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田

躬耕田

躬耕田現泛指老龍洞沖的二十畝田地,其實歷史記載的躬耕田是樂山和旗山之間的諸葛廟沖的一百多畝田地。

簡介

躬耕田躬耕田

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就是指的這個地方。鄖襄觀察使趙宏恩於康熙五十九年把隆中的廟產和躬耕田畝數詳細地刻在碑上,上面開列的躬耕田是一百一十六畝,廟前地二十畝。說明老龍洞沖的二十畝屬廟產,不是躬耕田。而真正的躬耕田是諸葛廟沖的一百多畝地(即現襄樊學院校址占地)。此事《襄陽府志》、《襄陽縣誌隆中山圖中也有標誌。趙宏恩還因躬耕田,抱膝石相望遠近各構一亭。清代對樂山南面的抱膝石有明確記載,與之相望遠近的躬耕田就只能是諸葛廟沖的田地。老龍洞沖的田地和諸葛廟沖的田地,諸葛亮可能都耕種過,後人為了紀念,定哪一塊都可以,但躬耕田的本來位置是應該交待明白的。宋代曾鞏用“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明代吳綬用“食力安生業,山前數畝田,雨晴耕白水,春暖放烏犍。東作思無逸,西城望有年,後來持此術,佰業富西川。”等詩句來讚頌諸葛亮躬耕自食,寧靜致遠的情景及其立志統一國家,等待時變的心情。

歷史沿革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鄖襄觀察使趙宏恩維修隆中諸葛故居時,曾於躬耕田旁修建了躬耕亭。清光緒年間(公元1874年—1908年)程文炳維修隆中諸葛故居時,在躬耕亭處修建抱膝亭並立抱膝處石碑(躬耕亭沒有恢復),並將部分躬耕田改為方池種蓮藕,名曰:“荷花池”。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蔣介石、劉驥等人維修隆中古蹟時,對躬耕田的一部分荷花池再次作了整修。1984年,隆中風景區管理處在躬耕田上重建四角亭一座,額“田園淡泊”匾,亭中豎“躬耕隴畝”石碑,以增寧靜淡泊之風味。

相關條目

風景三國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