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教育心理學

進化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以進化生物學理論為基礎,探討人類學習教育發生心理機制的新興交叉科學。

(一)基本假設:
(1)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於自然和性選擇,形成了一種控制生存資源、保證後代繁衍的動機性傾向,過去是理解心理機制的鑰匙;(2)與這種動機性傾向相關的知識被稱為樸素知識(folk knowledge),包含樸素心理學、樸素生物學、樸素物理學三類知識,具體是指推理、歸因偏好等,心理機制具有模組性。(3)除了樸素知識,還存在著學術知識,這類知識以樸素知識為基礎而獲得,二者存在一定的差距(4)人的教育行為表現是心理機制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相關概念
1.樸素知識和學術知識
樸素知識(folk knowledge)是祖先在原始社會中,在自然和性選擇過程中形成和保存下來的,以獲得生存權利和維繫後代繁衍的能力;是以生物遺傳為基礎的種族進化過程中積澱下來,包含認知動機、推理和歸因偏好系統的知識,與人類生物屬性、自然屬性相聯繫。包括①樸素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規避危險以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繁衍,在進化中形成了關於自我、他人以及各種信息最直覺的判斷,包括情感、認知、行為。②樸素生物學:人類在原始社會狩獵、採集活動中,獲得的關於食物、動植物屬性、分類的簡單理解③樸素物理學:是人類為了生存而使用各自工具過程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學術知識(academic knowledge)源於人類社會中,科技、文化變革帶來的知識和技能,是人類為了適應現代環境,通過教育才能需掌握的知識。
2.初級能力和次級能力
初級能力(primary ability)是由樸素知識演化而來的認知推理能力,在進化過程中逐漸獲得。次級能力(secondary ability)是現代社會中,對科技、文化變革帶來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能力。人的初級能力並未完全發展起來,這對適應現代社會生存所需的學術知識是遠遠不夠,因此人類要發展次級能力來不斷修正。簡言之,教育的目標就是要縮小初級能力和次級能力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生髮展次級能力,使之能在社會中獲得更多生存和繁衍資源的權利。
進化教育心理學關於兩種類型知識的劃分和表述讓人耳目一新,教育行為產生不僅來自社會文化環境,更離不開以生物遺傳的基礎。進化教育心理學以自然選擇解釋人類教育行為,更加突出個體的差異性、可塑造性,更加強調學校為學生成長所擔負的責任,更加關注如何進行教學設計來幫助學生學習學術知識、提高次級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