俗旅遊村”。從此人們譽遠遙為“中國北方民俗旅遊第一村”。
是年,全國第一家農村自動電話交換機在該村開通。
是年,該村退耕還林。
是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和王兆國視察遠遙村。
198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視察遠遙村。
是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視察遠遙村。
是年,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視察遠遙村。
是年,投資100萬元建成六配套占地1100平方米規範的遠遙國小教學樓。
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賽福鼎視察遠遙村。
1988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來遠遙村視察。
是年,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來遠遙村視察。
是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視察遠遙村。
是年,成立威海市遠遙實業發展總公司,李文潭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是年,第一座100噸冷藏廠建成。
1989年6月4日,高棉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參觀遠遙村。
是年,投資1000萬元,購買185~350馬力鋼殼船8條,組成遠洋捕撈隊。
199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省委書記姜春雲視察遠遙村。
1992年,投資500萬元建成第二座500噸冷藏製冰廠。
1993年4月25日,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參觀遠遙村。
是年7月9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參觀了該村。
1994年,華國鋒第二次視察遠遙村,並揮毫提詞“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1996年,遠遙村與北京、日本三家合資成立“威海泛華高爾夫俱樂部有限公司”,總投資1500萬美元。
1998年,遠遙新港碼頭建成,投資1400萬元,碼頭全長330米。
是年,投資1500萬元,建成5000平方米水產品出口加工廠。
199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姜春雲再次視察遠遙村。
是年,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視察遠遙村。
200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來遠遙村視察。
是年,國務委員、國家政法委書記羅乾視察遠遙村。
是年,山東省人大主任趙志浩視察遠遙村。
是年,投資300萬元,興建日處理2500噸的威海市農村第一座污水處理廠。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視察遠遙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解放前,全村幾乎家家都有土地,多是山溝薄地,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靠農業食不果腹,大部分村民靠捕魚維持生活。新中國建立後,特別在1956年,全村第一次分行業經營,成立了農業和漁業兩個合作社,各自獨立核算。1957年,糧食畝產達到140公斤。 1969年至1970年,全村社員利用冬季農閒,把30公頃東沙灘修成梯田,種上果樹,封住了沙丘。陸續購買了20馬力拖拉機4台,12馬力拖拉機2台。閘山溝修建了三座小水庫, 在地頭打深井2眼,成立科技生產隊推進科技生產技術,使畝產創造了300公斤的最好記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落實改革開放政策,積極發揮地方資源優勢,調整結構,退耕還林,農民由耕地種糧轉向漁業和第二、三產業。充分發揮遠遙村傍海優勢,支持村民個體近海養殖扇貝、撈蟹、捕魚,總產值達到上千萬元,實現利稅600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1988年成立了威海市遠遙實業發展總公司。把全村20家企業重新進行組合,精簡為12家,確立以建築公司、水產公司、果品公司、水產品綜合加工廠為龍頭的集團化經營模式,由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經濟上來。1994年發展成為威海市遠遙實業集團總公司, 投資300多萬元建造40、80、l85馬力漁船各2條,相繼出海作業, 當年就收入500多萬元。緊接著,又建造270、350馬力漁輪遠洋捕撈船,年創純利800萬元。 該村海區內14公頃的養殖場養殖的海帶、扇貝、海參、鮑魚等,都獲得成功。 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投資5000多萬元,建起了500噸恆溫庫、100和500噸的冷藏廠,形成500噸冷凍、200噸製冰能力。建起了20公頃海水養殖場和海珍品科技試驗站, 具有現代化管理的900立方米育苗車間和5000平方米海產品加工車間。該村還投資1400萬元,修建了集裝卸貨、上水、上冰、上油、旅遊於一體的3000噸舶位的漁、商碼頭,開闢了日本、韓國的海產品交易專用航線。
建築業: 1982年,投資8萬元,組建了遠遙建築公司,承建的威海報社、威海國際候船廳、威海中級法院等工程,均被評為省級優良工程。在遠遙建築公司的帶動下,村里又組建了三個子公司, 下設預製構件、 鋁合金、 木業加工等工廠,該公司於1992年被威海市建委定為國家三級企業。
2000年底統計, 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由1977年的12人發展到300多人,實現產值5000萬元,利稅2000萬元。建築從業人員500人。
第三產業 建國初期, 為了方便民眾,保存了傳統小手工業,木匠鋪、鐵匠鋪。1956年, 全村300多名婦女從事繡花,全年收入7.8萬元左右,是農業社的主要經濟收入,惟一的第三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委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的致富步伐,抓住退耕還林機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6年,在村居民樓前,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商業樓,全部售給村民經營飯店、商店、食品、糧油、鋁合金加工、電器、小五金、漁需供銷、理髮、書店等80多戶,經營海鮮的飯店、酒店30多家,年可創收1000萬元。小型運貨車12輛,方便了村民往返市郊送貨的需要。2000年底統計,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00人,年總產值近千萬元,實現利稅300萬元。1988年以來,連續多年被市區黨委、政府授予威海市紅旗單位稱號。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遠遙村文化科技落後,村民60%以上是文盲。1949年,遠遙國小成立, 全村90%的適齡兒童免費入學。1968年該村投資1萬多元,建起了附設國中新學校, 告別了老祖居、黑桌子的歷史。1986年村投資100多萬元新建1100平方米教學樓, 後又建設了300多平方米的幼稚園教學樓,入學入園適齡兒童達到100%。1991年學校六配套設備達標, 被評為威海市規範化學校。該村不斷改進辦學條件,學生的素質逐步提高。 先後30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22名,大專57名。1996年,投資50萬元建起老年公寓和老年康樂活動中心,配備了文體娛樂設施,中老年婦女組織跳舞、 扭秧歌等。對科技投入,主要在海珍品鮑魚、海參試養站上,投資500萬元,試驗獲得成功,創收300萬元。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貧困的生活。1949年,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178元。 1984年退耕還林,村民參與發展第二、三產業。2000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 95%以上的村民住上新建的樓房。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350輛,其中個人擁有280輛, 各種機車256輛,轎車26輛。程控電話900多部,錄象和放相機320台,彩電920台。微機也進入農民家庭。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95%以上土木石海草結構,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瓦代替。從1984年起,建房利用鋼筋、水泥、磚石為主,房內結構布局有廚房、衛生間、客廳、臥室等。1993年,該村進行了統一規劃,拆除老房建農民公寓,到2000年,建起了20多幢,總計15萬平方米的住宅樓, 全村890多戶占95%的村民搬進了樓房,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0多平方米,其中180戶村民自己建起了別墅樓。
村投資350萬元硬化了4萬多平方米的街道。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1979年村民用上了自來水,80年代幼兒免費入園,該村國小辦學經費、學生書費、雜費全部由村報銷。該村投資30萬元,建起了一幢教師公寓樓,凡外調來的教師,需住宿都可以分到樓房免費使用。村投資10萬元,開辦中心衛生所,鎮派醫生和護土。1996年,全村實現合作醫療制度,做到小病不出村, 大病能急診。幾年來,為村民支付住院費達10多萬元。對全村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8周歲的220名老年人,每年發1200-3500元的養老金,並以每年50元遞增。對生活困難的村民,逢年過節給予300-800元補助。85歲以上的老人過生日都送上一個價值百元的生日蛋糕,表示慰問。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5年12月,遠遙村第一屆黨支部成立。1949年春,黨支部積極回響區委號召,組織漁民支援解放長山島和舟山群島。1992年成立中共遠遙村黨總支。1994年成立中共遠遙村黨委。多年來,黨委重視自身建設,形成較強的凝聚力和核心領導力,連續多年被環翠區委授予先進基層黨委,連續14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榮譽。1996年黨委按全村行業劃分下設6個黨支部,全村共有黨員105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6年成立村公所,李宏柞任村長。1956年成立農業高級合作社,李宏經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遠遙生產大隊,李宏忠任大隊長,下設六個生產小隊。1968年成立遠遙大隊革命委員會,董均福任主任。1984年建立遠遙村民委員會, 設委員7人,李百勝任主任,下設19個村民小組。1998年11月28日,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村第一次民主直選村委會,李文潭當選村委會主任,李百平任副主任,委員汪正祥、李振軍、戚領娣。

人物簡介

李宏橋(1916~1992) 該村第三任黨支部書記,後調到合慶村任供銷社經理。1963年積極回響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 的號召,到山村送貨服務上門,事跡感人,被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商業系統學雷鋒見行動”標兵。
李振順 1921年生, 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1948年,在北京某地下兵工廠工作。1966年任北京市第一工具機廠廠長、黨委書記。工作成績出色,多次受到朱德、葉劍英、李先念、李富春、王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董均倫 1926年生,解放前曾於延安“魯藝”學習,著民間故事多部,是中國著名民間故事作家。
張茂明 1928年生,1944年於威海育華中學讀書,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1945年在育華中學秘密率先參加八路軍,帶動了村里青年李宏功、李宏忠、李宏江、李宏岳等參軍參政。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政大學,任南京軍區某團政治部宣傳股長。1960年任上海同濟大學附中副校長。1979年調回威海市歷任威海八中、七中副校長。離休即調到鎮老幹部協會任黨支部書記12年,多次被市老乾局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2000年榮獲山東省委頒發“共和國的創立者”金質紀念章。
李宏基 1928年生,青島水產研究所海水養殖專家,著名教授。他的“海帶人工育苗”“石花菜養法”等專著,填補了中國海水養殖的空白,是中國現代六大發明家之一。
李文會 1929年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某部副師長,離休後享受副軍級待遇。
李文潭 1948年2月生, 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任村黨支部書記,積極帶領村民走致富強村之路,看準市場,大膽調整產業結構,199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超過了億元。 1994-2000年多次被省、市、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95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98年當選為山東省第九屆人大代表。
李百平 1952年生,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任遠遙村民兵連長,擔任民兵連長期間, 完成任務出色。1996年3月被山東省政府、山東省軍區授予“山東省優秀民兵連長、指導員”稱號。
汪忠禮 1962年生,現任威海金洋造船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部副經理。他從事的工作大部分需在露天作業,工作條件艱苦,他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刻苦鑽研技術,先後改進多道工藝, 提高了生產效率, 年可提高經濟效益5萬多元。 1995年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1998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0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