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管綜合徵

跗管綜合徵(metatarsal tunnel syndrome),也稱脛後神經卡壓綜合徵或踝管綜合徵,是脛後神經通過屈肌支持帶下面骨纖維管時,受到卡壓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由Keck於1962年首先報導。此病多發於青壯年、從事強體力勞動者或長跑運動員。任何疾病和外傷使跗管間隙減小,導致脛後神經或分支受到牽拉、摩擦或壓迫均可引起跗管綜合徵。

病因

導致跗管綜合徵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管內或管外的因素,只要使管內壓力增高均可引起發病。常見的病因有外翻足、扁平足、距骨塌陷、踝關節創傷性炎症、跟骨畸形、臆鞘囊腫,各種腫瘤(如神經鞘瘤),跟踩部的陳舊性骨折或骨刺,副舟狀骨,滑膜炎,增厚變緊的屈肌支持帶,距骨與跟骨之間的異常纖維連結,早期的膠原性血管病,迷走的肌肉,扁平。跗管底部增大的跟棘球亦可導致發病,而這些患者在X線攝片上並無骨刺可見。在田徑運動員中足部經常性外翻可能是常見的誘因。此外,還有一類患者原因不明,屬於特發性,術中探查可無任何發現。

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男性,好發於青壯年。疼痛或感覺異常(如針刺感、燒灼感、麻木等)是跗管綜合徵患者的主要症狀,一般存在內側及足底,並可以向足趾或近側腓胖腸肌區放射。症狀可以在行走、站立或夜間時加重,休息及抬高患肢時減輕,但真正的夜間痛或麻木少見。患者可能注意有局部的腫脹,特別是有外傷或腫瘤的患者。部分患者會有足部痙攣或足趾捲縮。

檢查

1.EMG檢查

可見足底內、外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潛伏期延長。

2.X線檢查

可發現及了解踝關節及跟骨骨折癒合情況。在踩踝關節正位片上可見到跟棘球上骨刺增生,嚴重者呈鳥嘴形。也有距骨內側形成骨刺。

3.CT檢查

雙側對比有助於發現跖管內的囊腫及腫瘤等。

4.體檢

體檢時應當自膝後至踝後仔細地觸診脛後神經全程,然後再沿其各個分支,包括前足的趾神經,細心檢查。跗管綜合徵患者的體徵較少,Tinel征陽性幾乎是惟一的陽性體徵。Tinel征的部位是在脛後神經進入屈肌支持帶的下方,或者足內、外側神經進入各自的管道口處。足底內側神經Tinel征放射到姆趾而足底外側的放射到小趾。有些患者在足內側或全足底發現感覺輕度喪失,刺痛減退,由此提示神經受壓可能。

診斷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症狀和體徵。檢查時叩擊內踝後,脛神經可出現足底感覺異常,並放射至足趾等。X線雙踝關節正位片可見跟棘球上有骨質增生,嚴重者呈鳥嘴形。神經傳導試驗脛神經出現不正常的潛伏期和傳導速度遲緩。

治療

跗管綜合徵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適用以往有手術治療足痛史、筋膜炎及全身性疾病患者。其中包括避免加重症狀活動,穿著保護性長襪,或穿著足跟底內側楔形墊的鞋子。也可以使用妥貼的弧形支具或馬鏡狀的固定支具來固定踝關節。同時使用有利於屈肌膜及脛後神經功能的物理治療。也可在壓痛點最顯著處注射利多卡因或可的松,但要注意不要直接注入神經上。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行踝管切開減壓松解術。

預後

經治療,預後尚可。術後套用石膏固定7~14天,患肢不負重,使用拐杖。2周后開始鍛鍊,及能忍受的負重行走。恢復的時間在2~3周,或3~6個月不等。

預防

去除慢性損傷的因素;矯正原有的畸形如扁平足、足外翻等,可套用矯正鞋墊的方法;解剖復位外傷骨折;休息,減少踝關節活動可有效預防跗管綜合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