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動斷層

地震活動斷層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斷層。又叫地震斷層。通常具有如下特點﹕沿控制地震的先存斷層上產生錯動﹔其展布﹑產狀和位移性質與活動斷裂帶相一致﹐成為活動斷裂帶的直接表現﹔一般7級以上地震都伴有明顯的地震斷層﹐個別6級以上(或震源較淺)的地震也出現有地震斷層﹔其長度與錯動量(水平和垂直分量)﹐除與震級大小有關外﹐並與震源深度﹑活動斷裂帶的規模和區域構造背景密切相關。

地震活動斷層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斷層。 又叫地震斷層。通常具有如下特點﹕沿控制地震的先存斷層上產生錯動﹔其展布﹑產狀和位移性質與活動斷裂帶相一致﹐成為活動斷裂帶的直接表現﹔一般7級以上地震都伴有明顯的地震斷層﹐個別6級以上(或震源較淺)的地震也出現有地震斷層﹔其長度與錯動量(水平和垂直分量)﹐除與震級大小有關外﹐並與震源深度﹑活動斷裂帶的規模和區域構造背景密切相關。

概述

在縱向上﹐沿地震斷層帶分布的明顯的地質地貌標誌有地震斷層陡坎(斷層崖)﹑槽溝﹑鼓包﹑水塘﹑堰塞湖﹑山脊及水系(沖溝)錯開﹑滑坡﹑崖崩﹑古樹錯開及傾斜﹐以及構築物的錯開等。如1739年寧夏平羅8級地震造成的明代石砌長城右鏇錯開﹐水平錯距1.45米﹐垂直錯距0.9米。 在垂向上﹐沿地震斷層剖面或開挖的探槽﹐可揭示出多次地震斷層活動的疊置現象﹐即古地震事件記錄。最常見的現象是崩積楔﹐即當地震斷層形成後﹐斷層陡坎上部破碎岩塊受重力作用快速堆積在斷層陡坎之下﹐形成的楔形碎屑岩塊堆積。再次或多次地震斷層活動的結果﹐常造成一系列崩積楔疊壓在斷層面之下(逆斷層)﹐或沿斷層一側形成與沉積物交錯疊置的崩積楔(正斷層)。

測定

根據對地震斷層造成的陡坎﹑切割的地層﹑斷層泥和崩積楔等的地貌和地質分析﹐以及採集樣品﹐利用考古資料﹑碳-14法﹑熱釋光等年代測定方法﹐進一步確定古地震事件的年代﹐可以恢復和重建古地震年代表﹐進而對大地震的重複間隔或重複率作出判斷。中國最長的地震斷層是1920年寧夏海原 8.5級大地震所形成的﹐長度達230公里﹐水平位移量達5米﹐垂直位移量為1米。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的地震斷層長 8公里﹐水平位移1.53米﹐垂直位移為0.7米。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