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信息學

(2)類比法。 (1) (5)

簡介

序號1

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能量和信息,可分為三種:
自然資源 經濟資源 社會資源
2數據——未經過組織的數字、詞語、聲音、圖像等。
信息———以有意義的形式加以排列和處理的數據(有意義的數據)。
知識———用於生產的信息(有價值的信息)。

序號2

由此可見,信息和數據是兩個相互聯繫、相互依據但又相互區別的概念。信息以數據的某種形式來表現,而數據則是表示信息的某種手段。一定形式的數據可表示某一確定的信息,而某一確定的信息則可用不同的數據形式表示之。
3資源信息大體可分為如下三類:
基礎信息 專題信息 綜合信息
4資源信息如下特徵:
(1)多源特徵。(2) 時空特徵(3)多尺度特徵(4)動態特徵(5)基礎開放與實用特徵
5土地利用信息系統
(1)查詢系統
對系統中各要素圖形和屬性的雙向查詢。建設用地占地地類統計分析。
(2)統計系統

類別

分類1

實現按行政區、權屬性質、部門等進行匯總統計,統計報表輸出。
(3)變更編輯系統
實現土地利用歷史數據的管理,恢復歷史時期的土地利用現狀等。
(4)製圖表達系統
6標高投影:是一種直角平行投影,採用水平面作為投影平面,將空間物體各特徵點投影於水平面上,用以確定各點的平面位置,即各點的X和Y坐標,然後於各段投影點旁邊註明各點到水平面的距離,即標高,故稱標高投影。
7仿射投影:是利用仿射變換的方法將一個平面上的圖形投影於另一平面上,求得原來圖形的影像,也是平行投影。
8投影變換的目的和方法
在解決一般度量和定位時,如果能把給出的一般位置直線或平面變成對投影面平行或垂直的特殊位置,則解題就可簡化。
變換投影面法
基本原理
1.新投影面的設定必須符合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分類2

(1)新投影面必須使空間幾何元素有利於解題的位置;
(2)新投影面必須垂直一個不變的投影面。
10投影變換的規律:
(1)點的新投影和不變的投影連線垂直於新投影軸;
(2)點的新投影到新投影軸的距離等於被替換的投影到投影軸的距離。
11資源特徵指標位置
某一區域內資源特徵集中趨勢的測度數。
12礦層的幾何參數
u 礦層面上點的坐標;
u 礦層的走向;
u 礦層的傾角;
u 礦層的厚度;
u 礦層的埋藏深度;
u 說明地質構造及其空間位置的有關參數。
13資源特徵指標製圖包括下述工作:
(1)觀測,並將觀測資料系統地編錄;
(2)及時和全面地整理觀測資料,包括以前獲得的全部資料;
(3)編制各種形狀幾何圖和性質幾何圖,編制指導合理利用資源的各種圖件及文字說明。
14特異值 (特高品位 )的識別及處理方法
特異值 (特高品位 )是指在分布很不均勻或極不均勻的樣本中,偶爾會出現個別樣品指標高於一般樣品指標幾倍、幾十倍的特殊樣品的指標,這種樣品的指標叫特異值 (特高品位 )。
15確定特異值 (特高品位 )下限值的方法@@
(1)經驗法。一般取高於塊段平均指標的5~12倍為特異值 (特高品位 )的下限值。
(2)類比法。按照表示不均勻和波動程度的變化係數,來確定特異值與平均值之間的倍數關係,取其下限值。
(3)統計計算法。
——品位測定的中誤差
k ——按品位分布特點而定的係數,常態分配取2.5~3.0,非常態分配取4~6;
4)機率分布函式法。根據指標頻率分布函式,用指標均值(或用指標對數均值)與均方差的2倍或3倍之和,定為特高品位下限值。
(5)頻率分布曲線拐點法。根據樣品指標頻率分布曲線圖上出現的第一個拐點(即最低頻率點)的指標值,定為特高品位下限值。
經分析,上述5種方法中不管採用何種確定特高品位下限值的方法,都難以擺脫人為的經驗成份。
16特異值 (特高品位 )處理方法
(1) 剔除法(2) 平均指標代替法(3) 單一工程或塊段平均指標代替。(4) 用特異值 (特高品位 )相鄰的兩個樣品指標的平均值代替特異值 (特高品位 )。
(5) 用特異值 (特高品位 )與其相鄰的2個或3個或4個樣品的平均值代替。
(6) 用特異值 (特高品位 )的下限值代替等。
方法(4)、(5)被較多採用。
17礦山測量製圖
生產礦井必須具備的圖紙有兩大類:一類是地質圖,另一類就是測量圖。測量圖是根據地面和井下測量資料填繪而成的。此外.還有採掘計畫圖及其它礦圖。
18礦井測量圖的特點:
(1)礦井測量是隨著開拓、掘進和回採而逐漸進行的,礦井測量圖也是逐漸填繪而成;
(2)測繪的地帶隨礦層分布和掘進情況而定,常常是分水平的成條帶狀;
(3)礦井測量圖反映的是較為複雜的井下巷道的空間關係、礦體與圍岩的產狀以及各種地質破壞。內容較多而讀圖較困難;
(4)礦井測量圖是礦井常用圖。從了解礦體形狀、制訂採掘生產計畫到計算儲量都需要使用礦井測量圖。
19礦產儲量,簡稱儲量,一般是指具有一定地質研究與控制程度的已查明的礦產資源。
20礦產資源總量=能利用的儲量+暫不能利用的儲量+尚未發現的資源量
21儲量計算的基本原理
把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形態複雜的礦體分割轉變為體積與之大體相等、礦化相對均一的形態簡單的幾何體,運用恰當的數學方法,求得儲量計算所需的各種參數,最後計算出礦產(礦石或金屬)儲量來。?
22儲量計算的一般過程是
1.確定礦床工業指標;?
2.圈定礦體邊界或劃分資源/儲量計算塊段;?
3.根據選擇的計算方法,測算求得相應的資源儲量計算參數:礦體(或礦段)面積?S,平均厚度M,礦石平均體重D,平均品位C等
4.計算礦體或礦塊的體積V和礦石資源量/儲量Q:Q=VD或金屬量?P?:P=QC?
5.統計計算各礦體或塊段的資源量/儲量之和,即得礦床的總資源量/儲量。
23制定品位指標的方法
1.類比法(經驗法):
根據現有類似礦床實際生產的品位指標和有關統計資料分析對比確定的方法。
適用條件:
有用組分簡單,礦石加工技術性能不複雜的礦床;
急待建設,來不及取得試驗資料的小型礦山
詳查階段計算儲量時套用
優缺點:
優點:簡單,節省人力、時間。
缺點:選取的指標難以準確。
2.價格法(靜態經濟計算法)
根據從礦石中提取一噸最終產品(精礦或金屬)的生產成本不超過該產品的價格的原則來計算。
24礦體邊界線的種類
零點邊界線 可采邊界線 內邊界線 外邊界線 資源儲量類別邊界線 自然(工業)類型邊界線
工業品級邊界線
25礦體邊界線的圈定方法?
其一般步驟是:
先確定單個工程礦體各種邊界點位置.
然後,將相鄰工程上對應邊界點相連線,完成勘探剖面上的礦體邊界圈定;
再對礦體邊緣兩兩相鄰工程(剖面)和全部工程所控制的礦體各種邊界線的適當連線和圈定。
26儲量計算參數包括:
– 礦體面積
– 礦體平均厚度
– 礦石平均品位
– 礦石平均體重
有時還包括
礦石濕度
含礦係數
27儲量計算方法
· 幾何學方法
地質塊段法
開採塊段法
斷面法(剖面法)
– 其它傳統的儲量計算方法
– 距離倒數平方法
· 地質統計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