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力網

蘇聯1953年起限制小型電站的發展,加快農村電力網的建設。 中國農網的發展於50年代開始起步,主要是城市電力網向農村延伸和配合小水電站工程建設10kV及以下配電網。 1970年以後農網規模進一步擴大,到80年代初,多數地區已形成35(66)kV農村電力網網架。

農村電力網ruralelectricpowernetworks,對於開拓電力市場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中國農網的發展直接影響9億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和農村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遠比其他國家重要。農網的上述特點,使它與城網有著不同的技術經濟規律。對於中國來說,這個特點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記憶體在。設、改造注重規範化、標準化和實現運行管理的自動化。從1998年起,中國為了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投人大t資金,對農網進行建設與改造.這次建設與改造,將基本改變農網建設遠遠滯後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用電擂要的狀況,徹底解決設備老化問題,解決農網網架薄弱,布局不合理,供電半徑長,供電質t差,電能損耗高,有電送不進、用不上的問題,使農網的改造周期延長,在技術上完善化並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走上科學的發展軌道。

中國農村電力網將在進一步完成電網結構,大力降低網損,努力提高供電質聖,逐步提高供電可靠性的同時,逐步擴大電網的理蓋面;在技術上將按科技規律和經濟規律大t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走規範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的發展道路。農網特點與城網相比,農網負荷有以下特點:①用戶地城分徽,用電負待小,使農網負荷密度小且地域差別很大.②負荷峰谷差大,用電負待率(平均負荷與最大負荷之比)低.③負荷季節性時令性強,年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低.中國農網負荷的負荷密度小的不超過10kw/kmZ,一般為10~100kw/kmZ,極少超過10。。kw/kmZ。中國農業區用電負荷的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約為Zoooh,村、鄉鎮工業較多的地區約為3000h。由於與城網的負荷不同,使農網有以下特點:(1)送電距離遠,送電功率小,翰送電能盤少,農網變電設備和線路的利用率低,造成農網的供電成本偏高、經營效益偏低。中國農網設備利用情況見表2,在1980年以後,蘇聯中壓配電線路單位長度年送電t與中國農網的該項指標大致相同.美國農電系統的(中壓)線路平均每公里約有3.7個用戶,而美國國有電力公司的(中壓)線路平均每公里約有2個用戶。前者的年收人不到後者的1八。。(2)農網延伸面廣、規模大,不便於運行管理。衰2中.農村電力網攏路、變電設奮利用率

3)農網的自然功率因數低。中國農網功率因數一般為。.6左右,最小負荷時cos筍〔0.3.(4)農網配電方式有普通三相制(三線或四線)配電方式和農網特殊配電方式。為降低農網供電成本在.418·農網中採用的特殊配電方式有兩線一地配電方式、一線一地配電方式和單相三相混合配電方式等。與其他國家農網相比,中國農網又有以下特點:①中國農網的農村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高。例nongeund一ONL一wang農村電力網(ruralelectriepowernetworks)為農村及農業區域供電的配電網。在中國,農村電力網指主要為縣(縣級市、旗)區域內的城鎮、農村、農墾區及林牧區用戶供電的配電網(見輸電與配電卷配電網),簡稱農網。農網由各級配電線路、農村變電所和農村配電變壓器台(室)構成,分為農村高壓配電網農村中壓配電網農村低壓配電網。已開發國家的農村電力網幾乎全部由大電力系統或大、中型發電廠供電,而不少開發中國家的農村電力網主要由中、小型發電廠或小型發電裝置供電。中國大部分農網(約占4/5)由大電力系統供電,少部分農網由中、小型發電廠(主要是中、小型水電站)供電並與大電力系統聯網運行,少數農網由小型發電廠供電形成獨立運行的小型電力系統。農村電力網由於負荷小且分散,與輸電網、城市電力網(簡稱城網)有不同的技術經濟規律。發展與現狀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國家的農村開始用電。但農村電力網的出現要晚得多.美國1935年後才開始發展農村電力網,擁有高壓和中壓農村電力線路:1940年43萬km,1955年220萬km,1998年368萬km。蘇聯1953年起限制小型電站的發展,加快農村電力網的建設。擁有農村高低壓線路:1965年192.。萬km(其中6~20kV線路72.5萬km),1975年335.5萬km(其中6~154kV線路170.2萬km),1985年470.0萬km(其中6一154kV線路254萬km)。中國農網的發展於50年代開始起步,主要是城市電力網向農村延伸和配合小水電站工程建設10kV及以下配電網。60年代以後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1961~1980年快速發展階段。60年代初,為配合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建設,35kV電網開始深人縣轄區的負荷中心,主要為農田排灌、農副產品加工和農村生活照明供電。1970年以後農網規模進一步擴大,到80年代初,多數地區已形成35(66)kV農村電力網網架。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發展速度快,從1962年到1980年,35kV線路由1.01萬km增到11.57萬km,3~10kV線路由6.47萬km增到104.65萬km,38oV低壓線路增到213.5萬km(見表1)。當時,由於缺乏規劃和受經濟條件的限制,農網的布局不盡合理,線路遷回,在工程建設上因陋就簡、標準低、質量差,使農網的電能損耗大,電壓質量和供電可靠性低。這一時期國家已安排資金對農網進行大修改造。但在1966年後的一段時間內,工作秩序被打亂,盲目建設,送配電比例失調,工程質量差,使農網技術指標不斷下降,供電事故不斷上升;加之70年代初,農網中還不適當地大量推廣兩線一地配電方式,使農網又一次面臨改造局面。(2)1981~1990年農網發展和提高階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於縣辦工業、鄉(鎮)工業和村辦工業逐步發展,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不斷提高.農村用電的需求大大增加,使農網進一步發展。這時,開始建設110kV電網,到80年代中、後期已形成110kV農網網架。這一期間,在農網發展的同時,注重農網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注重按照農網的技術經濟規律建設和改造電網,逐步提高農網設備質量水平,調整農網布局和輸變配電比例,使之趨於合理,努力降低線損、減少事故並提高農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農網中的農村小型化變電所、中低壓配電網布局、無功補償、電壓調整、降損節能、觸電保護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在農網建設和改造中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取得了成果。80年代中後期,在農網裝備方面,已明確採用性能先進、功能完備、運行可靠、耗能少、自動化水平高的標準化產品,摒棄了“因陋就簡”的觀念。(3)1991年以後農網標準化、完善化階段。90年代農網規模繼續擴大,中國農網高低壓線路總長度步人世界前列,中高壓線路總長度與美國接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