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娘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迎親
現代迎親
 拼音:yíng qīn
基本解釋
[send a party to escort the bride to the groom's house] 舊俗結婚時男家用花轎鼓樂等到女家迎接新娘那日已是近娶吉期,襲人本不是那一種潑辣人,委委曲曲的上轎而去,心裡另想到那裡再作打算。——《紅樓夢》
迎親
 詳細解釋
1. 迎養尊親。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 從一 惶恐,自陳 湖 湘 人,迎親竊祿,求哀不已。” 清 歸莊噫噫》詩:“叔氏為祿養,迎親就寒氈。”
2. 結婚時男家到女家迎接新娘。《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過了兩月,又近吉日,卻又欠迎親之費。” 任德耀 《馬蘭花》第一幕:“今天晚上月亮當頭的時候,我們就到山腳底下,小河邊上來迎親。”

簡介

中國傳統婚姻習俗之一。
迎親迎娶,又叫“迎娶”、“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少數民族迎親
 迎親前一天,男方設酒席謝媒,並以甜湯果分贈鄰里。入晚,新郎由“郎頭”(亦稱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覺。迎親之日,“望娘盤”擔先行。望娘盤必有一隻鵝,鵝緣出古時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終身專一,象徵婚姻堅貞和諧。後世以鵝代雁。

回贈

女方回贈禮物,必有狀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見面。以花轎迎娶新娘,是寧波人自南宋時形成的風俗。據傳花橋系宋康王趙構御賜。花轎由四人抬著前往,後隨專侍新娘的送嫂,臨到新娘家,
傳統迎親
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時小孩們攔住轎子,不讓進,抬轎的就得給些禮金(稱“轎門紙包”)才行。此時,新娘按慣例拖延上轎時間,俗稱“捱上轎”。

上轎

在迎親者“三請”、“四清”後,才見穿霞披、戴鳳冠,蓋大紅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長抱上轎,或由其弟領上轎。臨上轎前,其母餵一口“上轎飯”,意謂不忘養育之恩。接著母女倆縱聲大哭。有俚語曰:“娘家哭得震天響,婆家家當嗒嗒漲。”新娘上轎坐定後,不可移動座位。座下放只銅火熜,內燃炭火 及絨香,隨轎需有兩男青年緩緩前行,稱壓轎。轎子將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時,男方向女方贈糕點,以示敬意。這時壓轎者從火熜內點一袋煙,一袋袋地吸著回去,稱“接香火”。

水鄉迎新娘過程

迎親近天,由男家開著一艘蓬船迎接新娘,船頭貼著大紅雙喜字,懸著一對紅喜字,懸掛著一對紅燈籠,沿途敲鑼助威。船快靠岸時,岸邊有一位女家的代表從一間臨時搭的帳篷里走出來,敲盆引道。這時新娘的女伴們排著隊,輪流送嫁妝,以向對方索取“姐妹錢”。新娘一般梳著一縷滑髻,戴大耳環,身著大襟衫褲,另加一條繡著五彩垂線的長裙,風姿綽約,窈窕迷人,新娘手拿方帕,腳上穿襪不穿鞋,左腳先出閨門(到了男家也是左腳入門),一路上由一個女人跟著撒米,新娘來到埠頭,與船頭相隔一段距離就止步,一群姐妹輪著唱高棠歌為新娘送別,有的新娘還哭著回唱一二首,每唱一段落,前行三步退後二步,表示難捨難分。迎親船從河涌開來時,就有人告知新郎及家人到鄰舍迴避,以免與新娘“相衝”。新娘登岸時,按慣例手捧圓鏡緩步向前,以示心靈純潔,前途光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