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闕下裴舍人

贈闕下裴舍人

《贈闕下裴舍人》是唐代詩人錢起的作品。此詩以其用景色隱含的請求提攜之意,和不落窠臼的恭維手段而聞名。前半部分以寫景為主,但融情於景;後半部分以抒情為主,但思與景諧。詩人含蓄地讚頌了裴舍人,並委婉地陳述了自己的心事。全詩未有一句是明寫作者自己之情,卻在景色和感情的描寫中點明了自己的想法,富麗精工,又不流於藻飾堆砌,由此頗見作者嫻熟的藝術技巧。

作品原文

贈闕下裴舍人

二月黃鶯飛上林 ,春城紫禁曉陰陰 。

長樂鐘聲花外盡 ,龍池柳色雨中深 。

陽和不散窮途恨 ,霄漢長懷捧日心 。

獻賦十年猶未遇 ,羞將白髮對華簪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闕下: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地。闕是宮門前的望樓。裴舍人:生平不詳。舍人:指中書舍人,其職責是草擬詔書,任職者須有文學資望。

⑵黃鶯:一作“黃鸝”。上林:指上林苑,漢武帝時據舊苑擴充修建的御苑。此處泛指宮苑。

⑶紫禁:皇宮。一作“紫陌”。陰陰:一作“沈沈”。

⑷長樂:即長樂宮。西漢主要宮殿之一,在長安城內。這裡借指唐代長安宮殿。

⑸龍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個小湖,後王邸改為興慶宮,玄宗常在此聽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⑹陽和:指二月仲春,與開頭二月相應。

⑺霄漢:指高空。長懷:一作“長懸”。

⑻獻賦:西漢時司馬相如向漢武帝獻賦而被進用,後為許多文人效仿。此指參加科舉考試。遇:遇時,指被重用。

⑼華簪:古人戴帽,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連帽穿結於髮髻上。有裝飾的簪,就是華簪,是達官貴人的冠飾。

白話譯文

二月天黃鶯鳥飛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鬱鬱蔥蔥。

長樂宮鐘聲消逝在花叢外,龍池楊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難消窮途遺恨,耿耿胸中永懷著捧日忠心。

獻賦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髮叢生羞對裴舍人。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投贈詩,是作者落第期間所作,獻詩給在朝姓裴的中書舍人。在唐代,皇帝身邊的職官,有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中書舍人。這些“侍從之臣”每天都要隨侍皇帝左右,過問機密大事,其實際權力範圍很大。此詩的弦外之音,是希望裴舍人給予援引。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的開頭四句,詩人並未切入正題,像不經意地描繪了一幅艷麗的宮苑春景圖:早春二月,在上林苑裡,黃鸝成群地飛鳴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曉時分,在樹木蔥蘢之中,灑下一片淡淡的春陰。長樂宮的鐘聲飛過宮牆,飄到空中,又緩緩散落在花樹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龍池,千萬株楊柳,在細雨中越發顯得蒼翠欲滴。這四句詩,寫的都是皇宮苑囿殿閣的景色。

這四句並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詩人的目的,是在“景語”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於裴舍人追隨御輦,侍從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員看不到的宮苑景色。當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時,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鶯;皇帝在紫禁城臨朝時,裴舍人又看見皇城的春陰曉色;裴舍人草詔時,更聽到長樂宮舒緩的鐘聲;而龍池的柳色變化及其在雨中的濃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種景物都若隱若現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可見,雖然沒有一個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實際上句句都在恭維裴舍人。恭維十足,卻又不露痕跡,可見手法高妙。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並寫到請求援引的題旨上。頸聯自傷不遇,表明愁雲難散,雖然如此,作者還是表示自己有一顆為朝廷做事的衷心。最後一聯,緊承上聯,繼續訴說“窮途”之恨。“十年猶未遇”中的“十”字雖是虛指,但也極言時間之長,接著又用了一個“猶”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按此邏輯,下句應該是扼腕疾呼了,但詩人卻自怨自艾了,用了一個“羞”字加以緩和。這最後一句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寫出自己請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對戴華簪的舍人寄予羨慕、恭維之情。這一句儘管說得很委婉,但詩人那種“求田問舍”的情狀,則細緻入微地表達出來了,意思說得很清楚,但言語含蓄婉轉,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這首詩,通篇表示了一種恭維、求援之意,卻又顯得十分隱約曲折,尤其是前四句,雖然是在恭維,由於運用了“景語”,便不覺其庸俗了。由此頗見錢起嫻熟的藝術技巧。全詩富麗精工,又不流於藻飾堆砌,十分難得。

名家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禁體極為佳語,貴在有無點綴。

《唐詩廣選》:劉會孟曰:有情、有味,有體,色深可觀。

《唐詩鏡》:中唐七律時見偃縱,故體格不嚴。

《詩源辨體》:氣亦不薄。

《唐風定》:天然富麗,氣象宏遠,文房之所不及。

《唐詩評選》:“花外盡”,乃以寫花蹊之遠,借鍾作假,對以靈絕。

《載酒園詩話又編》:昔人推錢詩者,多舉“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予以二語誠一篇警策,但讀其全篇,終似公廚之饌,饜腹有餘,爽口不足,去王維、李頎尚遠。

《唐詩繹》:通首逐層頂接,絲縷細密。

《唐詩貫珠》:法脈細極。

《增訂唐詩摘鈔》:“花外盡”者,不聞於外也;“雨中深”者,獨蒙其澤也。

《唐詩別裁》:詩格近李東川(首句下)。

《唐詩成法》:前半羨舍人之得志,後半傷己之不遇。

《網師園唐詩箋》:華贍,更餘風致(“長樂鐘聲”一聯下)。

《大曆詩略》:頷聯比興微妙,非徒麗句也。結似氣盡,然向達官而嘆老嗟卑,此豈無意耶?

《歷代詩法》:工致流麗,中唐佳律也。

《唐詩箋注》:上四句從闕下想像著筆,下半悲不遇,故有“羞對華簪”之句。

《唐詩向榮集》:鐘聲從裡面一層一層想出來,柳色從外面一層一層看進去,才覺得“盡”字、“深”字之妙,而神韻悠長,氣味和厚,殊難遽造此詣,宜當時之膾炙人口。

《唐詩三百首》:句句從闕下生情。

《唐詩箋要》:氣格雖遜寶應以前,而不落軟媚。員外之雄邁,所以直繼右丞也。

《匡山叢話》:“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不減盛唐之音。

《昭昧詹言》:前四句寫閣景氣象,真朴自然,不減盛唐王摩詰,後四句托贈常語,平平耳。

《唐詩五七言近體五七言絕句選評》:何減東川風調?唯結意平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