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

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

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是馮玉祥將軍為紀念反抗清政府統治的辛亥革命灤州起義殉難烈士而建,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在海淀區溫泉南面山坡上。1936年興建,為紀念1911年深州清軍第二十鎮官兵武裝起義犧牲的烈士。塔身石砌,八角七層,飾以灰藍瓦飛檐,莊嚴靜溢。陵園東向,立石門,園內自南而北順山勢一線排列,還建有石碑、碑亭、摩崖石刻、八角形石幢等。建築物上分別刻有馮玉祥、趙登禹、張自忠等題字和優恤殉難諸先烈的詳情。

基本信息

背景

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外圍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外圍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駐河北灤州(今灤縣)新軍第二十鎮協同第六鎮計畫舉兵回響。1月3日,宣布灤州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通電檄告全國。袁世凱派兵鎮壓,起義失敗。劫後餘生的馮玉祥將軍為紀念這次起義的殉難烈士,在1937年4月建成本紀念園。1984年被北京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坊在入門處,正面門額刻“辛亥革命紀念園”九個大字。兩柱鐫刻楹聯:“此日園林簇錦繡;當年勇烈動山川”。背面門額鐫刻“努力革命”。聯為“尺山尺水永留血跡,一花一木想見英風”。落款為馮玉祥。紀念坊西87米處,是陵園中一條規整的南北向軸線,紀念物隨山勢一字排列在軸線上。最南端分別為已被破壞的紀念堂和方碑。現存紀念物主要是紀念碑及矗立於山巔的紀念塔。前者為方首石座,通高2.85米。碑身正面刻“辛亥灤州革命諸先烈紀念碑”。碑座落於長寬各5米的石台上,有石階通山腰平台,台中間立一八棱形石幢,通高3.88米,平面為小八角形,幢形正面鐫刻“辛亥灤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銘等14人姓名。幢座為正八角形須彌座,束腰部位八面均有題刻。幢北有一無字石屏,據說石屏下為一烈士衣冠葬地。衣冠冢之後,約有290平方米的自然山石斜面,就山石鐫刻隸書摩崖題字,節錄了《禮記·禮運篇》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一段文字。紀念塔用白石砌之,通高12.2米,八角7層密檐式。塔頂為鎏金銅剎。塔身下面為須彌座式基座,八面各刻“勇繼黃崗……英光萬古”“氣壯山河”“光同日月”“浩氣凌霄”“功垂不朽”“彰勛闡烈”“捨身取義”等題字。塔建於長寬各約10米、高1.2米的石台上,台前後立面上分別刻有馮玉祥所書“精神不死”和“浩氣長存”。

簡介

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北京西郊溫泉村南顯龍山之陽,這是當年參加灤州起義死裡逃生的馮玉祥將軍於1937年4月建成的。

紀念塔座北朝南,各建築順山勢依次排列。最前面是石質紀念坊,門額框柱上均有馮玉祥題刻:正面額為“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上聯“此日園林簇錦繡”,下聯“當年勇烈動山川”,背面額為“努力革命”,上聯“尺山尺水永留血跡”,下聯“一花一木想見英風”。園內南端原有紀念堂,堂北有經亨頤撰並書“灤州起義紀略”方碑一座,現已無存。

概貌

園門東面,入門處是一座花崗岩紀念坊,門額框柱上都有題刻,下面門額上刻:“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兩柱書楹聯“此日園林簇錦繡,當年勇烈動山川”,背面門額上刻“努力革命”,聯為"尺山尺水永留血跡,一花一木想見英風"。前後落款均為“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馮玉祥”。進門西行87米處,是一條規整的南北向軸線,紀念建築物隨山勢一字排開,分布在軸線上。最南端是一座紀念堂,堂北有一座經亨頤撰並書“灤州起義紀略”方碑,碑四面刻字,記述了起義經過。紀念堂和方碑已先後被毀,現已無跡可循。在現存的紀念物,最前面是一座方首方座的石碑,通高2.85米,碑身正面刻“辛亥灤州革命諸先烈紀念碑”,碑陰題為“國民政府優恤灤州殉難諸先烈明令”,下署“馮玉祥恭錄”。碑首上鐫青天白日徽和雲朵紋。碑建於長、寬各5米的石台上,台前後有台階。從紀念碑向北沿石級登上山腰,有一座八棱石幢,通高3.88米,幢身正面刻“辛亥灤州革命諸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銘等14人的姓名和追贈軍階,幢座各面均有題字。
幢北有一石屏,空白無字,是清代臥碑磨去字跡立在此地的,據傳烈士衣冠葬於其下。衣冠冢以北有一片寬廣各約17米的自然山石斜面,上刻隸書題字,節錄《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一段文字。循級登上山巔,是一座白石紀念塔,通高12.2米,八角七層,鎏金塔剎,塔身各面高1.22米、寬0.66米,正面刻馮玉祥書“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其他各面為鄒魯、居正、馮玉祥、于右任書的塔銘,塔座各面也都刻有題字。塔下石台前後刻有馮玉祥書“精神不死”、“浩氣長存”題字,字高達0.6米。紀念園沒有封閉的圍牆,和溫泉療養院共在同一院內。

歷史沿革

1912年1月3日,同盟會會員王金銘、施從雲白雅雨率灤州新軍宣布起義,通電中國,宣布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推舉王金銘為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馮玉祥為參謀總長,白雅雨為參謀長。4日,起義新軍發表檄文,聲討清廷,準備攻打京津。後因第三營管帶張建功叛變及清政府軍隊的鎮壓,起義失敗,大批官兵被捕。王金銘、施從雲、白雅雨等14人從容就義。

在烈士犧牲後的1935年,在馮玉祥等人的大力倡導和積極支持下,在北平西郊溫泉村修建“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和山東泰山修建紀念祠堂。1937年5月26日上午10時,在紀念園為灤州起義死難烈士舉行了國葬典禮。當時從西直門至溫泉大道上,先由工務局派人用黃土填墊。沿途軍警戒備森嚴。典禮由鹿鍾麟、石敬亭主持,莊嚴隆重,參加致祭者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全國一律下半旗誌哀。

文化大革命時期,紀念園被毀。在1987年辛亥革命70周年時,才得到修復並舉行了萬人紀念大會。1984年5月,灤州起義紀念塔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代意義

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紀念塔周邊風景
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營造出自我啟發的教育氛圍,達到“游中學、學中游”,寓教於游、潤心無聲的境界。通過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的載體,追尋先烈的足跡,親臨當年紅軍戰鬥的場景,熟悉歷史,了解中國革命史,對於弘揚革命精神,用革命精神教育幹部和民眾,培養青年一代,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化意義。
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人類對信仰和生存意義的追求愈加強烈。中國能在歷史變革中拖不垮、難不倒、打不敗,並表現出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無往而不勝的英雄氣概,持理想和信念是最根本的精神支柱。理想與信念的神奇力量,使每位革命將士都展現出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獻身精神,創造了一個個出神入化的奇蹟,理想和信念使將士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人民正是從革命者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光明未來。辛亥灤州革命紀念塔一個主要的影響就是對於旅遊者起到開擴眼界、愉悅和調節身心、獲取新的文化營養的作用,促使旅遊者能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給社會帶回新活力,甚至使社會文化結構產生某種程度的變化。要積極去滿足人們健康的休閒娛樂、寓教於樂的需要,使長征精神成為人們能夠在休閒娛樂中的一種體驗,使人們受到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思想教育,成為教育和激勵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