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崴子

跑崴子

“跑崴子(wǎizi)”就是先人們祖祖輩輩從東北各地、有的還從關內來到海參崴(wǎi)捕撈墾殖,繁衍生息,經商、做工、種地、放牧、建立各類生產加工小作坊,定居、打漁、撈海參,長途販運布匹、日用百貨、皮貨、金銀首飾、日雜、食鹽、海參、海帶、紫菜、各種魚類、貝類等水產、糧食、首飾等,民間稱之為“跑崴子”。

基本信息

詞語解析

“跑崴子”中的“崴子”一詞是東北方言,源於滿語—“港灣”的意思,是形象的地理名詞,意指三面環山,一面平坦開闊地或江河湖海,彎曲的水灣、海灣,地形地勢類似“簸箕”形狀,稱之“崴子”。故有叫“東崴子”、“西崴子”、“唐家崴子”等的地方。“跑崴子”一詞里的“崴子”,特指“海參崴”(子)。“海參崴”意為“海參的崴子”、“海參的港灣”,因崴子內(港灣內)盛產又大又肥的海參而得名—海參崴。這是我們祖輩為她起的名字,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是無法改變的。“跑崴子”一詞里的“跑”,是動詞,泛指‘去‘、‘來’、‘上’、‘下’、‘走’、‘跑’、‘到’、‘走動’、‘旅遊’、‘經商’、‘長途販運’、‘走親訪友’、‘定居’等,也有叫“下崴子”的。

詞語釋義

海參崴海參崴
“跑崴子”一詞,對關內人來說比較陌生,但對關東人來講並不陌生。特別是東北人、尤其是吉林、黑龍江兩地那些上了年歲的人不陌生。因為他們常聽父輩人講起祖輩人跑崴子的事情,至今還是記憶猶新的。我們的先民還把這裡盛產的海參、扇貝大馬哈魚等海產品,通過陸路和水路運往東北各地及關內各地。當年跑崴子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陸路,一是水路。陸路從吉林琿春的草帽頂子到海參崴,直線距離不足五十公里,冬季趕著馬爬犁從草帽頂子出發經過封凍的烏蘇里灣,直達海參崴,半天即可到達。夏季趕著馬車走大路繞過烏蘇里灣,起大早、貪大黑才能到達海參崴。水路從琿春開船,沿紅旗河、圖們江順流而下至日本海直奔海參崴,全程三百多公里,順風順水至少三天兩夜,否則,要需四至五天,每年五月下旬至十月下旬是海運的黃金季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