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斷層型地震

逆斷層型地震

引發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運動產生的離心力。地球表面物質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產生逃逸地軸的能量,而在向心力(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又會產生趨軸運動的能量(也可稱為地球捕捉能量),經過45億年的地球變遷,這兩種能量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在離心力與向心力之間保持平衡的能量出現傾斜並聚集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能量釋放。其表現就是地球物質(主要是地質岩石層)的突然運動,從而引發地震。

概念

311日本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

一個岩石層在移動時碰撞到另外一個岩石層時就會產生擠壓和碰撞,當地下的岩層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就會出現地質斷層,斷層沿著破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置移動進而引發地震,就叫做斷層型地震。根據岩層沿破裂面的位移方式,又可將斷層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走滑斷層。
逆斷層是指斷層形成後,上盤上升而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這類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形成;與之相對的正斷層則是指上盤相對下降而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這類斷層主要是在拉張力和重力作用下形成。正斷層和逆斷層統稱傾滑斷層,它們多出現在張裂性板塊邊界。與傾滑斷層相對的是走滑斷層,又稱橫移斷層,其兩盤順斷層面走向相對移動,而無上下垂直移動。
逆斷層型地震,是在太平洋發生的板塊交界處地震的典型模式。

3·11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的里氏8.8級(13日調為9.0級)大地震就是典型的逆斷層型地震。此次逆斷層型地震,斷層有可能從東北地區沿海延伸到關東地區沿海。在從延壽縣到茨城縣,南北約400公里,東西約200公里的範圍內出現了斷層錯動。這一海域一直以來蓄積了巨大的引力,這次地震可以認為是斷層多處一起產生錯動形成的。南北水平方向相互擠壓力,導致斷層的上盤沿著斷層內向上翹起。

311日本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的這次的地震為芮氏8.8級,是日本有地震觀測紀錄以來,最高震級的地震,震中區域發生連鎖反應,出現大範圍多處斷層錯動,是此次劇震形成的原因。
此次地震與9日發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芮氏7.3級地震屬於同一地震機制。因此,9日的地震可能是前兆性地震,而311地震是主震。剛剛發生芮氏7級以上地震後緊接著又發生巨大地震的案例前所未有,此次地震屬於“特異事例”。
在日本近年發生的地震中,2007年3月的能登半島海域地震、同年7月的中部新潟地震以及2008年6月的岩手-宮城內陸地震等都屬於逆斷層型地震。

3·11日本地震影響

美國地質研究機構稱,3·11日本大地震被列為了全球有紀錄以來的第五大地震,日本此次8.8級強震威力十足把整個日本平移了2.4米,除了危及日本國內這次地震的威力甚至撼動了整個地球。
義大利地球物理和火山研究所數據顯示,這次強震使地球的地軸發生了25厘米的偏移。據美國宇航局專家測算,日本大地震推動地球轉的更快了,讓每天都縮短了1.6微秒。而去年發生的芮氏8.8級智利大地震讓一天縮短了1.26微秒,2004年的9.1級印尼大地震則讓一天縮短了6.8微秒。
此次地震的能量相當於1995年裡氏7.3級阪神大地震的約180倍。相當於2088年中國“5·12汶川大地震”的35倍。

中國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

中國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等地,大多地處青藏高原周邊地質斷裂帶,是由於青藏高原受離心力影響而不斷隆起形成的,屬於構造地震地震,但一般表現為單向性運動,與日本311大地震不同,不是逆斷層型地震。

印度發生的地震,由於是南亞次大陸與青藏高原擠壓形成,發生逆斷層型地震可能性要大很多。

地震知識

構造地震類型

地震俗話說就是地動。古代,人們對地球知識缺乏了解,以為人們腳下的大地是馱在一條大鯨魚的背上,鯨魚累了要翻身,便造成了大地震動。也有的說是“大地發怒”是對人的“抱復”等等。科學家告訴我們,地震不過是地殼急驟顫動的自然現象。由於引起地殼震動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於岩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我國和世界上發生的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這種地震。構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多在60公里以內。大致70-300公里深的地震,稱為中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直到700公里左右的,稱為深源地震。震源在深處的一切地震帶通常與遠離南美洲及亞洲海岸線的太平洋深海海槽的走向相合。科學家們現在認為,海槽是地殼幾塊龐大移動部分相互碰撞、彼此積壓的所在位置的標誌,擠壓相持一時期後,岩石開始變形,當岩層變形超過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時,就會突然發生斷裂錯動,從而產生地震。這種看法是一種比較能說服人的見解。

火山噴發火山噴發

在1986年9月及1987年10月,加州南部地區先後發生過幾次4.5級的中度地震。這幾次地震發生前,這位科學家對該地區風力變化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監察及記錄。他發現,每當地震前的4-6個星期內,地震區都出現了一連串異乎尋常的強烈高氣壓,導致加州海岸附近數百里的太平洋上產生強風。他認為,這些高氣壓及強風引發了地震。不過,這只是一家之言。
由於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地震叫做火山地震。這種地震是與爆裂式火山的猛烈噴發同時發生。他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衝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火山地震有時也相當強烈,如喀拉喀拉火山爆發時引起的火山地震,激起海浪高達30米,竟把150公里外的雅加達市的牆窗震裂。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於火山附近的幾十公里遠的範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占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常見的地震術語

震源:地球內部岩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
震中: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
巨觀震中:地震時,人們感覺最強烈、地面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稱為巨觀震中。
極震區:震中附近振動最強烈,破壞也最嚴重的地區稱為極震區。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
烈度:地震對地表和工程建築物形成的破壞程度。
震級:是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振幅來測定的,一般採用芮氏規模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