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咒術

道教咒術,是道教法術最重要的組成部份。它與符籙之術相成,是道教弘揚教法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各種原因,至今學術界對此的研究成果甚少。

起源

黃帝軒轅氏黃帝軒轅氏

中國咒術的肇始相當早。傳說中的黃帝即為創始人。《路史·後紀》載黃帝巡狩東海,得白澤神獸而知天下鬼神之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其後,神農(伊祈)作“蠟辭”,以祀天地八神。徐師曾《文體明辨·祝文》指出:“祝文者,饗神之辭也。劉勰所謂祝史,陳信資乎文辭者是也。昔伊祈始蠟以祭八神,其辭云: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此祝文之祖也。厥後虞舜祠田,商湯告帝,《周禮》訪大祝之職,掌六祝之辭,春秋已降,史辭寢繁,則祝文久來尚矣。”

主持這類祝祭活動的皆為巫師。至西周時設立專職,分為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女祝六類。他們各有所司,或掌禳災除疾之事,或主祈福彌兵之祀。如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小祝:“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之祝號,以祈福祥,順豐年,遞時雨,寧風旱,彌災兵,遠疾。”詛祝:“掌盟、詛、類、造、攻、說、繪、禜之祝號。”

《周禮》中還可得知,西周之際的咒語已分為許多類。如大祝所掌的:“六祝”即為六類,即順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筴祝。如年祝,是指祈求年歲太平、福澤久遠一類的祝詞。鄭玄註:“求多福,歷年得正命也。”化祝,指祈求和平、息兵化災一類的祝語。唐賈公彥疏:“化祝,弭災兵也者。弭,安也,安去災兵,是化惡從善之事。”筴祝,指祈求避禍免災,遠離病害之祝。鄭玄註:“筴祝,遠罪疾。”

在古代,祝與咒通用無別。《尚書·無逸》曰:“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疏:“祝音咒,謂告神明,令加殃咎也。”與祝詛相比,咒字的流通要晚得多。儘管甲骨文中已出現了“呪”字,但其後的金文、《說文》均未見。至西漢焦延壽的《易林》卷六:“夫婦咒詛,太上覆顛。”方又見諸文獻。咒的含義與祝相同。似當為祝的別體字。咒在漢代被重新起用,當與道教、佛教的興起有關。其後,隨著佛道二教的傳播,咒字的套用越來越廣,以致家喻戶曉,甚至取代了祝。

正是在古代巫祝之術的基礎上,道教建立了自己的祝咒體系。《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訣》曰:“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伭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書也。”也就是說,各種咒語乃是上天神靈的“密秘辭”,其中包含著巨大神力,“道人得知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禳災致福,保命長生。

道教的咒術並非僅限於治病除疾。實際上,道教凡作一切科儀、攝養修持、通神達靈,皆要使用咒語。咒語是請神降真、精誠布道的心聲。如祈禱祭祀之時,咒語為讚頌神靈及祈告如願之詞;呼風祈雨之際,咒語為請神遣將、召雷運化之文;驅邪治病,則咒語為太上顯靈,病邪俱消等語;內修外煉,則咒語為安神定氣、合丹飛升之訣。

道教中有專以咒術為業者,謂之“禁咒師”。禁者,止也,言其法可以止病消災,這是一種將咒術與氣法結合的古老方術,在《莊子》、《後漢書·方術傳》中已有記載,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有《雜禁方》一篇,其《五十二病方》中的“祝疣”、“祝腫”、“祝癩”、“祝疝”,以及雲夢秦簡《日書》中的“辟除惡夢”法,《素問·移精變氣論》中的“祝由”術,都是運用禁咒驅邪治病的明證。後被道教繼承,成為其重要的一種法術。

葛洪葛洪

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曰:“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氣可以禳天災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擲人,以火燒人屋舍,或形見往來,或但聞其聲音言語,而善禁者以氣禁之,皆即絕,此是氣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暫經過,無不中傷,而善禁者以氣禁之,能辟方數里上,伴侶皆使無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氣禁金瘡,血即登止。又能續骨連筋。以氣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若人為蛇虺所中,以氣禁之立愈。”由此誇大之言,亦可見禁咒之術在道教中的至重,故該書還收有“仙人入瘟疫秘禁法”、“三五禁法”、“禁蛇法”、“五術禁法”等幾十種禁術。

唐代的孫思邈亦十分重視此術,他收集整理了漢唐以來的各種法訣,在其《千金翼方》中專辟二卷,講述該術。他說:“斯之一法,體是神秘,詳其辭采,不近人情,故不得推而曉之。但按法施行,功效出於意表。”正是基於臨床上的功效明顯,孫氏把禁咒與湯藥、針灸、符印、導引並列,稱為濟世五法,評價為“皆救急之術”。其後,在李淳風的《金鎖流珠引》中,更是系統地介紹了禁咒之術的歷史,方法及義理,認為它來自老君、張天師,有三百六十科,三十六要法。可謂法訣繁雜,難以述說。正如《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所言:“禁訣者,道家咒術妙法,多端萬流,淵隱難悉兼通。”

概而言之,道教咒術是源自中國古代的巫祝之術,其後吸收了佛教、少數民族及各家的咒術,它經過道教徒們上千年的使用與推演,已根深蒂固,成為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忽略。

稱謂

簡介

道教咒術道教咒術

道教咒術的稱謂很多,有的取自古代巫術,如祝、詛、禁語;有的取自傳統的禮儀,如玉音、靈音、歌音;有的來自佛教,如梵音、梵唱、真音;有的則為道教自創,如隱語、玉訣、內音、秘音、天中之音、飛空之音、自然之音。各種稱謂,多達上百種。擇一而論,即可尋覓道教咒語中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亦可找到它們與其它文化的聯繫。

隱語

隱語,或作隱諱、隱名、隱韻。這是道教咒語的一大稱謂。《度人經》卷一曰:“三十三天,三十三帝,諸天隱諱,諸天隱名,天中空洞自然靈章,諸天隱韻,天中之音。”又曰:“諸天上帝及至靈魔王隱秘之音,皆大梵之言,非世上常辭。言無韻麗,曲無華宛,故謂玄奧,難可尋詳。上天所寶,秘於玄都紫微上宮,依玄科四萬劫一傳。”也就是說,這類咒語不僅玄奧難曉,且秘藏天庭,極難得聞,故謂之“隱語”。依據《度人經》所言,這些隱語是由元始天尊的弟子玉晨大道君所撰,用以表示宇宙之間的正音,它們分布於三十三天,“以禳不詳,成濟一切”。其全稱為“大梵隱語無量音”。隱語被道教尊為第一要語,並由之衍化出“上清天中玉宸大道隱語靈音”、“清微金科玉篇”、“禹余靈書玉篇”、“大赤靈文中篇”等。

此外,屬於隱語之類的,還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帝隱諱隱名;三十六天、三十六帝的“玉宸隱諱,玉宸隱名”;二十四天、二十四帝的“碧落隱文,碧落隱名”;六十四天、六十四帝的隱諱隱名,以及十方神王,五帝大魔、至靈上真的隱韻隱音。

特徵

所有這類咒語,均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是言辭簡略短小,但含義艱澀難懂,如無道教中人解釋,外人是很難理解它們的奧義的。第二是咒中往往包含著許多道教神真的名諱,道教理想中的內境福地,道教修煉或召神所用的術語,第三是這些咒語絕大多數不僅可以誦,用於內煉外修,通神達靈,而且還可以做為符籙使用。如《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十曰:“天真皇人曰:引祝說之辭,皆四會之氣,八會之音,自然之章,行之者上天遙唱,三界設禮,萬神束帶,侍衛靈文。隨節服御,祝說咽氣,百日諸天記錄,地官削簡。八年神真自降,體生玉光,洞達幽虛。坐睹自然,死屍更生,返胎還人,輪轉不滅,生死得仙。”這種以咒為符,或佩帶以護身,或內服以煉養的方法,道書中叫做“佩服內音品”。這是將咒術、符法內煉、氣法等相結合的法術,道教中人亦廣泛地加以套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種類

秘咒

茅山道士茅山道士

“秘咒”,是指從字面上難以理解的一類咒語,如以上所說的各種隱語梵音。至宋元時,道教中人又廣泛吸收佛教密宗的真咒,這類亦可歸屬秘咒。所謂“顯咒”,是指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的一類咒語,大多為四言、五言或七言韻文,主要內容是宣說道教的理論、道法的威力及修仙內煉之術,其語言沒有佛教與外來文化的影響,保持了中國傳統咒語的本色。《辰州符咒大全》曰:“咒語有二種,其一為道家所傳,其一則為秘字之咒。道家所傳者,以四、五、七言之句為多,間有三言四言者,每咒長短不等,而以六句八句或十句為最普通。咒語意義,亦易索解。此為天師張道陵居鶴鳴山時所作。至秘字之咒,大率一句者為多,字數亦無一定,但能就其音而誦之。其意義之所在,知之者惟鬼神耳。”

在葛洪《抱朴子內篇》、《上清大洞真經》及《無上秘要》等著作中所載咒語,絕大多數都為顯咒。至《度人經》中,也有許多顯咒,如叫做“玉音”、“歌音”、“真音”者。

玉音一辭,來自古代禮儀文化,本指一種樂音。《尚書大傳》曰:“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註:“玉音金聲,言宏殺之調也。”道教借用此辭,以表示宇宙開闢、神真嘯詠的神秘咒聲。

按照“氣生萬物”的世界觀,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運化而產生的,當然咒語亦不例外,亦天地造化、陰陽敷生的產物。這類來自宇宙深處的神聖聲音——咒,常人在常態之中是難以聽到和理解的。只有在某種特異的狀態下,才有可能領悟。《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曰:“皆夢境得其筌蹄,或神人傳其要旨,即使心開神悟,智慧日新,觀其秘音,通幽達理,呼神召將,皆駐目前,三界敬從,諸天欽仰,所謂道化而生德,而度死者矣。”

在道教看來,聲音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從《度人經》中描述的天地生成的過程中可知,宇宙的本源產生於聲音。那位開天闢地的大神元始天尊,他先是孤單的一人在寂寞中,作聲音召喚十方神靈,整整七天,說經誦咒十遍,於是十方神王,諸天至真,無鞅數眾,乘空而來,流精玉光,洞煥太空,諸天遙唱,萬帝設禮,河海靜默,日月停景,一個逍遙安定的世界便誕生了。

這類創造世界的元始聲音,便是被稱為玉音、靈音、梵音等的咒語。《度人經》曰:“玉音攝氣,靈風聚煙。”唐薛幽棲註:“玉音,即太皇高真嘯詠之音也。言太皇嘯詠,則玉音冠霄以攝氣,靈風生虛以聚煙者也。”《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二十亦曰:“碧落神王十方玉音,自然至真神王隱秘之音,皆是大梵之音,非世上常辭。以明碧落空歌為至真上道,大以參玄乘化,出入萬機,正運玄度,開世成天,小以身致神仙,飛升上清。”

秘咒

與顯咒相比,秘咒的數量較少。如《太上三洞神咒》中所收818條咒語中,顯咒共有752條,秘咒僅有14條,其餘412條則為顯、秘合一之咒,所謂“顯秘合一”,是指在顯咒中,加入一些秘咒。如瓊花咒中:“唵呮啼吒吽咭啼”為秘咒,“雲函玉篆,玉笈玉章,升天入地,收斬瘟癀”則為顯咒。佛道合一,秘顯並用,這當是道教的一種創新。

施用

道士準備施咒的道士

咒語的具體施用,在形式上有三種:一是“言咒”,即用口大聲的持咒,這種方式一般用於齋醮法會之中,或鍊氣開關之際,以求上達神靈,下貫體內。

第二是“微咒”,是指口中輕微念誦咒語,不可大聲啶喧誦。《上清洞真天寶大洞三景寶籙》卷上曰:“存五帝形色一時而見,又叩齒五通,咽液九過,微祝曰:赤爐丹景,圓華九明,大暉啟神,煥曜朱精。”

第三為“心咒”,亦名“陰咒”、“密咒”,《上清洞真天寶大洞三景寶籙》卷上曰:“陰咒曰:願得與五帝真君,月魂精神,共乘景雲,上奔日宮。”註:“心中云云,不得出氣。”《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卷二曰:“密咒曰:貪羅郁羅,符無蘇陀。太沖太極,陰陽倉和。”宋金允中亦曰:“蓋密咒不欲耳聞,使心念精,百精侍衛,乃其陳清堂修行誦經之意,以致上徹徑御三十二天,引氣三十二過,皆密咒時行用之事也。”這類不發外聲的持咒法,主要用於修持內心的“念力”、“定力”、“心力”,被道教譽為“煉神之道,清修之首要”,尤其受到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