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庵學派

存,謂存心;養,謂養性。 窮理,即存養中一事,非存心無以窮理,窮得理來又當滋養此心。 盡性,非別有功夫,立志、存養、窮理、力行層層功夫,即是盡性。

概述

〖起庵學派〗創始人張沐(生卒年不詳)。張沐,字仲誠,號起磕,清上蔡(今屬河南)人。此學派因其號而名。張休曾先後主講登封、禹州、汝南、開封書院,晚辟白龜圃,四方學者從之。任內黃知縣時,曾以禮幣迎孫奇逢至縣講學,奇逢以所輯《理學宗傳》相與商訂刊行。張休弟子甚眾,見諸記載者有李經世、黃本油、楊得秀、王章、閻良粥、馬昌、鄧九齡、史贊明、劉承來、黃之錫、馬騙、李殿禎、張右□、黃勤、周丕顯、馬德進、馬德迪、馬德達、師懋學、王志日、張□、張□等。張沐交遊者有孫奇逢、李□、湯斌、耿介、竇克勤、田蘭芳、崔蔚林、耿極、馬爾楹、趙御眾、錢佳選、顏元、李來章、劉宗泗等。該派之學,出於王守仁,亦兼取程朱。張沐初宗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之說,作《道一論》以闡明之,作《學道六書》以救門人,發揮王守仁心學,以“一念常在”四字為主。後乃取程朱居敬窮理之說,自謂《道一錄》及《六書》中有未當,復加刪正,標立志、存養、窮理、力行、盡性、至命六者為學者致力次第。其大略不違程朱之法。張沐在《游梁書院講語》中訓誡其門人曰:“你們須日用間睜坐,尋討此心,認識此心。覺得明明亮亮,一念在這裡,便存住,莫今放失。”該派認為,志為至上之氣,天命於入之性自能生此,學者為學,必須從此處學起,立定志,不使走作,乃人生之本源,此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故立志為天下之大本,為第一層功夫。存,謂存心;養,謂養性。存養,“便是存養那志”。心猶根,志猶苗,培灌其根,苗自長。心不存不養,志必餒。止至善是立志,定靜安是存養,將至善的心存之又存,存心到靜安處,則志深牢固而生氣盛,此即養性。從不睹不聞時用戒慎恐懼功夫,便是存心。窮理,即存養中一事,非存心無以窮理,窮得理來又當滋養此心。必存養而後窮理,窮了理以理養心,使此心理充盛飽滿,故窮理只完存養一事,存養窮理功夫乃徹始徹終一大要領。立志時非無行,但粗率;存養非無行,雖細密,亦非盡當。此皆真行。至窮理,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後,理誠於中而形於外,則行為真行,乃不可不力,此即所謂篤行。存養窮理後,義與道飽滿慷壯於中,又自生出力來,放行力自不餒。力行雖天性所自生,亦須我自己下力去行,故力行近乎仁。盡性,非別有功夫,立志、存養、窮理、力行層層功夫,即是盡性。“性者,生也,以心生得名,非有形可指,有象可求,若煞認性為一物,則惑矣”。“性命一也”,在天與之謂命,在人受之謂性。天命人以性,但不能強人盡性,“有能盡性,斯命至矣”。所謂“至”,“天之所以命我者,我無一之不至”,故至命非盡性外又有至命功夫。此學派代表著作主要有張稱《道一錄》、《學道六書》、《五經疏略》、《溯流史學鈔》、《圖書秘典一隅解》,李經世《尋樂集》、《一得錄》等。唐鑒《清學案小識》將此派歸人心宗學案,而頗有譏評:“至陽明藉朱子之一言半語與己略相似者三十餘條,硬坐以為晚年定論,一是欲援朱子以自證明不背於正學也,而其陵跨毀滅之心,蓋亦在在所不免矣。先生乃合之《傳習錄》,以為《道一錄》,其亦陽明之心乎?借哉!先生之篤志好學,而有此一太差,是亦可慨也矣!”徐世昌《清儒學案》則認為唐鑒“概以心宗屏之,隘矣”,指出,“起淹衍陽明之緒,而以孟子求放心為人手功夫,兼重居敬窮理,謂釋氏以存心為了局,吾儒以存心為起手,辨析甚明,體驗切實,與夏峰宗旨大同,途轍互有出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