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屯鎮

辛屯鎮

辛屯鎮位於鶴慶縣北大門,南與草海鎮相連,北與麗江古城區七河鄉接壤,東與麗江古城區金江鄉毗鄰,西鄰麗江玉龍縣太安鄉。交通便利,大麗公路橫貫境內,距鶴慶縣城12公里,距麗江機場2公里,漾弓江由北至南順流而下。

基本信息

(圖)辛屯鎮辛屯鎮

鄉鎮概況

(圖)辛屯鎮辛屯鎮

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53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其中11個村委會位於三面環山、寬敞平坦、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的鶴慶壩子,另有1個村委會——大福地村委會屬山區行政村,轄區內5個自然村分布在石寶山北部,立體氣候明顯,是特色農產品的主產地。辛屯鎮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使其成為了全縣商品糧、生豬、蠶桑生產基地。全鎮年末總戶數8910戶,人口36694人,其中農業人口35686人,非農業人口1158人;境內民族眾多,以白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7.41%,漢族7355人,占總人口的20.04%,彝族839人,納西族64人,藏族21人,其它少數民族9人。
辛屯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總面積為10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36468畝。農作物以水稻、大麥、包穀、蠶豆為主,全年糧食產量21370噸,人均占有糧食582.38公斤。
辛屯獨特的地形地貌,適宜的氣候,非常適宜蠶桑產業的發展。辛屯鎮緊緊抓住國家東桑西移機遇,把蠶桑培植為農業支柱產業。

行政區劃

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53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其中11個村委會位於三面環山、寬敞平坦、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的鶴慶壩子,另有1個村委會——大福地村委會屬山區行政村,轄區內5個自然村分布在石寶山北部,立體氣候明顯,是特色農產品的主產地。辛屯鎮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使其成為了全縣商品糧、生豬、蠶桑生產基地。全鎮年末總戶數8910戶,人口36694人,其中農業人口35686人,非農業人口1158人;境內民族眾多,以白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7.41%,漢族7355人,占總人口的20.04%,彝族839人,納西族64人,藏族21人,其它少數民族9人。

人文地理

(圖)天子廟天子廟

辛屯鎮位於鶴慶縣北端,三面環山,物產豐富,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龍潭眾多,境內有大龍潭、小龍潭、渼龍潭、寒龍潭、寺莊龍潭等大小龍潭;漾弓江自北向南穿境而過,小龍河、白沙河、海尾河等眾多小河流注入漾弓江,形成了獨特的天然水鄉;辛屯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蔣宗漢、李宗黃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甸北田埂調、洞經古樂等民間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天子洞及石刻石雕被列為縣級文物並得到了較好保存;傳統民族工藝品加工技藝、傳統青瓦燒制技藝、傳統鶴慶白綿紙加工技藝沿用至今。

甸北田埂調

鶴慶縣的白族民歌甸北調,因萌生於甸北片民間而得名。甸北調子最動聽,出自心窩情意深。好比清水鍋中煮青菜,不放油鹽味也真……

甸北調的格律形式獨特。每段唱詞多為七、九句式,每兩句詞為一組。每組唱詞前面加個歌頭“阿妹(哥)吔!”兩句唱詞中間,加“腰花”襯詞,如: 阿妹吔!潭有源頭水常清,(愛玩愛笑哥的妹),潭水相融不離分。阿哥吔!相交要學潭中水,(愛你愛在心尖上),龍潭燒乾心連心……

甸北調的唱詞,也像所有民歌一樣,講究生動、形象、親切。並藉助民歌創作慣用的比興手法和誇張、隱喻、反襯、白描等修辭技巧,朗朗上口,易唱易懂。 弦子彈起唱鄉音,土腔土調情意真。沙淘千遍出金子,歌唱三遍情更深。

甸北調很講究音韻。除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意外,還藉助和諧、優美的聲調傳情。一般情況下,唱詞的起句、落句的尾字要押韻。調子前面的歌頭和句段間的“腰花”,不但起召喚作用,促使對方的比、興靈感,而且還“擔負”著語句間的傳承和感情溝通的使命。

因演唱時空的不同,甸北調的唱法,又衍生出若干不同的曲式和調式,從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歌體”。其中,田埂調、山歌、對口調、大調等曲調,是甸北調中的主要“歌體”。

田埂調因多在田間和野外演唱而得名。她洋溢著田野的風韻,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有著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所表現的內容,多為情歌。演唱時,男子彈小三弦、女子吹笛子或樹葉伴唱。鏇律輕盈、節奏明快、唱詞生動、質樸。白天演唱,歌詞較為含蓄,多借歌頌勞動、追求美好生活來表達相互間的情愛。夜晚唱《田埂調》,又別有一番韻味。唱調人有夜幕“遮羞”,唱詞也變得熾烈、豪放。三弦輕撥,短笛低訴,你唱我答。

蔣宗漢與金龍橋

蔣宗漢(1836-1898年),雲南鶴慶人,清末參與鎮壓杜文秀起義,官至參將,騰越廳總兵,貴州提督。蔣宗漢修建金龍橋,是光緒二年(1876年)。貴州提督鶴陽蔣宗漢,為鶴慶辛屯鄉人。當年,蔣宗漢投資十萬,修建金龍橋。蔣宗漢修建金龍橋的動機,史籍上的記載頗為傳奇,想必屬於民間流傳。我們現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蔣宗漢修橋的動機,肯定與當時人們過渡金沙江的艱難,兩岸物質交流的困難等諸多因素有關。但蔣宗漢修建金龍橋的時間為清光緒年間,當時朝廷腐敗動亂,而蔣宗漢修橋屬私人出資,工程巨大,共歷時五年,死工人48人,這不能不說明蔣氏建橋的決心。

蔣宗漢建橋之時,交通十分困難。大橋所用鏈環,只能在麗江城內加工,然後用牲口馱到江邊,再加工成鐵鏈。橋共有鏈18根,每根鏈500個環,重約一噸。根據當時的條件,重一噸的鐵鏈,如何一根根拉在江上,並使之平衡,實屬奇蹟。之後,金龍橋建成後七十年間,仍然是金沙江上游唯一的大橋,更堪稱奇。根據史料記載,蔣宗漢修建金龍橋,有一定的偶然性,說蔣宗漢修橋是他曾在江邊受阻,發誓而修。但修橋本身,也反映了兩岸民眾和麗江發展的需要。如果不是金龍橋對兩岸的交流帶來便利,就自己的恩怨而言,蔣宗漢的決心不會堅持到五年之久。

農村經濟

(圖)蠶桑產業蠶桑產業

辛屯鎮地處鶴慶縣北端,三面環山,土壤肥沃,雨量充沛,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盛產稻穀、大麥、蠶豆和蓮藕、魚蝦等農產品;經濟活躍,手工業、商貿、建築業發達。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2821萬元,其中農業收入3483萬元,林業收入91萬元,畜牧業收入3741萬元,漁業收入312萬元,二、三產業收入148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3元。在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下,全鎮逐漸形成了糧食、生豬、蠶桑等特色產業。2006年全年共生產糧食2.13萬噸,生豬出欄6.4萬頭,生產鮮繭434.3噸。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實施了農民種糧直接補貼、退耕還林補貼、購置農機具補貼等惠民政策,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增加了農民收入。

特色產業

辛屯獨特的地形地貌,適宜的氣候,非常適宜蠶桑產業的發展。辛屯鎮緊緊抓住國家東桑西移機遇,把蠶桑培植為經濟支柱產業。2006年全鎮桑園面積達15508畝,年產鮮繭434.3噸,蠶桑產值869萬元。

區位上的優勢,使辛屯的畜牧業得到長足的發展,以生豬養殖為重點,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生豬交易市場,使之成為滇西北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最大的生豬交易市場,形成生豬養殖,運銷一條龍服務的發展格局。2006年全鎮出欄生豬6.4萬頭,生豬產值7360萬元。

基礎設施

(圖)鶴麗界 鶴麗界

辛屯鎮黨委、政府始終把交通、水利、集鎮、衛生、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位置,2006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015萬元,其中農田水利投入104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750畝,新建水利工程120件,全鎮水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田有效灌溉率達97%;農村電網改造建設投入800萬元,改造戶表4500戶,全鎮農戶通電率達100%;教育投入118萬元,完成中國小排危改造、新建校舍2220平方米,學校教育教學環境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事業投入42萬元,完成了鎮衛生院綜合樓和妙登村衛生室建設;投資54萬元完成妙登、新登、雙龍、南河4個村委會辦公樓新建項目,農村基層組織辦公場所進一步最佳化;彈石路面建設投入15萬元,全鎮12個村委會實現“村村通”,53個自然村通路52個村,通達率98%,逢密、大赤鋪、如意北、如意南、鹿鳴村、北河南、東營、南營、西營、北營等自然村村內主幹道基本實現硬化,民眾出行進一步方便、快捷;年內完成了9個村委會“萬村書庫”建設,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衛生

辛屯鎮2006年末人口為36694人,按性別分男18373人,女18321人;按職業分,農業35686人,非農業1158人;按民族分:白族28406人,漢族7355人,彝族839人,納西族64人,藏族21人,其它民族9人。

文化教育

(圖)學校學校

辛屯鎮的文化教育事業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鎮文化活動空前活躍,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1)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全鎮12個村都建立了文化室,有9個村建立了“萬村書庫”圖書室。大力實施“環境育人”工程,僅2006年,完成了辛屯國小教學樓、辛屯中學學生宿舍樓,三合、南河國小教學樓等工程建設。學校教育教學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全鎮廣播覆蓋率97%,有線電視用戶8810戶,每百人擁有電話31部。

(2)文化活動有序開展:各村都設有業餘文藝演出隊,有近50支業餘文藝演出隊常年活躍在各村和一年一度的“天子廟會”。《甸北田埂調》被列入了民族民間文化傳統保護項目。2006年辛屯鎮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3)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辛屯鎮目前有2所初級中學,共有25個教學班,在校生1204人;13所村完小,9個教學點,在校生4157人;教職工總數251人,其中:公辦教師225人,工勤8人,代課18人。近幾年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義務教育法》;紮實抓好“兩基”、“兩全”;我鎮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逐年提高,2005——2006學年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100%,國中毛入學率99.8%;高中入學139人,高中入學率27.04%,職中招生134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