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貢星域會戰

達貢星域會戰是出自《銀河英雄傳說·外傳·達貢星域會戰》,是《銀河英雄傳說》系列的四部短篇外傳之一。戰役時間為宇宙歷640-07-14——640-07-22 04:30 。

出處

主要情節見於原著《銀河英雄傳說·外傳·達貢星域會戰》,是《銀河英雄傳說》系列的四部短篇外傳之一。

戰役數據

戰役時間:宇宙歷640-07-14——640-07-22 04:30
[攻]自由行星同盟軍 [守]銀河帝國(高登巴姆王朝)軍
參戰人數:2,500,000人 參戰人數:4,408,000人
生還人數:2,340,000人 生還人數:368,200人
生還比率:93.6% 生還比率:8.3%
全殲敵軍 全軍覆沒

主要將領

自由行星同盟
總司令 林·帕歐,戰後晉升元帥
參謀長 尤斯夫·托波洛,中將,戰後晉升元帥
提督 涅史密斯·提德
提督 歐雷文斯基
提督 安德拉修
提督 艾爾斯泰德
提督 穆凱
魯特里奇,少校
銀河帝國
總司令 海貝爾特,三皇子,元帥,戰後被軟禁並接受精神治療
幕僚 英格爾休塔,中將,“作戰指導的實際負責人”,戰後被
秘密軍事法庭判處死刑
幕僚 哈森克里佛,中將,戰敗後逃脫
提督 修米特林
提督 卡夫曼
提督 畢羅
提督 巴森海,陣亡

戰役時間線

640-07-08
盟軍驅逐艦亞諾休號於伊謝爾倫迴廊發現帝國軍。
640-07-10
同盟軍情報確認帝國軍為同盟軍兩倍。
640-07-14
“人類歷史進入宇宙曆紀元後,第一場恆星與恆星之間的戰爭”開始,雙方先遣部隊在三千萬公里的距離上開火併且戰且退,均無傷亡。
640-07-16
帝國軍獲得第一次戰術勝利。同盟軍歐雷文斯基艦隊從帝國軍正面發動攻擊,結果反而身陷重圍,先攻部隊遭到夾擊,損失三成兵力。
640-07-17
帝國軍總司令海貝爾特下達命令:“敵人一點也不可怕!我軍應該趁勝追擊,將皇帝陛下的敵人殲滅,維護帝國邊境的和平!”
640-07-18 早晨
同盟軍接到帝國軍展開行動的情報,同盟軍總司令和參謀長大為驚愕,由於沒有足夠的情報,司令部陷入緊張狀態。同時,帝國軍總司令官海貝爾特下了一道幾乎稱不上是戰略構想的命令:“各艦隊分頭搜尋敵軍,將敵人殲滅”。帝國軍艦隊 由此陷入兵力分散且無目標的狀態。
640-07-18 中午
同盟軍總司令林·帕歐派艾爾斯泰德提督率領艦隊出擊,雙方展開正面激戰。同盟軍安德拉修提督從側面進攻,迫使帝國軍重整艦隊。此役被稱為“勝利女神似乎不再眷顧帝國軍”的開始。
640-07-18 17:30
同盟軍司令部由於判斷不夠果決,錯失了全面攻擊的一次最佳時機。安德拉修提督表示強烈不滿。
640-07-19 黎明
同盟軍司令部認識到了先前對帝國軍的高估錯誤,並取得一致意見:“帝國軍是白痴。”由所獲得情報顯示,帝國軍已將原先集結於G16宙域的部隊分散到各個地區,於是林·帕歐總司令下令將艦隊向G16宙域集中。
640-07-19 16:00
雙方陣營中處於戰鬥狀態的兵力情況是,同盟軍為總兵力的百分之八十,帝國軍只有百分之十九。此時,同盟軍確認了自己的優勢,並發動了“爆炸性的攻擊”。
640-07-20 早晨
帝國軍巴森海提督由於敵我判斷雙重失誤,使所部艦隊遭遇同盟軍艾爾斯泰德提督的攻擊並陷入混亂,巴森海提督戰死。帝國軍總司令海貝爾特為此大發雷霆,並當眾侮辱了作戰指導的實際負責人英格爾休塔中將。當天,帝國軍總司令海貝爾特不顧英格爾休塔的建議,急於下達指令,導致致命失策。帝國軍通訊被同盟軍竊聽。
640-07-20 22:40
同盟軍包圍網完成,等待帝國軍殘存兵力集結後發動攻擊。
640-07-21 00:40
同盟軍涅史密斯·提德提督發動第一波攻擊,三十萬門火炮一齊開火,帝國軍左翼受到嚴重打擊。隨後,同盟軍安德拉修下達了令他獲得“勇將”之名的指令:“第一命令:進攻!第二命令:進攻!第三命令:還是進攻!”,從另一個方向發起猛攻 。帝國軍哈森克里佛提督狼狽脫逃,帝國軍逐漸失去了抵抗突圍的鬥志和時機,形成了消極的球狀陣形。戰鬥逐漸演變為屠殺。
640-07-22 04:30
帝國遠征軍全軍覆沒。總司令海貝爾特精神崩潰,僥倖突圍,回國後遭到軟禁並接受精神治療。“作戰指導負責人”,幕僚,英格爾休塔中將自殺未遂,回國後被秘密軍事法庭處死。

總結

“在達貢會戰中,我軍雖然經歷挫敗、誤判和絕望,但最後還是贏了,主要是因為敵人比我們有更多的失誤、挫敗和絕望。”——尤斯夫·托波洛,中將
“從用兵學的角度來看,英格爾休塔的現場判斷和作戰指導都是無懈可擊。可是,實戰的結果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主要的原因在於:對地理位置的不了解,沒有掌握充足的情報。對於處在孤立地位的大軍團來說,英格爾休塔的策略太過周密,反而變得礙手礙腳。”
“這一刻,帝國軍已經注定非輸不可了。”——歐魯特里奇

評註

(1)作為四部短篇外傳之一的《達貢星域會戰》,是《銀河英雄傳說》系列當中,情節時間線最早的作品(但不是創作時間最早的作品)。個人感覺,從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來看,簡潔明了,節奏感很強。因此,從《銀英傳》系列的全局來看,選擇《達貢》作為開篇首閱的起點不失為一種選擇。用一個不恰當比方,如果開篇閱讀《銀英傳》正傳序章、黎明篇·第一章,有可能會對突然出現的若干名字、背景體系和戰爭場景感到困惑,但如果從《達貢星域會戰》開篇則有可能容易理解得多。作者田中芳樹以非常流暢的筆法,描繪了一個“風華正茂”的自由行星同盟,和一個宮廷鬥爭頻繁,皇室上層已經腐壞的銀河帝國,而對於雙方的建國史則一筆帶過。在這個背景下,作者以雙方第一次軍事交鋒的完整過程為平台,為今後情節線當中將要出現重要人物,尤其是自由行星同盟的重要人物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2)四位主要人物,即雙方統帥的出場順序和出場形象是:嚴肅古板而且喜歡嘮叨的同盟軍參謀長托波洛;有傷風化、言辭犀利的同盟軍總司令林·帕歐;剛愎自用性情暴戾的銀河帝國皇子,帝國遠征軍總司令海貝爾特;以及憂心忡忡、謹慎有餘但不善權變的帝國遠征軍幕僚,作戰指導負責人英格爾休塔。最後的結果是林·帕歐和托波洛成為英雄,晉升元帥,但被排擠,孤獨終老;海貝爾特精神崩潰,被軟禁並接受精神治療;英格爾休塔被帝國秘密軍事法庭處決。這四位主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角色氣質,心理特徵,在日後的自由行星同盟、伊謝爾倫共和政府和銀河帝國高登巴姆王朝等各個階段或陣營中都有相對類似的代表人物出現。
(3)對於戰役過程的編排和描寫,確乎和田中芳樹在《銀英》的其他章節中的一貫表現相仿,在很多地方有可以完善和改進的空間。
(3.1.)在同盟軍為情報蒐集而進行的戰區劃分中,將整個星域劃分為“A1到Z20等520個區域”這段描寫,實在讓人難以和宇宙戰場聯想到一起。這裡所謂的520個區域,可以理解為26列20行的二維平面圖,實際上,如果不添加第三維坐標軸,應該是無法在宇宙空間中確定任何位置點的。
(3.2.)接上述,在確定“同盟軍向G16區域集結”的時候,當時的實際情況應該和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圍點打援”戰法一樣。敵關鍵部或中樞部集中於G16,而其他部隊已經分散。全殲敵人的可能性只存在於各個擊破,或者圍住敵不得不救的關鍵部隊,等待敵增援部隊回援途中予以殲滅。而作品中對於這裡的描寫非常簡單,而且明確指出同盟軍總司令林·帕歐沒有向其他空域派一兵一卒。原文“22時40分,同盟軍總司令林·帕歐通令麾下所有艦隊,等帝國軍殘存的兵力集結完畢,立刻予以包圍攻擊。其實,這時候他們的包圍網差不多已經布陣妥當,只等著發動總攻擊了”這一句給我的感覺,同盟是在一天的時間內靜待帝國軍已經分散的艦隊回援集結完畢,然後一舉殲滅。也就是說,要么是同盟軍將網開一面讓回來集結的帝國軍自己成為瓮中之鱉;要么是本來兵力就不足以形成嚴密的包圍,帝國軍回援部隊自然進入(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但帝國軍為什麼要到同盟軍的包圍網內集結,為什麼不在周邊空域形成反包圍?還是說帝國軍總司令海貝爾特“為了求勝,只有集中兵力一途”的命令真的幫同盟軍囚禁並消滅了所有的帝國艦隊?有待商榷。
(3.3.)由於作品中明確設定了如下數據和信息:第一,帝國軍出征人數為440萬8千人,生還率只有8.3%,因此,(3.2.)的假設是基於帝國軍絕大部分被殲滅的情況。不過,既然原著沒有說明帝國軍戰歿、被俘、失蹤的人數分別是多少,也完全有理由理解成“帝國軍中樞部在G16被一舉包圍殲滅後,大部投降或被俘。”這樣,也可以配合作品一開始的設定——帝國軍對達貢星域的地形一無所知,而且通訊不便,各艦隊不光要尋找敵軍,還要努力確認自己的位置。可以想像:當帝國軍中樞部被圍攻成球狀陣型,司令部失去控制的時候,外部艦隊不是無法得到及時的回援指令,就是得到了回援指令送達卻難以找到返回的航路。這樣的解釋,似乎能最大程度地將同盟軍的大膽行動合理化——不過,同盟軍的運氣似乎好到讓人難以置信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