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型通貨膨脹

輸入型通貨膨脹

輸入型通貨膨脹(Imported Inflation),又稱斯勘的納維亞小國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引起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現象。

簡介

關於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是指:在開放經濟中,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和國際資本流入規模過大,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國內貨幣供給被迫增加,進而引發國內市場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國際市場在被各個國家用來緩解內部問題的同時,成為通貨膨脹在世界範圍內傳導的載體,使輸入型通貨膨脹成為當今通貨膨脹的重要形式之一。

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因素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是否會發生輸入型通貨膨脹以及輸入型通貨膨脹程度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 國際市場存在通貨膨脹或價格上漲現象。

只有當國際市場存在通貨膨脹或價格上漲現象時,它才有可能向國內輸入通貨膨脹;如果國際市場不存在通貨膨脹或價格上漲現象,也就無所謂輸入型通貨膨脹問題。當國際市場出現通貨膨脹或價格上漲時,各個國家輸入商品、勞務和資本,都將被迫接受通貨膨脹的輸入。

2. 國內經濟對外開放度或外貿依存度。
國內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越高,受到國際通貨膨脹傳遞的影響越大,輸入型通貨膨脹發生的機率越高、速度也越快。高度的經濟外向性使國內經濟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國際市場價格上漲能夠較快地傳導到國內,引起國內通貨膨脹。

3. 國內經濟存在發生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隱憂。
國內經濟的健康運行能有效抵禦輸入型通貨膨脹,否則就會成為發生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隱憂。例如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問題,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問題,商品市場、要素市場、資本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問題,農業、農村問題以及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等,都是發生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隱憂。如果一個國家存在大量的能源、原材料進口需求,而國際市場上這些商品的價格一旦上漲,就會極易引起國內市場價格上漲,導致輸入型通貨膨脹的發生;

4. 國內政策調整和選擇的靈敏程度。
國內經濟政策調整和選擇的靈敏程度越高,輸入型通貨膨脹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越小,反之則越大。在國際市場價格上漲時,若國內能採取及時有效的價格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就能減輕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影響。

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傳導途徑

通貨膨脹由國外向國內傳導,其途徑主要有三個:

1. 國際貿易途徑。

當國際市場出現通貨膨脹、價格上漲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一方面會導致對外商品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對外貿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會減少國內居民對進口商品的消費,轉為增加對本國商品的消費,這“一增一減”最終引起整個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形成輸入型通貨膨脹。

2. 貨幣供給途徑。

當國際市場存在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時,國內對外貿易將會出現大量順差,大量貿易順差又會使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國內貨幣供給增加,從而最終導致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3. 成本傳導途徑。

由於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進口價格上漲,從而引起國內市場價格上漲,並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

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現狀

中國通貨膨脹的性質是輸入型通貨膨脹,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加劇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國際背景下,在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內背景下形成的通貨膨脹。治理輸入型通貨膨脹需要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及其他經濟政策結合起來,多管齊下;同時需要呼籲全球的大國要履行大國責任,共同治理全球通貨膨脹。
中國輸入型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兩個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通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輸入的。
一國國內商品的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可以通過國內生產以及國外進口兩條途徑滿足,若國外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必將推高國內相關商品的價格,目前不論是石油還是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都是在美元貶值的背景下發生的,也就是說,因為美元貶值,其購買力降低,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達到以前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出現漲價,然而中國為了保證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保持人民幣匯率與美元固定在一個很小的幅度上,因此,當美元貶值引起商品價格上漲時,由於沒有人民幣匯率升值作為對沖,以人民幣計價的這些原材料價格也就同時上升了,這樣就直接引起了相關產品價格的上漲。

第二種途徑就是通過資本流動而輸入的。
美國為了應對經濟成長乏力的重壓,實行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購買力下降。而國際上大多數的大宗貨物都是以美元結算的,這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產生影響。大批“熱錢”流入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貨幣貶值,價格上漲。當地時間2010年11月3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即到2011年6月底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該措施出台後,中國、德國巴西東協等國家和地區紛紛表示,反對美國開動印鈔機的做法,因為它將推高全球的通脹形勢。

如何應對輸入型通貨膨脹現狀

面對輸入型通貨膨脹,各國採取的措施不一。
巴西央行11年4月20日宣布,上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12%,以抑制國內通脹局勢,但此次加息幅度低於市場預期的50個基點,表明該行顧慮過度升息會加速資本流入進而推高本幣幣值。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則上調了新加坡元對一籃子不公開貨幣的波動區間中值,以控制國內通脹局勢。
俄羅斯於11年2月底加息25個基點,4月,泰國央行宣布加息25個基點至2.75%,韓國央行和印尼央行雖然暫緩了加息步伐,但與上述其它諸國一樣,分別出台了諸如資本流入徵稅、規定投資最低持有期和外債敞口徵稅等資本控制措施,以應對資本流入和本幣升值。
關於如何應對輸入型通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5日在“2010財新峰會:中國與世界”上表示,針對入境“熱錢”,中國可採取總量對沖的措施。也就是說,短期投機性資金如果流入,通過這一措施把它放進“池子”里,而不會任之泛濫到整箇中國實體經濟中去。等它需撤退時,將其從“池子”里放出,讓它走。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資本異常流動對中國經濟的衝擊。而自2010年11月16日起,至2011年6月20日,央行已經先後5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來遏制國際通貨膨脹對中國的影響。

影響

這個國家的進口將比以往變得更加昂貴,並引發國內物價上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