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指農業從使用手工工具、畜力農具轉變為普遍使用機器。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玉米聯合收穫機玉米聯合收穫機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

在農業各部門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具進行生產。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如在種植業中,使用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動力排灌機、機動車輛等進行土地翻耕、播種、收割、灌溉、田間管理、運輸等各項作業,使全部生產過程主要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來完成。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克服自然災害的能力。

作用

使用機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徵,對於利用資源、抗禦自然災害、推廣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集約經營、增加單產與總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成本,以及對於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和縮小工農差別,都有著重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它還是城鄉協作、工農聯盟的重要物質基礎。

產生和發展 

山東慶雲頤元農機 山東慶雲頤元農機
農業機械化起始於資本主義侵入農業以後,其發展在歐美各國一般地經歷了三個階段:

①半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19世紀中葉到末葉。特徵是在農業生產上廣泛使用畜力牽引的簡單的農業機械。

②基本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特徵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業普遍採用拖拉機牽引的農業機械。

③綜合機械化(或稱高度機械化)階段。

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特徵是在農、林、牧、漁各業的各個環節上,及其產前和產後部門,都廣泛地使用更為先進的農業機器。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計算機等在農業中的套用的增多,農業機械化正在向自動化發展。第三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在不同程度上開始使用農業機器。但受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因素制約,迄今多數國家(地區)的機械化水平還較低。

中國發展概況

舊中國時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中國農業生產工具極端落後,是當時農業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和農業合作化的實現,農業機械化事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取得了顯著成就。迄今雖然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生產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為主,但農業機械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

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
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正在形成一條適合於中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其基本點是:

①農業機械化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不僅重視增加產量和節省勞力,也重

農業機械化 視為農民增加收入。

②根據國情、國力確定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與工業、能源、科技、資金和勞力安排等方面的狀況相適應。

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生產應實行人力、畜力、機力、電力相結合以及改良農具、半機械化機具和現代農業機器相結合。

④農業機械化為實現農業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服務,其範圍既包括種植業,也包括林、牧、副、漁各業,以及各業的產前(如種子加工、飼料調製)、產後(如農產品加工、冷藏、裝倉、包裝、運輸)諸環節,還包括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等方面。

⑤農業機械化的作業項目不急於求全,要優先選擇增產增收效果顯著,能減輕農忙勞動緊張程度和勞動強度的環節;在地區上不強求一律,支持條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

⑥農業機械化要與其他農業技術的政策相結合,既要為推廣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又要與繼承優良傳統技術相適應,從而創立中國自己的農業機器體系。

⑦農機產品以小型為主,大中小型相結合,以價廉、質優、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為原則。

⑧重視農業電氣化,特別重視農村小水電站的發展。

⑨妥善安排機械化過程中節約出來的勞動力的出路。

⑩農業機械的所有制與經營形式多樣化,以適應實行聯產承包制後農村經濟的新形勢。農業機械除由集體、國家所有外,還可歸農戶個人所有。在經營形式上可以家庭自營、農民合夥經營、農戶承包經營,以及由國家或合作經銷組織設立農機服務(隊、站、公司)經營。重視農業機械化的智力投資,培養出大批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的人材,等等。 我國農業在集體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機械化,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根本途徑。

市場規模

不同時期農業機械的發展模式不同,集體化時期由於人民公社形式的生產合作組共有生產資料,大中型農業機

農業機械總動力保有量增長情況 械發展較快;而土地承包責任制開始生產資料也私有化,該時期小型拖拉機由於其靈活性和低成本出現快速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農業人口的減少,大中型農業機械的生產率優勢開始顯現,農業機械也逐漸朝著大型化發展。

以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設備為例,其保有量在公社化後期和土地承包責任制初期的低迷後,2000年前後增速明顯加快,聯合收穫機也在2000年前後增速明顯加快的趨勢。

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件家具保有量增長 2011年我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隨著“十二五”規劃中“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的政策方向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政策目標的提出,我國的農業機械產業將面臨著更大的機遇。

2015年1月14日全國農機化工作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2014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76億千瓦,同比增長3.57%;農機化水平達到61%以上,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全年累計完成深松整地作業面積1.5億畝,超額完成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1億畝目標。61%的農機化率意味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實現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2004年底,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第一部法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正式實施。此後農機化發展迎來了黃金十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10年累計投入超過1200億元,補貼農機具超過3500萬台(套)。農機化水平增幅超過法律實施之前35年的總和,農機工業總產值從854億元增加到3571億元。

相關高校

四川工業學院的前身四川農業機械學院建於1960年,是國家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在當時的全國7個大區分別布點所建立的綜合性農業機械學院之一。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為省屬重點大學。現為西華大學瀋陽農業大學東北大學等均有此專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