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洋琴

貴州洋琴

貴州揚琴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屬於說唱藝術形的民間技藝,隨著貴州揚琴逐漸成熟定型,1960年,正式定名為黔劇。據《貴州彈辭彙編》記載,最早的貴州揚琴唱本是《二度梅》,於光緒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編次。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貴州揚琴是黔劇的前身。

黔劇,是貴州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其前身,為多人分飾腳色、圍桌坐唱形式的“貴州揚琴”(又稱“貴州彈詞”)。貴州揚琴在說唱音樂中屬琴書類。據《中國民族音樂大觀》載:“此類曲種有北京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徐州琴書、山東琴書、恩施揚琴、四川揚琴、貴州琴書、雲南揚琴……。”足見這一曲種流布甚廣。

清嘉慶年間,貴築縣的顏詞徽,清道光五年(1825)興義的張國華等人,曾在詩文中提到貴陽有揚琴的活動。今人俞百巍經過多年的高歌研究認為,揚琴“在清康熙年間就開始在貴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歷史”(《關於貴州彈詞和文琴戲》)。光緒年間,雲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相繼傳入貴州,促進了貴州揚琴的發展。光緒九年(1833),王石青、蔣發三、丁小瑞三人在貴陽建立揚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開演唱。之後,黔西於光緒十一年成立“文音俱樂社”,織金於光緒十五年成立“庭院樂府”,安順於光緒十六成立“相悅茶社”,畢節於宣統三年(1911)成立“同鄉娛樂會”,1921年前後,遵義、安順、盤縣、銅仁、都勻、興義、安龍、獨山、大方、貞豐等地相繼出現了揚琴班社。經過多年的演唱實踐,貴州揚琴逐漸成熟定型。據《貴州彈辭彙編》記載,最早的貴州揚琴唱本是《二度梅》,於光緒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編。

黔劇誕生

1950年,大定(今大方)縣的揚琴藝人為配合“清匪反霸”運動,用貴州揚琴的曲調為秦腔劇本《窮人恨》配曲,用當地方言演出,開創了黔劇的先聲。此劇用揚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調子,傳達悲喜的劇情,歌曲台詞通俗易懂,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
黔劇黔劇
1952年秋,黔西縣揚琴藝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紹芝、魏利亨等,將婺劇劇本《百日緣》配以貴州揚琴唱腔,用當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劇、川劇的表演、鑼鼓,演出獲得成功,並取名為文琴戲。爾後,徐有三又將貴州揚琴的傳統曲目《搬窯》整理改編成文琴戲排練,在該縣武神廟為第一次區鄉幹部會演出,熟悉的鄉音土語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這次演出被黔劇界認為是黔劇的誕生。
1954年春,黔西縣成立了業餘文琴劇團。為建立文琴戲的觀眾基礎,該團在以後的兩年中,到全縣百分之七八十的鄉鎮演出,受到普遍歡迎。隨後,該團又到臨近的金沙、織金兩縣演出,為觀眾喜聞樂見,並激起兩縣揚琴藝人的仿效。
文琴戲和黔西業餘文琴劇團的出現,引起了中共貴州省委和省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1956年5月,黔西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黔西縣文琴劇團,貴州出現了第一個專業文琴劇團。
1957年後,各地在黔西縣文琴劇團的影響下,相繼成立了專業或半專業文琴劇團,並於1959到1960年間舉行了兩次文琴戲會演,黔西縣文琴劇團作為貴州的地方劇種出訪了四川,到成都、重慶演出。
1960年2月,中共貴州省委正式將文琴戲命名為黔劇,組建了貴州省黔劇演出團。同年五年,周恩來視察貴州時觀看了該團演出的《卓文君》、《西廂記》選場,同年6月,該團帶《秦娘美》、《張秀眉》、《紅旗食堂》、《女礦工排》、《搬窯》、《佳期拷紅》、《葬花》等劇目晉京演出,爾後又赴上海、杭州公演,均受到歡迎和好評。
1960年,貴州省黔劇團、遵義專區黔劇團和畢節專區黔劇團,聯合排練了《半把剪刀》、《團圓之後》、《珍珠塔》、《雙玉蟬》等其它劇種的優秀劇目,並創作演出了《山高水長》、《人民辦案》等現代戲。1965年9月,貴州省黔劇團的《山高水長》,遵義專區黔劇團的《考么女》,畢節專區黔劇團的《把關》、《開鎖》等劇,均赴成都參加西南區話劇地方戲匯演。

傳承保護

劇照劇照
黔劇自誕生到80年底,20多年來曾先後創作、改編、移植、上演了大量劇目,其中,改編侗劇優秀傳統劇目《秦娘美》,1960年拍攝成舞台藝術影片;創作的彝族歷史故事劇《奢香夫人》,在編、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該劇1979年9月赴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觀摩演出,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曾榮獲中央文化部戲曲創作、演出一等獎。
還有苗族歷史故事劇《張秀眉》,以及其它現代戲《山高水長》、《血披氈》、《考么女》、《把關》等,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搬窯》、《珍珠塔》、《三難新郎》等都受到觀眾喜愛。
2008年,黔劇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