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躲

西躲名稱來源
漢語中的“西躲”(躲文為bod 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躲自治區(躲文為bod rang skyong ljong),簡稱為西躲。
“西躲”一詞的來歷,不僅社會大眾,甚至專門研究躲學的學者,能夠解說清楚的也未幾。在現今提出的一些說法中,仍存在不少疑難之處。這是由於歷史上躲語、漢語、蒙古語、滿語對青躲高原各部分的地域名稱和對躲族的族稱曾經發生過多次變化,而且這些歷史上的名稱互相交叉和影響,使得至今對西躲和躲民族的稱呼及其含義仍然存在較為複雜的情形。
西躲: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躲,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躲,衛即前躲,躲即後躲;後正式定名為西躲,為西躲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躲辦事大臣;***初西躲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躲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起源】7世紀,吐蕃王朝興起,同一了青躲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漢文典籍用“吐蕃”來稱呼吐蕃王朝,同時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時還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為族稱。
(1)“吐蕃”一詞的含義和來歷至今在學術界還有不同的解釋,或以為源於躲語,或以為源於吐谷渾語,或以為源於突厥語,或以為源於漢語對南涼禿髮氏的稱呼,仍然難以得出結論(2)不過從敦煌出土的躲漢對照的詞語文書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後,“吐蕃”似乎應是躲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稱bod的對應詞,是bod的音譯。實際上,bod作為地域和部族的名稱,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現,最初可能是對苯教的法師的稱呼,後來成為對苯教的稱呼,再後來成為某些部落同盟的名稱,以後又成為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稱。躲文史籍中說,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種部落團體統治過,其中有兩次是用bod khams來稱呼其統治的地域(3)吐蕃王朝興起後,用bod作為自稱,在與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來對應唐朝的自稱“大唐”(4)由於吐蕃王朝的同一青躲高原,高原的各個部落團體形成為一個民族,後來,吐蕃王朝的自稱bod演變成為躲族的自稱。?
吐蕃王朝固然對外將其所占有的地域總稱為“吐蕃”、“大蕃”,但是在其內部區別各個地區時,別有習用的名稱。吐蕃王朝最早將其本部劃分為四個“茹(ru)”,包括了今天西躲自治區境內的雅魯躲布江、拉薩河、年楚河、雅隆河流域,歷史上一直是西躲自治區境內社會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在習慣上又因雅隆河谷是吐蕃王朝王室發祥之地,拉薩是吐蕃王朝的首府,故稱其中拉薩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的“伍茹dbu ru”和“約茹gyo ru”為“衛”(dbus),意為中心部分,將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葉茹gyas ru”、“茹拉ru lag”合稱為“躲”(gtsang),意為雅魯躲布江上游南北兩岸地區。“衛”和“躲”合稱為“衛躲dbus gtsang”,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區。吐蕃王朝後來征服的青躲高原的北部、東部,被稱為“多康”(mdo khams),“多”(mdo)意為路口、河谷口,“康”(khams)意為區域,故“多康”意為吐蕃王朝向外發展的通道和基地,同時亦有外圍地區之意。隨著吐蕃王朝向東北方向的武力擴張,“多康”的範圍逐步擴大,後來又把黃河上游到河湟谷地的地區稱為“朵思麻”(mdo smad),即“多康”地區的下部,又因這一地區包含阿尼瑪卿山(A myes rma chen)和朵拉仁沃山(mdo la ring bo小積石山),故又稱“安多”(A mdo)地區。“多康”的其餘部分仍沿用“多康”的名稱,即後來所說的“康區”(khams)。《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有吐蕃王朝派遣大臣主持這三***地域的軍政首領分別舉行盟會的記載,這樣,由於吐蕃王朝的行政區劃,到吐蕃王朝的後期,乃至在吐蕃王朝崩潰以後青躲高原延續近四百年的***時期中,青躲高原的居民習慣上把青躲高原分為“衛躲四茹dbus gtsang ru bzhi”、“多康mdo khams”、“朵思麻mdo smad”等三大部分。?
【元朝】元朝同一躲族地區,扶植薩迦派建立地方政權,同時元朝在青躲高原設立了一系列的軍政機構。開初,元朝在河州設立吐蕃宣慰司,作為治理整個躲族地區的行政機構,八思巴在1272年到1274年還為此在河州居住兩年多。後來由於所轄地面太大,又在康區設定一個宣慰司,到1280年八思巴圓寂後,元朝為了施政的需要,又在衛躲設定一個宣慰司。這樣,到元朝中期時,整個青躲高原被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域:一是“朵思麻”,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亦稱朵思麻宣慰司),管轄今青海省大部、甘肅省南部及四川省阿壩一帶;一是“朵甘思”,即吐蕃王朝時的“多康”,設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亦稱朵甘思宣慰使司),管轄今青海省玉樹、四川省甘孜、雲南省迪慶和西躲自治區昌都以及那曲專區的東部;三是衛躲阿里,設烏思躲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亦稱烏思躲宣慰司),管轄烏思躲(即吐蕃王朝時的“衛躲四茹”)及其以西的阿里地區,也即是今西躲自治區所轄區域的大部。元朝在總稱躲族地區為“吐蕃”之外,在講到躲族地區的各個部分時則常用“朵思麻”、“朵甘思”、“烏思躲”等名稱。由於元代躲族地區又被回進“西域”的範圍,元朝總稱西域各族為西蕃(或寫作西番),躲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時又習稱躲族地區為“西蕃”,有時又異寫為“西番”,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稱呼躲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這種非正式的把“吐蕃”改換成“西蕃”、“西番”,是後來出現“西躲”一詞的第一步,但是“西躲”卻並不是從“西蕃”或“西番”演變來的。
【明朝】明朝對躲族地區基本上承襲元朝舊制。不過因進明後朵思麻一帶躲、蒙、漢、回等族雜處,明朝設西寧、河州、洮州、岷州等衛管轄,故稱這一帶為西寧衛、河州衛等,不再用“朵思麻”作為漢文地區名稱,又因這一地區鄰接青海湖,所以又習稱為“西海”。對“朵甘思”地區,明朝設朵甘衛。對於元代的烏思躲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轄區,明朝分設烏斯(思)躲都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明代的文獻中常見“烏斯躲大寶法王”、“烏斯躲闡化王”等,可見明代文獻中的“烏斯躲”是有明確範圍的地域名稱。
明朝中葉以後,蒙古勢力再進青海,俺答汗為迎請三世***索南嘉措到青海湖邊會見,其子賓兔預備在青海湖南岸建寺,明朝在討論應否同意俺答汗建寺迎佛時,兵部給事中蔡汝賢在奏摺衷說:“蓋許之建寺,則西躲一路,往來自由,聽之奉佛,則南北諸番,交通無禁”。(《明實錄・神宗朝》萬曆三年四月甲戌條,卷三十七)(5)這是漢文史料中最早見到的“西躲”一詞,但是綜觀上下文義,還有“順義王俺答建寺西海岸,以寺額請,賜名仰華”和“虜王俺答欲西行迎佛,乞三鎮通官會話約誓,摘留頭目禁治諸夷,依期貢市,並乞傳甘肅、西寧開市賣茶。督臣以聞。兵部尚書王崇古言:今歲春初俺答以書送邊寄臣,謂其侄孫套酋切盡黃台,請赴西海迎奉活佛。臣久聞套裘連年搶番,未年得志,欲俺答攜眾西援,以求報復。・・・・”(6)故知此處的“西躲”,應當是“西海”之誤。而且“西躲”一詞在明代漢文文獻中也僅此一見,因此它與後來所說的“西躲”一詞並無關係,不能看成是“西躲”一詞最早在明代出現的實例。?
【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固始汗聯合躲傳佛教格魯派統治青躲高原,因此清朝興起時是通過固始汗與躲族地區建立關係的。蒙古語稱躲族為土伯特,並稱安多一帶躲族為唐古特(源於蒙古在成吉思汗時代即開始稱西夏為唐兀)。清朝早期的文獻稱躲族為“圖白忒”或“唐古特”,清順治帝時稱躲巴汗為“圖白忒部落躲巴汗”,稱***為“圖白忒部落***”,這裡的“圖白忒”即源於蒙古語的“土伯特”,而蒙古語的“土伯特”又源於“吐蕃”,即源於躲族的自稱bod。到康熙帝時,清朝與躲族地區的關係進一步加深,清朝逐步了解到躲族地區各個部分在政治、社會、民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異,各部分的名稱也不相同。除繼續用“圖白忒”統稱躲族地區外,清朝將***、班禪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躲族的習慣稱為“烏思躲”、“衛躲”,後來又由“衛躲”一詞演變為“西躲”。
【文獻記載】在《清實錄》中,“西躲”一詞最早出現於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條中:“西躲班禪胡土克圖故,遣官致祭。”康熙六年(1667年)十月丙申條中又有:“山西陝西總督盧崇峻疏言:‘・・・・又有上年差往西躲之喇嘛回稱:***遵旨傳各台吉申飭,不許生事。’”(7)但是此時的“西躲”一詞還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地域名稱,清朝的文書中對***管轄的地區,仍用不同的稱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第巴桑結嘉措用已經圓寂多年的五世***的名義上奏,請求封第巴桑結嘉措為王,康熙天子即第巴桑結嘉措為“掌瓦赤剌怛喇***教弘宣佛法王”。而《清實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癸丑條,康熙天子命內大臣索額圖等傳諭***使人羅卜臧帕克巴格隆等說:“・・・・第巴原系***下管事人,朕優擢之,封為土伯特國王。乃陽奉宗喀巴之道法,陰與噶爾丹比,欺***、班禪而壞宗喀巴之法。”同年八月甲午條康熙天子給第巴桑結嘉措的敕諭中說:“・・・・爾第巴原系***下司事之人,因爾不違***之語,輔助道法,朕是以優封爾為土伯特國王。今觀爾陽則奉宗喀巴之教,陰則與噶爾丹朋比,欺***、班禪胡土克圖,而壞宗喀巴之教。・・・”《清實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庚辰條,康熙天子又在給第巴桑結嘉措的敕諭中說:“・・・・茲爾奏言:‘聖上嚴旨下頒,心甚憂懼,今惟欽遵聖諭,隨力報效,倘軫念***,求和溫綸。諄切奏請。?爾既知過引罪,朕豈不念***通使修禮歷有年所乎?且朕若不加眷恤,爾土伯特國豈得安其生耶!・・・・”這裡康熙天子多次稱西躲為“土伯特國”,但是就在這同時,清朝官員和文書中又稱西躲為烏思躲,如《清實錄》康熙三十五年玄月癸亥條中說:“理藩院議復:‘四川巡撫於養志疏言:臣遵旨會同烏思躲喇嘛營官等查勘打箭爐地界,自明季至今,原系內土司所轄之地,宜進版圖。但番人籍茶度生,居處年久,且***曾經啟奏,皇恩準行,應仍使貿易。’番人之事應行文***,使曉諭營官遵行治理。關係土司之事,著土司治理,勿致生事。至打箭爐四交界之地,該撫細查報部,編進一統志可也。”《清實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庚辰條四川提督岳升龍奏疏中說:“打箭爐原系本朝版圖,竟被烏思躲強行侵占。・・・・”同年閏七月壬子,岳升龍又奏:“・・・・臣查打箭爐各處地方,向系躲人霸占,撫臣從前查勘受賄,通同不問侵占地方,止議貿易。目今詭謀密計,買矚躲番撤兵,仍將經制弁員送與躲番為質。”《清實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庚子條清朝刑部衙門題奏:“・・・・查於養志系邊疆大臣,私將驛馬撥給里躲饋送禮物之人。”而同年七月庚子條康熙天子在和大學士等人談論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的動向時又說:“・・・・朕巡幸蒙古之地頗多,凡事朕皆熟悉。策妄阿拉布坦人雖狡猾,但由博羅塔拉至土伯特,必經哈拉烏蘇等艱險之處,路徑甚惡,斷不能往伐。”可見在這一時期,清朝上下對西躲地區的稱呼仍有多種,在稱土伯特之外,也稱烏思躲,而四川地方官員中將烏思躲簡稱為“躲”,“躲人”、“躲番”、“里躲”等稱呼也開始出現。
不過至少到《清實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條,就多次出現“西躲”一詞,其中說:“先是,拉臧立波克塔胡必爾汗為***,青海眾台吉等未辨虛實,彼此爭論訐奏,上命內閣學士拉都渾率青海眾台吉之使進赴西躲看驗。至是,拉都渾回奏:‘臣遵旨會同青海眾台吉之使前往西躲,至噶木(達木)地方見拉臧,……’尋議:‘……青海眾台吉等與拉臧不睦,西躲事務不便令拉臧獨理,應遣官一員前往西躲協同拉臧辦理事務。’得旨:‘依議。其治理西躲事務著侍郎赫壽往。’”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三月戊寅條則說:“議政大臣等議:‘拉躲及班禪胡土克圖、西躲諸寺喇嘛等,會同治理西躲事務侍郎赫壽,疏請頒賜波克塔胡必爾汗以***之封號。查波克塔胡必爾汗因年幼,奉旨俟數年後授封,今既熟諳經典,為青海諸眾所重,應如所請,賜與印冊,封為六世***。’從之。”(8)這是在清朝君臣議事時反覆使用“西躲”一詞的事例。1721年清軍驅逐侵擾西躲的準噶爾軍後,康熙帝撰《御製平定西躲碑文》,其中有“爰記斯文,立石西躲”一語,這就正式把以拉薩為主的衛躲地區命名為“西躲”(9)。?
【考據】清朝為什麼在沿用“圖白忒”、“土伯特”、“烏思躲”、“衛躲”等詞之後,又造“西躲”一詞來指“衛躲”地區,迄今還未見深進探討。“圖白忒”用作地名時泛指青躲高原,不適適用來專指衛躲地區,而“衛躲”中的“衛”字,與明清時代軍政機構中“衛、所”的“衛”字相同,也不宜用作某個地區的專名。康熙天子還曾經把“衛躲”中的“衛”誤會為《禹貢》中所說的“三危山”的“危”,他曾說:“禹貢‘導黑水,至於三危’,舊注以三危為山名,而不能知其所在。朕今始考實在。三危者,猶中國之三省也。打箭爐西南,***所屬為危地,拉里城東南為喀木地,班禪額爾德尼所屬為躲地。合三地,為三危耳。”(10)大概後來康熙天子也發現此說有誤,故不再堅持。康熙天子還曾經把西躲地區直接稱為“西地”,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收到清軍從噶爾丹的使者那裡截獲的噶爾丹寫給西躲***、第巴桑結嘉措、拉穆***、乃窮***等人的信件後,康熙天子在信件開首處朱批“噶爾丹致西地書稿十四件”存檔(11)。《清實錄》記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月丁未康熙天子在和大學士等人談話時又說:“國家承平日久,武備不可一日少弛。・・・・西地健壯者鹹欲投軍,南方則不然,本身朽邁,子弟代充,所以懦弱者眾。”可見康熙天子把西躲、四川躲族地區都稱作“西地”。而躲文“衛躲”中的“衛”字恰與滿文中的“西方、西方的”(wargi)一詞的讀音相近,且衛躲地區又處在中國的西南部分,因此可能是“衛躲”一詞先在滿文中譯為“wargi Dzang”,即“西方的躲”,再從滿文譯成漢文,即是現今常用的“西躲”一詞。今查《滿漢大辭典》中,“西躲”一詞的滿文是wargi ts’ang,而“西城”一詞的滿文是wargi hecen,意為“西邊的城”;“西域”一詞的滿文是wargi ba,意為“西面的地方”(12)。承蒙中心民族大學歷史系王鍾翰教授幫助將《清實錄》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戊寅條中的“得旨:‘依議:拉躲及班禪胡土克圖、西躲諸寺喇嘛等,契約治理西躲事務侍郎赫壽・・・・’”一段的滿文查出,此處的滿文為:
suwayan tasha inenggi hebai gisurehengge ladzang jai bancan hutuktu wargi dzang ni geren miyao lamasa wargi dzang ni baita be kadalame icihiyara ashan amban heseo emgi acafi wesimbuhe bade……seme wesimbuhede yabubuha:
這裡兩次提到西躲時所用的滿文詞組都是wargi dzang,也即是“西面的躲”。由此推測,是清朝的滿族君臣把“烏思躲”理解為“西面的躲”,稱之為“wargi dzang”,翻譯成漢文時譯作“西躲”,這樣才出現了漢文的“西躲”這個地理名詞,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公道的解釋。
?
到雍正初年,隨著平定青海蒙古羅卜躲丹津之亂,清朝直接統治了整個青躲高原。1726-1728年,清朝派四川提督周瑛、宗室鄂齊、學士班第等察勘規定西躲和青海、四川、雲南的地界。當時確定玉樹四十族回青海,躲北三十九族回西躲,青海和西躲以唐古拉山為界;四川和西躲以寧靜山為界,寧靜山以西屬西躲,寧靜山以東屬四川,迪慶中甸屬雲南。後來“西躲”的範圍還有過一些小的變動,但是大體上以雍正年間的劃分為基礎。
不過,儘管在康熙天子的後期清朝的漢文文書中廣泛使用“西躲”一詞,但是似乎並沒有正式確定劃一過。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天子加封頗羅鼐時,仍封他為“辦理衛躲噶隆事務多羅貝勒”,所頒銀印的印文即為“辦理衛躲噶隆事務多羅貝勒之印”。而乾隆天子在1757年七世***圓寂後任命第穆呼圖克圖為攝政,在新***成年以前代理***職權時,賜給第穆呼圖克圖“治理西躲事務掌黃帽教法班丹諾門汗之印”時,印文上的滿文將“西躲”一詞僅用“dzang”一字對應,可見到乾隆時期滿文對於“西躲”已經可以用“dzang”一個字來簡稱。至於私人著述,仍有記述西躲的書冠以“衛躲”名稱者,如著名的乾隆後期的駐躲大臣和琳所編的《衛躲通志》。但是乾隆以後的漢文史籍中“西躲”已成為通用的固定名詞,而“烏思躲”、“衛躲”的名稱不再有人使用。?
由於清朝將“衛躲”地區定名為“西躲”,“躲”成為“烏思躲”、“衛躲”、“西躲”稱謂中的主體字,“躲”從本來是指年楚河流域和雅魯躲布江上游兩岸的專用地名變成對整個“衛躲”的簡稱,以後遂有以拉薩、山南地區為“前躲”,以日喀則、江孜地區為“後躲”的習稱。而且這一名詞的制定,還對中國其他各民族對青躲高原和它的居民的稱呼造成了更大的影響,由於在***時期又以“躲族”代替“吐蕃”、“西番”、“番族”等稱謂,成為漢語對青躲高原世居民族的族稱。因此,他們的語言被稱為“躲語”,文字被稱為“躲文”,他們信仰的佛教也被稱為“躲傳佛教”。我們可以構想,假如清朝沒有以“西躲”代替“烏思躲”、“衛躲”的稱呼,對躲族就應當沿用“吐蕃”、“西番”、“圖白忒”、“土伯特”的稱呼,在***時期就可能被稱為“蕃族”、“土伯特族”,那么,今天的西躲自治區按照一般的命名原則,就有可能是被稱為“烏思躲蕃族自治區”或“衛躲蕃族自治區”、“烏思躲土伯特族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躲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躲一詞即成為西躲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躲”。
?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躲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先容到西方,也即是源於躲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於“躲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於“西躲”,有時又泛指整個躲族地區,與“西躲”的含義有重大差異。在法、德、俄、日等文中也是如此,這是翻譯外文資料和將有關西躲的資料譯成外文時需要留意的一個題目。
【注釋】
(2)安才旦《“吐蕃”一稱語源及含義述評兼論“吐蕃”源於古突厥語說》,《中國躲學》漢文版,1988年第4期。
(3)第吳賢者著《第吳宗教源流》,西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23 224頁;巴俄・祖拉陳瓦著《賢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上冊,151 152頁。這段記載說:“・・・・第七由瑪桑九部(九姓)統治,故此地之名為蕃康六福之地,此時出現了箭袋、刀劍、盾牌等武器;第八由龍族統治,故此地之名為蕃康嶺古(九洲)。”
(4)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所收錄的《唐蕃會盟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3、20頁。
(5)(6)顧祖成等編《明實錄躲族史料》,西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冊,1086 1087頁;1098 1099頁。柳升祺、常鳳玄教授最早留意到這一記載並進行了分析,見《中國躲學》漢文版1988年第2期發表的他們的論文《西躲名義辨析》。
(7)(8)顧祖成等編《清實錄躲族史料》,西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冊,34頁、186 187頁。
(9)此碑至今仍立於拉薩布達拉宮山下,《清實錄》康熙六十年玄月丁巳條錄有碑文全文。
(10)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辛巳上諭,《清實錄躲族史料》,第一冊,259頁。
(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131頁。
(12)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082 1083頁。
(13)歐朝貴、其美編《西躲歷代躲印》,西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9頁、89頁、90頁。

西躲概況

簡 稱:躲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躲高原,均勻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交界。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躲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均勻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進步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躲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均勻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躲是以躲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唯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躲簡介:西躲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躲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很多躲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間隔,也正由於間隔的產生,才使西躲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躲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躲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躲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交界,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2.8%。

自然地理

地形與山脈

西躲自治區均勻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躲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裡地形複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躲北高原,位於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占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躲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躲南谷地;躲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躲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很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均勻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四周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躲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躲布江。西躲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裡。西躲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躲布江為西躲第一大河,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進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躲布江(中國境內?)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均勻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躲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躲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里,約占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躲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範圍最大、數目最多的高原湖區。這裡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天氣特點

空氣淡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天氣類型複雜,垂直變化大

西躲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天氣。除呈現西北嚴冷乾燥,東南熱和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天氣和明顯的垂直天氣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躲的空氣淡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躲高原這裡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躲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均勻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均勻氣溫順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躲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行政區劃

西躲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 、申扎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西躲首府

拉薩市是西躲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位於雅魯躲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北岸,海拔 3658米。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有40萬人口。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萬,在躲、漢、回等民族,躲族人口占87%。拉薩市郊區的農牧業比較發達,新建了一批蔬菜、肉食基地。自治區的骨幹產業企業也集中在拉薩,全市有貿易網點一萬多個。 1951年西躲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拉薩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區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化風格的建築,如拉薩飯店、西躲人民會堂、西躲大學、西躲體育館、自治區人民醫院、拉薩電影院、民眾藝術館、拉薩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等。拉薩的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現已開通了程控電話,建立起衛星通訊地球站;青躲鐵路已歷史性通車,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到全西躲的公路網已經形成,市區道路都展設了柏油路面和上下水管道。被列進國家重點開發試驗的羊八井地熱田,面積20─30平方公里,地表自然熱能總開釋量高達10.7萬大卡/秒,預計熱能開發潛力15萬千瓦,是中國已投進開發利用的最大地熱電站。 拉薩市有古蹟200多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20多處,待開發的景點30多處。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等著名建築,都是主要的旅遊區。納木錯、德中溫泉和林周、墨竹工卡自然保護區,是主要的自然風景區。位於舊城區中心的八廓街,是旅遊者的好往處,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風采。這裡十分繁華,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擺滿了各種民族手工藝品以及民族服裝,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名勝古蹟

西躲名勝古蹟眾多。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1)布達拉宮。西躲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位於拉薩市中心,以前是***的冬宮。1995年列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

(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

(5)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

(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

(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

(8)躲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躲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

(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

(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

(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

(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以前是***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

(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

(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

(15)桑耶寺。位於扎囊縣,是西躲的第一座寺院。

(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

(17)扎塘寺。位於扎囊縣。

(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

(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20)朗賽林莊園。位於扎囊縣。

(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

(22)拉加里王宮。位於曲松縣。

(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

(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扎縣。

(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

(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

(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扎縣。

西躲的食品

牛羊肉:躲族人***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躲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嚴冷。有趣的是躲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乾的牛羊肉,你若往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乾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躲族民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躲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逐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製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躲,用酥油茶待客,是躲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土壤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躲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雪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順風。躲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製而成的,在西躲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躲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躲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躲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躲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裡,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給;走進每個家庭,柜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躲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躲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後倒進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往返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躲族民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西躲經濟

2006年經濟建設數據:

國民生產總值(GDP)290.05億元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2.35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0億元

進出口總額3.28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522萬美元

國內外旅遊者251.21萬人次

旅遊總收進27.71億元

地方財政收進17.27億元

一般預算收進14.56億元

財政總支出202.29億元

一般預算支出200.20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45.74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04.14億元

西躲自治區成立歷史

1951年5月23日,中心人民政府與西躲地方政府簽訂《中心人民政府和西躲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躲辦法的協定》(通稱《十七條協定》)。西躲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成立西躲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1956年4月22日,西躲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躲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團體公然撕毀和平解放西躲辦法的《十七條協定》,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

1959年3月17日,***逃離拉薩。

1959年3月22日,拉薩戰爭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

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解散西躲地方政府,由西躲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躲地方政權職權。鑒於西躲自治區籌委會主任***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並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傑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

1959年7月17日,西躲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西躲全區進行***改革的決議》。中心人民政府和西躲自治區籌委會決定順應西躲人民的願看,提前進行西躲***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躲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正式成立西躲自治區的請示報告》。

1965年8月23日,周總理親身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躲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於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躲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躲自治區,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

1965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議案,通過關於成立西躲自治區的決議。

1965年9月1日,西躲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心代表團參加大會,並表示祝賀。大會於8日選舉產生了西躲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傑等7人為副主席。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躲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農業

宜農耕地及其主要分布和特點:

目前西躲擁有宜農耕地680. 57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42%;淨耕地面積523 .43 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31 %;牧草地9693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6. 72 %。林地1071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27%。居民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約占 全 區土地總面積的0.03%;交通用地32.92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8291 .9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 的31. 8%。從以上數據可看出,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積最大 , 合計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交通 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計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西躲現有的糧食作物、果樹、蔬菜、茶葉、青飼料等種植業用地均屬耕種土壤範疇。耕種土壤面積最大的是日喀則地區,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7.79%;其次是昌都地區,占19.86%。山南地區和拉 薩市的耕種土壤面積基本相近,分別占15.65%和15.48%;林芝地區占全區耕種土壤的 8.65%;那曲和阿里地區耕種土壤面積較小,分別占1.99%和0.58%。全區74個 縣有耕種土壤分布的占62個,為總數的84%。

全區耕種土壤回屬於28個土類中的16個土類,有12個土類沒有耕種土壤。其中,耕種山 地 灌叢草原土壤面積最大,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其次為潮土和耕種亞高山草原土 ,分別占12. 83%和12.38%。耕種草甸土占9.1 %。耕種亞高山草甸土占9. 47%。耕種 褐土占8.1%。耕種灰褐土占7.99%。耕種棕壤占2.86%。這8類耕種土壤合計占全區耕 種土壤面積的96.95%,其餘8個土類面積很小,合計僅占3%左右。耕種土壤主要分布 在岡 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積扇、沖積台地、沖積階地以及湖盆階 地 上,其中,雅魯躲布江幹流台地及拉薩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內的耕種土壤就占了全區耕種 土壤的55%,其地貌條件相對較為一致。

西躲耕種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海拔610米~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積占5.6%,2500米~3500米之間的占11.4%,3500米~4100米的面積占60.8%,4100米 以上的面積占22.2%。

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為放牧草場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和阿里地區的面積最大, 分別占全區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則地區,占15.44%;昌都地區 占8.39 %;山南地區占3.99%;林芝地區占2.72%;拉薩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 海拔2800米~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積占82%,海拔3500米~4600米 的面積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積占4%。

西躲境內草地土壤回屬於8個土類,高山草原上的面積最大,占全區草地土壤面積的59.48%,其次為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別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為亞高 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澤土(0.94%)、山地灌叢草原土(0. 82%)和褐土(0.74%)。

全區林業土壤回屬於10個大類,面積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的28.5%;以下依 次是黃壤,占17,6%;黃棕壤、 棕壤、赤紅壤、灰褐土和亞高山林灌草甸土(亞類)的面 積基本相當,各占10%左右;磚紅壤占7.83%;褐土占1.18%;紅壤占0.21%。各種土壤 類型的宜林性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隨著地勢的升高,不同土壤類型有著不同的適生林型 和樹種。海拔1100米以下,有適生熱帶雨林的磚紅壤、紅壤和赤紅壤,占全區林業 土壤面積的11.81%。海拔1100米~2800米有適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的 黃 壤、黃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28.18%。海拔2800米~3500米有適生溫性針闊葉混交 林 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米~4600米有適生冷溫性針葉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 壤 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還有適生楊、樺、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亞高山林灌草 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 39%,廣泛分布在森林邊沿,海拔上限可達 4700米,下限為3000米~3800米的河谷地區。

西躲的耕地面積盡大部分分布在江河乾、支流的河谷階地、山麓斜坡、沖積扇地和湖泊 平原一帶。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 型因分布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 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目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 分耕地還存在著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復 種區耕作土壤的潛伏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西躲人民從這些實際情 況出發,總結經驗,把農田基本建設與改良土壤緊密結合起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到1998 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躲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 的勞動力均勻,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 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

作物種類齊全:

西躲農業有悠久的歷史,躲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 ,利用當地複雜 多樣的天氣條件培育了種類繁多的作物品種。在西躲除高原冷帶季風乾旱天氣類型地區不能 種植作物外,其餘地區的河谷地帶均有作物種植,且喜溫、喜涼、喜濕和耐旱等不同生態型 作物種類齊全。據統計,西躲作物有30多個品種。在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天氣區內,種植有 水稻、玉米、雞爪谷、甘薯、大豆、綠豆、高粱、油菜、花生、甘蔗、菸草、芝麻等多種喜 溫作物和茶樹、柑桔、油桐、油茶等亞熱帶經濟林木,以及各種喜溫的瓜類(南 瓜、冬瓜、西瓜)和蔬菜(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在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半乾 旱天氣區,適宜種植冬青稞、冬小麥、春小麥、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油菜、甜菜 等喜涼作物和蘋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樹,以及甘藍(蓮花白、包心菜) 、大白菜、油菜、菠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萵筍、大蔥、大蒜、韭菜 等喜涼的蔬菜。在高原季風亞冷帶天氣區,選擇優良的小天氣環境,種植有早熟的青稞、油菜、圓根、蘿蔔等作物。

喜涼作物單產高、個體大、品質優:

西躲大部分地區光照強,白晝溫度 相對高、降水最集 中的季節又多為植物旺盛生長的季節,不像地中海天氣那樣,冬春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光 、溫、水極不協調,天氣資源難於發揮生產潛力。西躲地區光、溫、水同季,配合協調,作 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西躲夏季氣溫較低,作物各發育階段無 抑制性高溫影響,光合作用日進程無"晝寢"現象,光合作用 強,有機物累積多,有利於種子植物形成大穗、增加千粒重和塊根、塊莖植物貯躲器官的發 育,為高產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西躲一般作物貯躲器官(種子、塊根、塊莖)特別發達,單株生產力高。如小麥、青稞 通常每穗達40粒~50粒以上,千粒重40克~55克,單穗重13克~25克以上;油菜籽千粒重4 克~6克,每株 產量10克~20克;蠶豆千粒重1000克~1500克等等,這些紀錄都比我國農業比較發達的東部 地區高。

發達的河谷農業

素有"西躲糧倉"之稱的雅魯躲布江中游乾、支流河谷地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 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 ,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 是西躲最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 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雅魯躲布江幹流拉孜至大竹卡、貢嘎至桑日等河谷段,以及拉薩河和年楚河中、下遊河 谷段,均是長100公里~200公里,寬3公里~10公里的寬谷平原,海拔較低,多在4000米以 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引水澆灌便利,耕地密布,是西躲農業的精華所在。

這一帶天氣溫順,熱量條件較好,年均溫6℃~8℃,最熱月均溫15℃左右,最冷月均溫 -2℃~4℃,無霜期在120天~150天左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達3000小時左右,太陽輻射 強 ,降水較少,一般在250毫米~450毫米,且集中在6月~9月間,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 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對作物生長有利。

本區土地總面積固然只占全躲的3.6%,但耕地面積卻占全躲的45.6%,居住著占自治 區40 %以上的人口。本區人口比較稠密,人口密度比全躲均勻數高8倍,每個勞動力均勻負擔耕 地5.1 畝,勞動力較充足。交通發達,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薩、日喀則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 , 各縣的多數地區有公路相通。農業技術裝備較好,機械化程度較高,機耕面積在30萬畝以上 , 占耕地面積的1/3以上。區內有拉薩、日喀則和澤當等地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試驗場。興 修了大批水利工程,河谷地區的多數農田有較好的澆灌條件。如拉薩河兩岸就有30多條引水 渠道,並在主要支流上修建了小型水庫、提灌站、防洪排澇和截潛流等工程設施。拉薩河下 游各縣和山南地區所屬各縣耕地的有效澆灌率在60%左右,其他各縣的澆灌率也在30%左右 。沿江、河兩岸的耕地大多進行了平整和改良,部分耕地已初步實現了園田化。

西躲礦產資源

西躲目前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餘處,發現礦點2,000餘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躲上風礦種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潛伏價值萬億元以上。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銅、高嶺土、菱鎂礦、硼、自然硫、雲母、砷、礦泉水等12種。石油資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礦遠景。

交通

青躲鐵路是黨中心、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對加快青躲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於2006年7月1日9:00全線通車。

青躲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躲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長814公里,1979年建成展通,1984年投進運營。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躲公路南行至西躲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里。

青躲公路,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經茶卡、都蘭、格爾木到拉薩,全長1214公里,全線均勻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躲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全年暢通,是我國四條進躲公路中唯一有客運班車營運的線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躲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躲公路,從新疆葉城到拉薩的新躲公路全長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處於無人區內,無加油站,當地的司機都要多備幾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訊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時間至少在半個月以上。

川躲公路,川躲公路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里)相連。

滇躲公路,從雲南省下關市出發,經香格里拉,北至西躲芒康縣,全長800公里。

中尼公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出發,經樟木友誼橋,進進中國西躲自治區的聶拉木縣,過西躲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到達西躲自治區首府拉薩。全長2415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