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四塘村

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 ,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併,稱六安市(縣級)。 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

基本信息

連四塘村是六安市石婆店鎮邊境的村莊, 其西與下院接壤、北與板橋店相鄰;距六安市區56.5公里、梅山鎮45公里、霍邱的姚李鎮30公里

氣候內型

本鎮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絳水量1075.7毫米,蒸發量145
政府一角
0.5毫米;年平均氣溫15.5℃,絕對濕度15.8毫巴,相對溫度80.6%;全年無霜期222天;本區降水充沛,多集中在5~9月份;11月至次年1月降水較少,這枯水期。響洪甸水庫位於本鎮西南方10餘公里處,庫容為27億立方米,是本地區最大的地表水水源

地貌地形

本村屬於大別山前的江淮丘陵區,地形起伏,崗隴溝谷相間,崗頂標高在80~100米,地形高差約20米;地熱呈西南高,東北低走向,整個村莊
呈南北帶狀分布。南端及東西兩側為山地,中間為地勢較低的灣畈地區。地貌類型屬構造——剝蝕類型中的丘陵區,分布於大別山外緣,絕對高度70~200米,山脊線不連續,山頂渾圓坡角不大,20°~30°坡地植被茂盛,局部岩層受矽化地段山頂呈尖頂,植被發育不良,常構成光禿的山坡和陡峻的峭壁,有斷層陡崖分布,切割較甚,“V”谷發育。低丘則發育不良,丘體由侏羅系火山碎岩及砂岩,砂礫岩組成。

地質特徵

本區地層屬楊子地層區,大別山地層分區中的六安地層小區,山露地層有震旦系佛子嶺群,石炭——二疊系“梅山群”,中生界侏羅系鳳凰台組,白大畈組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層.

文化底蘊

遠在新石器時代,六安就有人類活動。上古時,這裡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 石婆店鎮領導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目,“六安”之名沿襲至今。三國時由魏控制。兩晉時,分屬豫周的安豐郡,揚州的淮南郡、廬江郡。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和廬州,其間置舒城縣和盛唐縣。兩宋時,大致與唐相當。元末,始設六安州。明時,北屬壽州、南屬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轄的壽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為江蘇、安徽兩省後,屬安徽省鳳潁六泗道的六安州。中華民國初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淮泗道,其餘縣區屬安徽省安慶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縣一部分)
和英山、羅田、商城五縣成立工農民主政權,曾稱“五星縣”。1940年,改稱第
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
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併為安徽省
。此後,廬江縣一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巢湖專區;肥西縣曾兩度劃入六安專
區,後劃歸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1992年12月
,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併,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
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

特產

板栗

板栗(學名:Castanea mollissima),又名栗、中國板栗,是殼斗科栗屬的植物,
原產於中國,分布於越南、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地區,
生長於海拔370-2800米的地區,多見於山地,
已由人工廣泛栽培。葉披針形或長圓形,葉緣有鋸齒。花單
性,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成熟後總苞裂開,栗果
脫落。堅果紫褐色,被黃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黃。果實
含糖、澱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

蓮藕

蓮藕原產於印度,很早便傳入我國,在南北朝時代,蓮藕的種植就已相當普
遍了。蓮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藥用價值相當高,它的根
根葉葉,花須果實,無不為寶,都可滋補入藥。用蓮藕製成粉,能消食
瀉,開胃清熱,滋補養性,預防內出血,是婦孺童嫗、體弱多病者上
好的流質食品和滋補佳珍,在清鹹豐年間,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 .

風土人情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風純樸,風情獨特。美麗的山川,豐富的飲食,尋常的起居,日常的勞作,都演繹成美好的傳說和地方掌故,寄託著皖西人民對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風土人情六安風土人情具有豐厚的歷史沉積和古樸之風。
居住舊時皖西地區以農為本,安土重遷。建宅時,要求前闊後高,“宅坐青山龍虎地,門迎綠水鳳凰池”(後山前水),“寧要青龍高萬丈,不要白虎抬頭望”(左高右低)。門向多取東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與山牆、煙囪、水流、廁所、道路相衝。古時城鎮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當”,謂可祛邪消災。
飲食舊時沿淮地區多食麥、豆、山芋,山區多食玉米、小麥、山芋,圩畈丘崗地區多食稻米。城鄉人民均有自己動手加工食品習慣,如清明前醃禽蛋,梅雨季節制豆醬,立冬後醃花菜蘿蔔,冬至後醃魚肉家禽,春節前做糯米年糕。六安人歷來好客,舊時宴席菜餚一般為八樣、十樣,即“八大海”、“十大海”。
婚嫁舊時婚姻之事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須經以下程式:提婚,又稱“提媒”;訂婚,又稱“下書子”;結婚,也稱“完婚”。完婚當天,男方備花轎、新衣、禮物,由媒人率迎親隊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飯”,後由親人背至轎上,嫁妝前行,花轎隨後。繞至男家,新娘由人攙扶從紅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禮,後入洞房,飲圓房酒,鬧新房。為烘托喜慶氣氛,有“贊喜句”之風俗,一人唱賀,眾人道好,賓客也可對新婚夫婦適度嬉戲逗樂,謂“新婚三日無大小”。完婚後,還有回門、會親等事。
禮儀舊時禮儀習俗主要有:迎客,賓至主人出門揖迎,賓前主後,入室後讓上座,獻茶敬煙。坐席以8人或10人為滿,坐次視桌面縫線而定,縫線直對門向,則中堂左側為上,右側為次。敬奉煙、酒、飯、茶等物時均雙手捧呈,神情專一,目不斜視。見面,常見者互相問候,拱手作揖;不常見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輩見親友,應先招呼。
節慶習俗六安節慶風俗多彩多姿,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春節習俗很多,大多屬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類的祝願和盼望。如臘月十八、十九兩天為“掃塵日”,除舊布新,祈求康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為“小年”,祈求平安。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夕”,貼春聯,掛新畫,結彩燈,放爆竹,點花燈,吃團圓飯,合家守歲,翹盼新春。除夕與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為“過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
元宵節“正月十五大似年”,“早過十五晚過年”,是六安的傳統。早餐元宵、餃子,元宵中常裹一枚銅錢或硬幣,吃上者謂可“交財運”。早餐後,或趕會,或觀燈,或逛集,或玩樂。是夜,城鄉大鬧花燈。在城鎮,燈會巡禮時,所經居民、店鋪門前,均要燃放爆竹,致送煙、糖之類;在鄉村,燈歌隊、龍燈隊競相出場表演,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端午節盛行包粽子、賽龍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棗仁粽、肉餡粽、豆沙粽等,有葷有素,花色繁多。至於賽龍舟,更是一種氣勢壯闊的水上競技活動,下水龍舟扮成青龍、黃龍、白龍諸色。舟上劃手身著彩衣,結紮齊整,雙手執槳,分坐船舷,擊鼓者則立船頭。一聲令響,數舟齊發,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歡聲雷動。
中秋節有“早過端午晚過節(中秋節)”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氣清,月輪慢轉,家家在庭院、門前或樓台擺上桌椅,備齊月餅、水果和茶水,邊吃邊敘,親情融融。在農村,除了賞月、品嘗食品之外,青少年們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龍火獅,天上人間,飛彩流霞。待一切平靜之後,三五成群的孩子們便悄悄地去“摸秋”了,所謂“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莊稼,摸著不同的莊稼就有不同的兆頭,是一種充滿神秘、冒險和人生嚮往的樂事、趣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