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

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

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是軍隊中利用無線電波傳遞信息的技術設備的總稱。其共同的工作原理是:在傳送端,信息經末端設備變為基帶信號,然後調製發射機的載波,形成已調射頻信號,經放大達到一定的功率後,饋至發射天線輻射出去;在接收端,接收天線收到無線電信號後,經接收機的選擇、變頻、放大,解調成為基帶信號,再經末端設備還原成信息。

簡介

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軍隊中利用無線電波傳遞信息的技術設備的總稱。其共同的工作原理是:在傳送端,信息經末端設備變為基帶信號,然後調製發射機的載波,形成已調射頻信號,經放大達到一定的功率後,饋至發射天線輻射出去;在接收端,接收天線收到無線電信號後,經接收機的選擇、變頻、放大,解調成為基帶信號,再經末端設備還原成信息。

品種與分類

無線電通信裝備的品種隨技術的發展而增多,早期的無線電台只能收發無線電報,稱為收發報機;隨後增加了無線電話,稱為收發信機或報話機;利用中間站轉發作遠距離多路通信的設備稱為接力機;利用對流層或電離層不均勻性散射傳播的多路通信設備稱為散射機;利用通信衛星轉發信息的通信設備稱為衛星通信設備。按照工作波長範圍可分為甚長波電台、長波電台、中波電台、短波電台超短波電台微波電台等。按照工作方式可分為收信、發信交替進行的單工電台,同時進行收、發的雙工電台。按照運載方式可分為攜帶型、車載(或機載、艦載)式和固定式通信裝備。按照調製方式可分為調幅電台、調頻電台和單邊帶電台。按照信息傳輸容量可分為單路、多路通信設備。多路通信設備包括頻率分割多路復用、時間分割多路復用及不同編碼序列的碼分多路復用通信設備。按照裝備系列可分為戰略、戰術通信設備等。此外,還有載波的頻率或相位按數位訊號作跳變的移頻鍵控、移相鍵控通信設備。在頻頻寬度容許的範圍內,調頻電台、單邊帶電台、接力機、散射機和衛星通信設備等可配用適當的數字終端設備傳輸數位訊號。

簡史與現狀

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J.C.麥克斯韋創立了電磁輻射的理論。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H.R.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1895年,義大利物理學家G.馬可尼和俄國物理學家A.C.波波夫分別研製成無線電收發報機。
1905年,中國北洋新軍裝備了火花式無線電台,供海軍艦隊指揮通信用,發射功率為1.5~2.5千瓦,工作波長為600米。1927年,中國北伐軍開始使用電子管短波電台。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31年開始使用15瓦、50瓦短波電台和小型收發報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使用報話機、超短波電台、調頻電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裝備了國產的步談機、超短波電台、短波電台、單邊帶電台、接力機和其他通信設備。60年代以後,戰術分隊裝備的小功率電台、接力機已陸續半導體化。火炮坦克、飛機、艦艇都配有專用的無線電通信設備。70年代以來,散射機、衛星通信設備以及快速電報終端機、跳頻電台等新型通信設備也已裝備使用。
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發展, 經歷了火花式、 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等階段,今後的發展趨勢是:提高可靠性,實現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採用數字傳輸與數字交換;套用微處理機技術,以實現自動化;廣泛套用保密設備以提高無線電通信的保密性;採用各種措施,如檢錯糾錯、擴頻技術、自適應天線等,以提高設備的抗干擾能力;短波通信利用實時選頻設備,可隨時探測信號傳輸和干擾情況,以獲得最佳工作頻率,進而向短波通信自適應方向發展;戰術分隊將裝備輕便的綜合測試儀,配合機內檢測電路,可在戰地迅速查明並排除故障;進一步尋求對抗電磁脈衝的有效途徑;以無線電傳輸為主的、自動轉接的移動式綜合通信網和地域通信系統將不斷完善,並在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我軍無線電通信裝備發展歷程

我軍無線電通信裝備起步:
1931年1月,紅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大勝利,在這次戰役中,繳獲了敵人的一部半電台,為了武裝自己,紅軍利用這一部半電台,於1931年1月10日在小布陳家土樓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通訊隊,開始了無線電技術偵察工作和無線電通信。對於這“一部半電台”,還有一段不凡的經歷。1930年,紅軍主力3萬多人聚集在寧都小布,12月30日,紅軍取得了龍崗戰鬥的勝利,繳獲了敵人的一部電台。由於紅軍對該物品不認識,又出於階級仇恨,把其中的發報機砸毀,所以稱它為半部電台。為此,紅軍當即通報全軍,“勝利後須注意收繳敵之軍旗及無線電機不準破壞,並須收集整部機器及無線電機務員、報務員……”1931年1月3日,紅軍取得寧都東韶戰鬥的勝利,又繳獲敵軍譚道源師的一部電台。第四次反“圍剿”結束後,中央蘇區建立了一所通信材料廠。此廠隸屬軍工局,業務上受通信部門領導,開始裝配、維修電台。自此開始了我軍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發展歷程。
我軍第一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20世紀50年代以仿蘇體制的電子管通信裝備為主,組織研製了步談機、報話機,仿製出九種調幅、調頻電台,包括九一型100W短波電台、八一型15W短波電台、七一型2W短波電台,702型超短波超再生步談機等。形成了我軍第一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我軍第二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隨著半導體器件、頻率合成技術的發展,我軍研製生產了以半導體器件為主要特徵的調頻電台、接力機對流層散射機、短波單邊帶電台等,初步實現了裝備的系列化、小型化,包括15瓦短波單邊帶電台、超短波段電台等,形成了我軍第二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我軍第三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基於中小規模積體電路,我軍自行研製生產了短波、超短波、微波(接力、衛星通信)等裝備及保密機,各種經過統型的通信車輛陸續裝備部隊。同時引進少量西方通信裝備,形成了我軍第三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我軍第四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子對抗的需要,以大規模積體電路為主,我軍研製了一批具有自適應、跳頻、擴頻功能的抗干擾通信裝備,極大地提高了我軍無線電通信裝備的對抗能力和智慧型化水平,實現了裝備的標準化、系列化,形成了我軍第四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通信裝備將特別突出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網路系統功能,採用多種無線電傳輸手段,同時加上數位化與各種加密措施,新一代通信系統的可靠性、生存性、抗毀性能力更高,更加適應未來高科技戰爭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