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大駕

迎大駕,是西晉文學家潘尼西征“八王之亂”行軍途中所作的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原文

迎大駕
南山郁岑崟,洛川迅且急。
青松蔭修嶺,綠蘩被廣隰。
朝日順長塗,夕暮無所集。
歸雲乘幰浮,淒風尋帷入。
道逢深識士,舉手對吾揖。
世故尚未夷,崤函方嶮澀
狐狸夾兩轅,豺狼當路立。
翔鳳嬰籠檻,騏驥見維縶
俎豆昔嘗聞,軍旅素未習。
且少停君駕,徐待干戈戢。

作品注釋

俎豆昔嘗聞,軍旅素未習:語本《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通“陣”,指戰陣之事)予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俎、豆都是祭器,這裡指禮儀上的事。

作品鑑賞

公元304-306年(西晉永安元年至光熙元年),“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三王之間,又發生了一場爭權奪利的大混戰。先是東海王司馬越從洛陽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大敗,連掌握中的傀儡晉惠帝也丟給了對手。不久,司馬穎被匈奴劉淵擊敗,惠帝給割據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搶去。最後,司馬越於公元306年(光熙元年)聚天下甲士三萬人,在“奉迎大駕”的名義下西向消滅了司馬顒的勢力,“迎”回惠帝。此時潘尼正居於中書令的要職,從此詩的內容看,他也參加了這次西征,詩即作于軍行途中。
詩以記敘途中景物開首。“南山郁岑崟,洛川迅且急。”這是洛陽西道的真情實景:往南看,是高聳險峻的龍門山,郁乎蒼蒼;往北看,是奔流咆哮的洛河,水流迅急。山呈靜貌,靜中卻自有懾人威嚴;水是動態,動來更是駭人矚目。岑崟,山峻險貌。這兩句分寫山水,互呈動靜,兩相對照之下,便造就了古都洛陽的形勝之勢,筆法甚是渾厚有力。“青松蔭修嶺,綠蘩被廣隰。”蜿蜒漫長的山嶺上,青松處處都蔭庇了;低洼廣坦的河岸邊,綠蘩密密地覆蓋著。蘩即白蒿,一種生於澤地的可食植物。隰,低下濕地。這兩句分承上兩句,寫來卻是左青右綠,相映成趣,其構想與上兩句的對舉之法又自不同。至於其著色之鮮明悅目,“蔭”、“被”二字之生動啟人遐思,又足證這兩句筆法又變,闊大而不失工細,渾樸而不忘錘鍊。以上四句,措詞、布局、景象均已十分可觀,再加上“修嶺”、“廣隰”暗示了詩人已歷長途,故即使將其獨立起來看,亦不失為一首精采的紀行詩。
不過,因為這不是一次愉快的出遊,而是一場勝負難卜、卻又事關每個參與者榮辱生死的大決戰,所以接下四句,詩情迅速轉入慘澹。“朝日順長塗,夕暮無所集”,這兩句是詩的氣氛上的承上啟下。“朝日”之鮮麗,猶與青松、綠蘩是同一氣氛中物,然而早晨還在陽光下趕長途(“塗”通“途”),到黃昏卻落得個無處可宿,這氣氛已悄然而變、與蒼涼暮色合為一體了。集,原意是鳥止於樹,這裡指詩人的宿止。“歸雲乘幰浮,淒風尋帷入”,二句令慘澹氣氛更深一層。幰是車輛前方的帷幔,黃昏中的歸雲就在那上面飄浮不定,似是嘲笑車中人的無所歸依;至於那薄暮時的淒風,就更不客氣了,它緊貼在四周車帷上,一見縫隙便只顧鑽入。乘,覆壓;尋,依貼。這二字下得都極是傳神,而前者又象徵了詩人心頭的沉重負擔,後者又暗示了詩人全身心都被淒涼意緒緊緊纏繞,細細品味,愈覺寓義深長。
經過了如此悲涼氣氛的鋪墊,詩人終於假設了一個路遇的見識高深之人,借其口道出了自己的心思。“世故”以下十句,便是那“深識士”對詩人說的話:“世上災難尚未平息,那司馬顒割據關中,有崤山、函谷之險,道途可艱澀呢!他的部下多而且殘忍狡詐,猶如狐狸在車輛左右出沒、豺狼在路正中擋道,實在可畏哪!皇帝在他們控制中,便似翔鳳關進了籠中,騏驥繫上了槽頭,要迎回又談何容易!你呢,過去只知些朝廷禮儀,素來不熟習軍旅之事,又何必置身於刀劍叢中?還不如暫且停車不前,慢慢等待干戈收戢、天下太平那一天吧!”嶮,高險。嬰,繞,這裡是說翔鳳被籠檻所繞。“停君駕”一語,似乎不僅是表示不願參與這不義之戰,而且更有結束這日與干戈相伴的仕宦生涯之意。當然,潘尼此時已是身不由己,這么說說只是自我排遣而已。至於“干戈戢”的未來,更是不可指望,說來也更有氣無力。全詩就以“深識士”的一方之辭結束了,沒有詩人的回答。其實,詩人那份沒有說出、也無法說出的答辭,卻是詩的真正結尾。這茫然的大問號留給讀者,令人痛感這混亂的時代是不可把握的。 
潘尼雖與潘岳合稱“二潘”,但就其現存二十餘首詩看,其詩多肅穆莊重者,有情致的佳作實不多見,成就似不及乃叔。即如此詩而言,前四句的寫景游離於詩的主題之外,全詩風格的不統一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這四句卻是全詩的精采之處,自堪玩味,未可以其游離而棄之。鍾嶸《詩品》言“正叔(潘尼字)‘綠蘩’之章,雖不具美,而文采高麗”,是“得虬龍片甲、鳳凰一毛”,這正是極有眼光的評價。

作者簡介

潘尼
(約250~約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潘岳侄。少有才,與潘岳俱以文章知名。性格恬淡,不喜交遊,專心著述。太康(280-289)年間,舉秀才。歷任尚書郎、著作郎、中書令。永嘉(307-313)年間任太常卿。洛陽被劉聰攻破之前,潘尼攜家還鄉,中途病卒。《隋書·經籍志》載有“晉太常卿《潘尼集》十卷”,今不存。明人張溥輯有《潘太常集》1卷,見《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