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涼水長青苔

這方涼水長青苔

《這方涼水長青苔》是 雨燕 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於2010年1月1 日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這方涼水長青苔

這方涼水長青苔

作 者: 雨燕 著

出 版 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1-1

字 數: 396000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216061407

定價:40.00

內容簡介

在外留學三年,錦屏莊園的二少爺柳子禹每次日白,說得最多的就是他家的莊園。那神情,那口氣,就像自己擁有一座皇宮。聽得多了,錦屏莊園就在她心中生動起來,像高懸在雲端的仙山樓閣

這一趟顛簸真值啊,終於親眼見到錦屏莊園!可以從莊園的大門走進去,觸摸它的每一個細節了!一激動,夏澄荷渾身的血液也和這晚霞一起燃燒起來,輕飄飄地,想飛身過去……

大水井古建築群,是這塊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土苗文化與漢文化以及西洋文化融合的經典,是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從明末清初一路走來,歷經數百年滄桑,依舊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散發著民間文化的異香。它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我們民族的傷痛。自有記憶之日起,那一片破敗的莊園一直是這片土地上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茶餘飯後,驚嘆李氏家族曾經的輝煌,傳說他們最終沒落的淒涼與慘烈,品評它的主人當年的功過是非……然而,輝煌與傳奇都經不起歲月的蹉砣。自然的風雨,人力的破壞,使它從輝煌到沒落,從繁華到凋零,從鬧熱到沉寂……

作者簡介

雨燕,原名羅曉燕,女,土家族,多年從事新聞工作。2001年出版散文集《孤獨的感覺》,現供職於湖北利川新聞網站。

文摘

第一章

明末清初,柳家先祖柳先德從湘西一路逃難,來到大巴山區的錦屏時,是立秋之後的一個黃昏。在神仙峰對面的老鴉嶺,飢餓,睏乏,一陣秋風一層寒。柳先德皮耷嘴歪,肚皮貼到背脊上,哪裡還有行走的力氣!腳下絆個石頭,仆下去,磕掉兩顆門牙,再也爬不起來。他淚水牽了線線:難道我就死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餵野狗?閉著眼睛等死時,一股甜香撲面,使勁一抬頭,前面有一片桂花林,林中有座土地廟。他支撐著爬進去,一縷夕陽,正穿過土地廟的小窗戶,照著土地菩薩腳下一碗桐葉粑粑。他撲過去,一把抓來,啃了,歪在廟裡一堆包穀梗上沉沉睡去。剛睡著,廟裡泥塑的土地菩薩開了金口:“對面那地頭夠你繁華幾輩人的,你還瞎跑啥子?”他照著菩薩的指引,跑到門口一看,一條巨大的溝壑,將一座山峰刀劈斧削般一分為二,兩面白崖直插雲霄,一座巨大的天然石橋橫跨其中,橋上平坦寬闊,有村舍田園,橋下一道清溪,潺潺流水蜿蜒西去。他飛身一躍,便落在對面石橋上一間茅草棚里。棚子邊上,一口幽深的古井升騰著五彩雲霧。這時,周圍的一切就奇特地變化起來,不一會兒,他就置身於一座金碧輝煌的城池,四周人如穿梭,鼓樂齊鳴,仿佛到了天界。他愈發興奮,跟著眾人且歌且舞,腳一蹬,將一捆包穀梗踢倒,稀里嘩啦壓在身上。他醒了,原來做了一個夢。

這時天已開了亮口,從土地廟大門看出去,啥子都看得清清白白的,他看到的情景跟夢裡沒有兩樣。菩薩顯靈呢!他朝笑容可掬的土地菩薩跪下,“咚咚咚”,一連磕了三個響頭。

柳先德在錦屏落了窩。他被一牟姓夫婦收留,給了半間茅草棚。茅草棚邊上有一古井,名日“石榴泉”,四季不斷。用井水做豆腐,鮮嫩爽口。柳先德娶牟氏長女為妻,兩口子靠推豆腐謀生,在這遠離塵世的大山深處繁衍下來。柳家後人倒也爭氣,在神仙峰下先後開了幾口鹽井,家業越發興旺。發家之後的柳家一是大興教育,不遺餘力送子孫讀書,進士舉人不計其數,官至巡撫、道台的就有三人;二是招兵買馬,建立了自己武裝,制定了家訓族規,控制這一地區達一個多世紀;三是不斷擴建莊園,在深山幽谷里修起一座五彩城池。

鹹豐年間,時任運州道台的柳懷禮,將柳家積累的所有銀子拿出來,召集了大巴山數百名能工巧匠,用了十五年的時間,修寨牆,建碉堡,雕花刻匾,將莊園擴充到六百多間。

柳懷禮非常滿意自己的創舉。晚年他三天兩頭就去老鴉嶺,在老桂

……

後記

準備把它交給出版社的時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下午。太陽光很強烈,滿街白花花的耀眼,涼城的盛夏有時也炎熱。房間裡空調溫度調得很低,從外面進來,感覺生活很愜意。

四年前的冬天,我被冷漠封凍在厚厚的冰層里,幾乎快要窒息。好在我的身體已經習慣了這種寒冷,無論是自然界的風霜,還是人世間的冷酷,對於一個從極度深寒中走過來的人來說,不過是清晨窗戶上一層薄薄的白霜,稍稍呵一口熱氣,便大片消融了。況且,早晨的太陽依舊會高高升起,春天的腳步也越來越近。

從那時起,我在喧囂中讓自己安靜下來,開始了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築群的興衰為背景進行小說創作。隨後四年斷斷續續的創作修改過程,是一些痛並快樂的日子。痛,一是因為寫作的艱辛,二是因為敘述這樣一個故事,足以將自己的靈魂生生撕裂;快樂是因為把自己圈禁在一個獨自營造的空間裡,且哭且笑,天馬行空,是一種很理想的生存狀態。

利川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氣候獨特,物產豐富。奔流不息的清江水,孕育了兩岸勤勞智慧的土苗兒女,也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自然遺產如亞洲之最——騰龍洞,天下第一杉——水杉王,中國南方最大的高山草場——齊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星斗山……文化遺產如世界二十五首優秀民歌之一——《龍船調》,全國重點文物——大水井古建築、魚木寨古墓群,擺手舞,肉連響,撒爾嗬,利川小曲利川燈歌……一件件民間藝術瑰寶,養在深閨,光彩奪目。我在這本書有限的版面里編輯了一些圖片,就是為了展示它們,給山外世界打開一扇窗戶,讓人們從中領略它的魅力。

大水井古建築群,是這塊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土苗文化與漢文化以及西洋文化融合的經典,是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從明末清初一路走來,歷經數百年滄桑,依舊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散發著民間文化的異香。它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我們民族的傷痛。自有記憶之日起,那一片破敗的莊園一直是這片土地上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茶餘飯後,驚嘆李氏家族曾經的輝煌,傳說他們最終沒落的淒涼與慘烈,品評它的主人當年的功過是非……總之,它是方園數百里的深山之中一段精彩的故事傳奇。然而,輝煌與傳奇都經不起歲月的蹉砣。自然的風雨,人力的破壞,使它從輝煌到沒落,從繁華到凋零,從鬧熱到沉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