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圍屋

贛南客家圍屋

贛南客家圍屋是江西省贛南地區的民居建築。以其主房四周外圍築以高牆炮樓而得名。圍屋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建築技藝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目前,參觀客家圍屋群,領略客家風貌,已引起海內外眾多遊客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贛南是客家大本營,現存客家圍屋約500座,其中有370多座在龍南縣,其餘130座分布在大余,定南、全南、信豐、安遠、尋烏等縣。龍南是典型的客家縣,又因保存客家圍屋數量之多、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而被譽稱為“客家圍屋之鄉”。

歷史發展

贛南客家圍屋 贛南客家圍屋
贛南客家圍屋 贛南客家圍屋

近十多年來,隨著客家文化研究和海外客家人尋根問祖熱的興起,作為客家歷史和客家文化藝術綜合載體的客家圍屋已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並引起國內外研究客家和民居建築的專家學者的關注。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和實地調查,龍南圍屋大都建於明末至清末之間。此時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戰事頻繁,老百姓沒有安全感,遠居他鄉的客家人為了保護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設計創建了防禦力極強的城堡式民居建築。龍南縣目前存在年代最早的圍屋是建於明代萬曆39年的楊村東水烏石圍,建於崇禎年的武當田心圍等。建於清代早期的圍屋約占圍屋總數的30%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楊村燕翼圍(建於清順治7年)和關西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清代後期構建的圍屋數量最多,約占總量的60%,如建於光緒年間的里仁沙壩圍,建於民國三年的汶龍耀三圍等。進入民國以後,由於封建專制的衰亡和民主文明的興起,交通和社會比較趨於安定,土匪盜寇和宗族勢力大大削弱,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這種城堡式的圍屋也就隨之而停建了。

圍屋群

龍南圍屋眾多,其代表性圍屋有:

關西圍

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圍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主圍占地約達8千平方米,是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其圍內主房結構是客家民居特色中三進六開而形成九棟十八廳的典型建築。圍屋工藝精細考究,並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贛南地區最有特色的珍貴的客家民居建築,是贛、閩、粵圍屋建築中一顆明珠,被譽為“東方古羅馬城堡”。關西圍整體結構象個巨大的“回”字,圍屋的核心建築就在中間的“口”字部位,其構造是在客家民居“三進三開”特徵基礎上擴大為“三進六開”,從而形成“九棟十八廳”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築,共有主房124間。“三進”即從大門進來為下廳,往上走則依次為中廳、上廳,層層遞進,層層增高;而“六開”則是以正廳為中軸線往左右均衡延伸,兩邊院落、房屋對稱、門窗對稱。而以中軸線往左右延伸的結構又使正廳成為整座圍屋的核心,體現著一種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關西圍不僅處處體現著巧妙構思的建築美,而且繪畫、裝館之美也令人讚嘆不已。其正廳大門前有一對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獅,左邊的公獅昂首張口兇猛威武,右邊的母獅雍容大度端莊肅穆,顯示出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大門框上八卦中乾、坤兩卦的圓柱形石雕,廳內十多根大木柱下的石墩上都雕刻著各種各樣的圖案或文字。廳堂偏院以及廂房都鑲嵌有許多龍、虎、麒麟、鳳凰等動物木雕,造型生動,雕刻精美。

燕翼圍

燕翼圍 燕翼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圍建於清朝順治7年(1650年),圍屋占地面積1367平方米,圍高15米,是眾多兩層結構客家圍屋中最高的座圍屋。其主要特色還在於客家圍屋都是在主房四周圍以高牆,而燕翼圍都是將所有房屋都依四面高牆而建,圍中間本應是主房的位置卻是一大空坪,這種獨特的布局別有一番風味。燕翼圍以高大堅固而著稱,直至300多年後的今天,它仍然是楊村圩鎮上的最高建築。當地以及慕名前來的人們上圍屋頂層登高望遠,飽覽自然景色和田園風光,以及感受淳樸濃郁的客家風情,別有一番情趣。清道光年間,時任贛州知府的殿試欽點探花周玉涵慕名來到楊村燕翼圍賞景,他在圍頂上縱覽雲飛,賞月觀霞,把酒臨風,吟詩作賦,並揮毫為圍屋題寫了圍名,流連數日不忍離去。1937年秋,剛任國民黨贛南行政公署專員不久的蔣經國先生也慕名來到楊村燕翼圍,並在圍里住了三天,他對300多年前能在深山裡建起如此高大壯觀的民居倍加讚美,並對楊村淳樸的客家風情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栗園圍

栗園圍 栗園圍

栗園圍是贛南最大的圍屋,位於龍南縣裡仁鎮,占地68畝,始建於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餘年。四周圍牆均為毛石砌造,幾百間民房錯落有致,密布其間。圍內三口魚塘並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雖說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卻有著江南景物的韻致。栗園圍的居民都姓李,相傳是明代大將軍李清公的後人。李將軍追隨著名的儒將王陽明統軍平叛,戰功卓著,還鄉後就用賞賜的土地建了圍屋,據說“栗園圍”這三個字都是王陽明親筆題寫的。 栗園圍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廳,即:紀縉祖祠、櫳梃廳、新灶下廳和梨樹下廳。其中紀縉祖祠是整個圍屋的主祠,族人集會議事婚喪嫁娶都要來這裡。新灶下廳竣工於嘉靖末年,這裡出了兩個五品大夫,成了栗園圍里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漢在95歲高齡的時候又喜得重重孫,“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時傳為佳話。相傳50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數百畝的板栗樹林,名叫“栗樹園”。板栗樹林西邊長著幾十棵枝繁葉茂的梨樹,形成了一塊天然梨園,人們管它叫“栗樹園”中的“園中園”。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熱之病,久治不愈。有個過路的老婦人告訴大家,旁邊梨園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熱排毒潤肺,再挖取樹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後就痊癒了。此時,那位傳授藥方的老婦人卻已不知去向。一位遊方道人點破天機,原來老婦人正是梨山老母變化而來,為百姓除災去病的。由於挖了太多的樹根,梨樹林慢慢枯死了。但這片“梨園”卻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擴建栗園圍時,就在“梨園”的位置建起一座“圍中圍”,起名為“梨樹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遠感謝她對李家的救助之恩。

烏石圍

烏石圍 烏石圍

客家文化底蘊深厚的楊村烏石圍,此圍因圍前一塊大烏石而得名,建於明代厲歷39年,是贛南客家圍屋中建築年代最久最早的圍屋。其特色在於圍屋以前方後圓而形成半圓形,是贛南眾多圍屋中獨一無二的半圓圍。據有關資料顯示,烏石圍是客家文化底蘊最深厚的一座圍屋。自明代萬曆年建圍至清末的300多年間,烏石圍家族中有70多人經鄉試、會試得中舉人、進士,並有兩人得授三品大夫銜;新中國成立後有36人考入高等學府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是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節目的主角。

龍光圍

桃江龍光圍,整座圍屋用麻條石漿砌而成。此圍建於清嘉慶 午年,這種堅固建築在客家民居圍屋中實屬罕見。龍光圍為方形體,四角有炮樓,高約6米,牆厚0.8米,圍屋占地面積近1200平方米,僅在西邊開有一拱門供出入。

謝屋圍

位於臨塘鄉黃竹陂,是龍南客家圍屋群中唯一一座圓形圍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圓圍直徑約60米,主房隨著圍牆而建,中間建有住房四排,整座圍僅有一座門供人出入。

顯奇功

造型結構

作為特殊歷史環境下產物的客家圍屋,它建築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實用。從造型結構上看,龍南客家圍屋造型以方型為主,在主房四周圍以高牆以增強防禦性,但也有少量其他造型的圍屋,如臨塘黃竹陂的謝屋圓圍、里仁賈園的八卦圍、楊村東水半圓形的烏石圍、渡江象塘和關西隨山形而建呈不規則形的古龍圍、西昌圍等,與福建永定的圓形土樓風格迥異。龍南客家圍屋大部分是磚石結構,牆基用麻條石或花崗石,牆身用青磚和河卵石,也有整座圍用麻條石砌,如桃江鄉的龍光圍,當地民眾稱為“石圍”,異常堅固。砌牆用的粘合物大部分是石灰、桐油、紅糖的混合土,粘性特彆強,且千年不松。

龍南客家圍屋與一般的居民建築的功能顯著的差異是易守難攻,有著很強的防守功能和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功能。

防守功能

客家圍屋是在主房四周圍以高牆且在四角建有炮樓的特殊建築,圍牆上和炮樓開有許多槍眼炮洞,可交叉射擊而形成抵禦外敵入侵的火力網,具有很強的防禦功能。圍牆壁厚都在0.5米至2米,可承受輕重武器射擊,如楊村的燕翼圍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者飛機的襲擊,至今西面外牆仍有當年日機機槍掃射未能洞穿的彈孔。為了增強防禦功能,圍屋的大門都設有木柵門、厚木門,有的還在上面釘有鐵皮,大門內用大木槓或鐵棍為閂,異常堅固。楊村燕翼圍大門枯由高有漏斗,以防止敵人燒門火攻。為了防止敵人從地下掘洞攻入圍內,圍牆的牆基大都是用大塊條石砌成,深度都在5米以上。

關西圍的牆基前還埋有深達10米的鐵木棍梅花樁,要想從地下掘洞攻圍根本不可能。為了防止敵人從房頂攻入,很多圍屋房頂上布有許多劇毒的三角鐵釘,楊村東水圍、上新圍等還在整個圍屋的天井上裝滿鐵絲網,即使敵人上了房頂也無法進圍。

生存功能

客家圍屋不但本身有很強的防禦功能,而且在保證被圍困的情況下能夠堅守圍屋更是匠心獨具。為了使堅守在圍屋內的人員不斷糧斷水,大部分圍屋內都有水井,而有的圍屋如楊村燕翼圍的圍內圍外挖有兩口水井,平時圍內的水井封閉而用圍外的水,一旦圍屋被困即啟用圍內的水井,以保障圍內人生活的正常生活用水。客家圍屋在儲備糧食方面也有高招,如楊村燕翼圍用紅薯粉製成磚塊狀,在圍內高樓上砌成假牆,還將食用粉刷在牆上,一旦圍屋被困時間長而缺糧時,即可將這些特殊儲備的糧食取來應急。這種特殊儲藏的糧食可供圍內人食用半年以上。

圍屋游

龍南客家圍屋是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時期贛南及整個客家民系社會歷史極其寶貴的載體。客家圍屋的設計風格。建築美學以及圍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繪畫對聯詞句都洋溢著濃郁的文學藝術韻味。因此,圍屋又是客家文化藝術的綜合載體,是研究傳承中原有著極其重要作用。關西圍和楊村燕翼圍是龍南乃至贛南客家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這兩座圍屋與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樓、廣東梅州的圍攏屋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文西圍的來歷

清朝嘉慶十二年春,龍南關西人徐名鈞帶十幾個排工將一批木材紮成排放運到了南昌碼頭。

“有人掉進水裡了!”突然不遠處有人大聲喊道。

徐名鈞聞聲舉目四顧,看見離自己木排數十米處有一少年在水中掙扎呼救,但因水深浪大竟無一個下水相救。他心想:古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見死不救非君子所為。便急忙叫幾個水性好的排工下水救人,自己操起排上的長篙相助。很快便將落水少年救上排上來了。由於排上無合適的衣服換,徐名鈞問知少年家住不遠,便上岸雇了輛馬車送他回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