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合人

中國歷史上大量存在過的“掮客”、“縴手”、“跑合人”都是居間人的別稱。交易所的經紀人就是居間人的一種形式。

概述

除了說票人,天津歷史上還有另一類人存在較久,俗稱跑合人。庚子事變前,中外銀圓的匯兌使跑合人應運而生。銀行和工商戶均委託銀號代辦交易,銀號再委託跑合人相互交易取得平衡。除買賣銀圓外,津滬間電匯也有跑合人組織交易。

詳細

當時按照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批准,天津銀兩成色為99.2對上海98,以此為標準根據每日市場供需由跑合人掌握成交,每萬兩跑合人向買賣雙方各收取佣金一元五角。民國以後,跑合人操縱行情漫無限制,於是錢商公會收回此項權利,由各銀號自行派人在公會成交,跑合人也可加入,但必須服從公會領導。1907年,針市街出現共記跑合鋪,專做京津票匯和津英電匯。以後又陸續出現多家跑合鋪。直到1935年,廢兩改元跑合鋪才銷聲匿跡。
1880年時,外國銀行已在紫竹林出現,由於電信不發達也依靠經紀人從中奔走。有一個英國人每天站在一輛敞篷馬車上在各租界間來往走走停停匆匆進入銀行或洋行,報告外匯行情或交割單據。這是惟一一位在天津的外國跑合人。據說,這是二百年來英國倫敦的傳統,經紀人不能坐車只能站立,表示業務的匆忙和行動的快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