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五

躲五

農曆五月初五,是漢族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漢族民俗認為農曆五月為毒月。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這一天漢族民俗中有許多喝雄黃酒、插艾草等避邪驅毒的儀式。

基本信息

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同為端午節,全國多在五月初五日過節,唯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過節原因是說五代十國時閩國建立者(即閩王)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故躲之。

來歷

躲五躲五

屈原一說與南方基本相同。老百姓把源於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漢族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才幸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後,便有了端午節。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彩。有漢族民謠這樣說:"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漢族民俗活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傳說

話說戰國時期有個齊國。有個公子叫田嬰。

田嬰生了四十幾個兒子(不包括女兒)。

其中有一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田文。

田文的生母地位很低,只是個妾。

小妾身懷有孕,就去告訴田嬰。

田嬰掐指一算,就說:不許生下來啊。

孩子是母親的肉,怎么說打掉就打掉啦?

於是小妾就悄悄地回娘家生下了孩子。

這事田嬰一直不知道。

直到一天大聚會,田嬰發現這個小妾身邊多了一個小男孩,感到奇怪。

一問原委,小妾瞞哄不住就交代了:這就是你讓我打掉的胎兒呀。

來呀,孩子,見見你的爹。

可憐的孩子至今還沒有名字哪。

田嬰得知真情,大怒不止:讓你打掉你就打掉,為什麼偷偷生下。我會給他害死的呀。

小孩子走上前,問父親田嬰:你為什麼對農曆五月出生的骨肉那么狠心?

田嬰說:你應該是五月初五出生的。而那天出生的孩子會長得比大門高,而且會克父母。

小孩子說:人比門高,門可以改得高一些。怎么會克父母呢?

田嬰沒話說了,只得認下兒子。取名田文。

不過田嬰有個要求。就是讓田文每年五月初五生日那天,不要留在家裡,去姥姥家呆一天。躲過克父母的關。

而後端午出生的人都“躲五”去了。

再後來大家都“躲五”去啦。

躲五躲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