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川鎮

貢川鎮

貢川鎮地處205國道邊,位於永安市北部,北距三明30公里,南距永安16公里,與泉三高速公路莘口、益口兩個互通口相距10到15公里。總面積1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5萬畝;下轄1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有8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780人。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貢川鎮貢川鎮
鷹廈鐵路、國道205線、泉三高速公路縱貫境內,沙溪河流經集鎮南北方向,水電裝機容量7140千瓦,用材林面積4.3萬畝,毛竹林面積達6.8萬畝,蓄積量大、生產效益突出,是三明市十佳毛竹鄉鎮、三明市30個重點工業鄉鎮之一、省級園林式鄉鎮、中國貢雞第一鎮。
貢川歷史悠久,古名為貢堡,距今已有1264年的歷史(先有貢川後有永安);貢川文物古蹟眾多,目前鎮內仍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城牆、會清橋、筍幫公棧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大宗祠、正順廟古井、張若谷墓、福興橋等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宋朝李綱盛讚為“小武夷”的拼櫚山;貢川歷史人才輩出,歷史上曾出過2名探花,16名進士,13名舉人,24名貢生,3名理學家,宋朝新科探花陳瓘、明代琴譜大師楊表正、近代中國第一架飛機製造者李寶焌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貢川鎮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奮鬥目標,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區位優勢,抓產業、調結構、抓基地、強龍頭、樹品牌,有效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穩步發展。2005年,全鎮預計可實現工業總產值30100萬元(現價);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1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00萬元;實現農業總產值15756萬元(現價);農民人均純收入5120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0萬元。
貢川鎮貢川鎮
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全鎮現擁有水東工業和貢川電站壩頭兩個工業集中區,擁有個私企業29家,紡織工業型企業4家,輕工企業3家,竹木加工型企業6家,食品加工型企業3家,資源型企業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9家,共安排地方勞動力就業1200多人,年人均工資收入1萬元,並逐步形成了以田龍紡織染整、京朋紡織、興龍紡織、東泰紡織、嘉泰新包裝材料、福源公司為主的輕紡產業集群。目前,地處205國道路邊,總投資4230萬元,占地面積為2154畝的貢川水東工業區二期工程已著手動工建設當中,將進一步拉動貢川鎮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農業產業化格局逐步形成。畜禽、筍竹、果蔬水產是貢川鎮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年可產西瓜、萵苣等果蔬13000噸、淡水魚320噸、筍乾550噸、年產毛竹量60萬根,尤其是山地養雞,目前全鎮年出欄貢雞530多萬隻,並先後搶占全國各地主要市場,遍及福建全省,遠銷上海、廣東、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年可創產值6000多萬元。
古文化旅遊資源獨具特色。貢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朔到公元741年,距今已有1264年,目前鎮內仍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城牆、會清橋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6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宋李綱盛讚為“小武夷”的拼櫚山,歷史上曾出過2名探花,16名進士,13名舉人,24名貢生,3名理學家,宋朝新科探花陳貫、明代琴譜大師楊表正、近代中國第一架飛機製造者李保竣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奮進中的貢川,誠迎八方賓客前來觀光投資。

行政區劃

貢川鎮貢川鎮
貢川鎮是永安市轄鎮。1955年設貢川區,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鎮。它位於永安市北部,距市府16公里。總面積1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5萬畝。下轄觀成、延爽、集鳳、攀龍、新發沖、井崗、大坂、南坂、紅安、岩下、龍大、龍嶺、雙峰、洋峰、張荊等15個行政村和龍鳳居委會;有8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780人。沙溪流經鎮之南北,鷹廈鐵路、國道205線、泉三高速公路縱貫境內,交通便利。

資源狀況

鷹廈鐵路、國道205線、泉三高速公路縱貫境內,沙溪河流經集鎮南北方向,水電裝機容量7140千瓦,用材林面積4.3萬畝,毛竹林面積達6.8萬畝,蓄積量大、生產效益突出,是三明市十佳毛竹鄉鎮、三明市30個重點工業鄉鎮之一、省級園林式鄉鎮、中國貢雞第一鎮。

特色農業

貢川鎮貢川鎮
“畜禽、筍竹、果蔬、水產”是貢川鎮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近年來通過大力推行“公司+農戶+基地”的生產模式,逐步形成了水面搞養殖、地上種果蔬、山坡養雞禽、高山種林竹的多元化農業產業格局。

在畜禽業方面:重點以發養雞業為主,2000年3月被中國農業部授予“中國貢雞第一鎮”的榮譽稱號。養雞業主要以山地、果園、竹林放養為主,目前全鎮15個村有900多戶農戶從事養雞業,占農業人口戶數的45%以上,年出欄貢雞500多萬隻,年可創產值6000多萬元,貢雞品種主要有三黃麻雞永安貢土麻烏骨雞等,2004年依託融燕公司成功選育出A04肉雞新品種。目前貢雞銷售已遍及福建全省,及上海、廣東、浙江、湖南、河南等地。
在果蔬業方面:全鎮現有7個果蔬種植專業村,水果種植主要以西瓜、香瓜為主,年種植量達4000多畝,年產量達6000多噸,目前正朝禮品西瓜種植方向發展;蔬菜種植主要以飛橋萵苣、大白菜雞爪椒等,年種植量可達3500多畝,僅西瓜和蔬菜兩項每年可為貢川農民帶來近2000萬元的產值收入。

在林竹業方面:全鎮現有用材林面積4.3萬畝,毛竹林面積達6.8萬畝,中小徑竹2300多畝。毛竹林主要以發展筍竹兩用林為主,全鎮年產毛竹60萬根,春筍3000噸,冬筍500噸,加工清水筍2000噸、香辣筍2萬包。同時,我鎮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林權發(換)證工作基本完成,並通過省級驗收,期間共明晰商品林產權面積11.11萬畝(占應明析產權面積的95.2%),並積極組建各種林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林地的經營效益,目前已組建林業社會化服務總協會1個,專業協會6個,組建林業合作社林場4個,全市第一個家庭合作社林場就出自我鎮紅安村。通過實施林改,在明晰林地所有權的基礎民,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兩收,2004年,全鎮村集體在林業方面的收入達45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63元。
在水產業方面:貢川電站建成後形成的庫灣,鼓勵和引導農戶發展庫灣立體綜合養殖項目(水裡養、水上養鴨、山上養、養),目前全鎮水面養魚面積已發展到500多畝。

投資環境

貢川鎮貢川鎮
地理環境:貢川鎮地處205國道邊,位於永安市北部,北距三明30公里,南距永安16公里,與泉三高速公路莘口、益口兩個互通口相距10到15公里。
資源環境:鷹廈鐵路、國道205線、泉三高速公路縱貫境內,沙溪河流經集鎮南北方向,水電裝機容量7140千瓦,用材林面積4.3萬畝,毛竹林面積達6.8萬畝,蓄積量大、生產效益突出,是三明市十佳毛竹鄉鎮、三明市30個重點工業鄉鎮之一、省級園林式鄉鎮、中國貢雞第一鎮。
歷史環境:貢川歷史悠久,古名為貢堡,距今已有1264年的歷史(先有貢川後有永安);貢川文物古蹟眾多,目前鎮內仍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城牆、會清橋筍幫公棧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大宗祠、正順廟、古井、張若谷墓、福興橋等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宋朝李綱盛讚為“小武夷”的拼櫚山;貢川歷史人才輩出,歷史上曾出過2名探花,16名進士,13名舉人,24名貢生,3名理學家,宋朝新科探花陳瓘、明代琴譜大師楊表正、近代中國第一架飛機製造者李寶焌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服務環境:設立了水東工業區、招商引資、水電項目、林業項目、農業項目、鄉村道路、旅遊項目和林農協會8個工作小組,由班子領導任各小組負責人,並挑選30多名幹部參與項目工作,對於落戶的項目實行無償代理制,指定專人為落戶的項目無償辦理各項手續,當好企業的“服務員”。

特色景點

貢川鎮貢堡城牆
貢堡城牆

貢堡城牆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秋(1553年),當時倭寇進犯燒戮,民無寧日。貢川籍外地仕官和本地有識之士倡議築堡自衛,眾人捐銀6000餘兩(不包括義務役勞),歷時數載而成。

古城牆繞貢川城一周,原長3100米,現遺留1300米左右,高約7米,底部均用青磚築成,每磚重約15公斤,磚上刻有“貢川”、“貢堡”字樣,故貢川城牆又稱“貢堡”。此外,還刻有“黃瑞四”等燒制工匠的名字,以防城磚挪為他用並確保質量。城牆內外路基各設馬道以方便村民通行。馬道中置條石、旁壘卵石,現存不多。

貢川鎮會清橋
會清橋

會清橋建於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橋長41米、寬7米,兩墩三孔。橋基用砂礫岩石砌成,橋身建有廊屋。屋檐下有兩翼伸展的風雨檔板,所以又稱風雨橋,與聞名於世的侗族風雨橋有異曲同工之妙。
橋建在胡貢溪之上,前處即沙溪,只見兩溪匯合一渾一清,涇渭分明,胡貢溪流到此地可謂是“以濁會清”,所以得名為會清橋。橋的門和屋脊上有飛魚造型,廊屋內木樑斗拱形式多樣。橋中間神龕內供奉著玄武大帝,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常在這裡祭拜水神,祈盼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貢川鎮貢川鎮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座落於貢川鎮巫峽頭,臨溪背山,風光秀麗,是一座明代殿堂式古建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結構為歇山式門樓、上下兩廳堂、三面防火牆,兩邊橫廂房,內有天井、迴廊、石華表,殿堂內花匡斗拱、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十分精美。陳氏大宗祠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6年),清代康熙、光緒年間重建重修,在文革期間遭受破壞,文革後族人收回管理,82年後多次集資重修,大體恢復原貌,現占地3900平方米,門樓按舊貌重建。
據陳氏族譜記載,自唐開元廿九年(公元741年)唐中丞雍入閩居固發沖立基業創家聲以來,距今已有1260多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陳氏家族興旺,歷代人文鵲起,出狀元、探花,中七十二進士,北宋、明朝為興盛朝,目前,宗祠列陳氏先祖名人於正廳的神龕內。
陳氏大宗祠現由宗祠理事會管理,每年農曆八月初十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祖典禮,來自福建、江西、廣東(2000年秋祭達32個縣)的陳氏後裔雲集祭拜,由德高望重的族內長者主祭,有陪祭、司儀協助。抗戰期間,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前來大宗祠謁視,敬獻一塊題為“群英”的牌匾;國民黨中央執委、閩浙贛監察使陳肇英親自為大宗祠上牌匾“積厚流芳”;六十年代,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委託侄兒前來祭祖。

貢川鎮貢川鎮
筍幫公棧

貢川 幫公業堂,俗稱“筍幫”,磚木結構瓦屋,坐南朝北,有正廳、下堂、迴廊房、兩天井及磚石門華表,左右皆是防火牆,占地約100多平方米。相傳它始建於大清順治三年(公元1657年)秋,距今已有347年歷史。
“筍幫公棧”歷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在八閩大地上是獨一無二的筍商會址。每當閩筍即將出廠時,當地筍商商定底價,全閩筍販雲集此處訂貨,然後沿沙溪水運至外地甚至海外。300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名優閩筍從這裡運走,昔日貢川筍幫之繁榮,至今許多老人家還記憶猶新。解放後筍幫公業堂曾幾度作為倉庫、村部醫療站等用場。
《永沙筍幫》記載,原筍幫公業堂更富麗堂皇,後毀,移址重建於此。清朝、民國年間永安筍乾質好、量多,貢川為水運要道。貢川人赴江浙一帶做生意的不少,且頗有建樹,如現文化站原主人嚴國材因經營有方而發跡;洋峰人李寶 因家人經營筍乾得以求學深造,成為中國歷史上製造並駕駛飛機的第一人。經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周芳純教授考察,“筍幫公棧”迄今發現的全國最早的“筍業協會”。
貢川歷史文化陳列館

貢川鎮貢川鎮
貢川歷史文化陳列館
座落在貢川鎮延城路,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洋樓”。洋樓建於1920年,是當年貢川首富嚴國材的舊宅。嚴國材是貢川筍幫公棧最後一任筍商會長,他在上海主營布、木材、筍乾。受上海及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嚴國材於1920年在貢川觀成村建設了一座中西合壁的洋樓,歷時三載,於1923年全面完工。洋樓為三層半磚木結構,另在三樓設有一個30平方米的陽台,所用水泥為日本進口的“洋灰”。陳列館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1946年嚴國材定居上海,1950年春,將洋樓無償贈給貢川區政府,後為人民公社、派出所、幼稚園、國小辦公場所。現為貢川歷史文化陳列館,永安市文物保護點。
貢川歷史文化陳列館共設5間5個章節,分別為:盛世遺蹟、宗祠廟宇、歷史名人、名優特產、民間、民俗。牆上布置圖片文字說明,中間擺文物櫃,文物櫃擺設收集的明代墓磚,明清瓷器、窗花、民俗物品等,是一座集貢川歷史、文化、民俗為一體的綜合型博物館。

工業區簡介

貢川鎮水東工業集中區
水東工業集中區簡介

永安市貢川水東工業集中區位於205國道邊,離三明市30公里,永安市16公里,距泉三高速公路莘口、益口兩個互通口僅10公里,工業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條件優越。
貢川水東工業集中區總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目前已完成集鎮周邊一期1150畝工業用地的開發,先後引進田龍、京朋、三福機械、嘉泰新包裝材料、東泰紡織、融燕公司等26家企業,總投資2.45億元,年創企業總產值3.0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年創產值2.4億元),實現稅收850多萬元,解決當地剩餘勞動力就業1200人,增加農民收入1500萬元。

水東工業集中區二期工程規劃已經由三明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總規劃面積為1824畝,計畫總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集中區擬分塊多層開發建設,產業以發展紡織、印染、皮革等輕工行業為主。為進一步拓展項目發展空間,增強“築巢引鳳”能力,解決開發建設資金籌措難的問題,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鎮與槐南鄉達成聯合開發工業用地的新舉措,2005年工業集中區計畫投資600萬元,新增工業用地200畝。同時,園區還投資了260萬元,完成電力擴容和輸變線路改造;配套總投資300萬元,日供水5000噸的二期水廠將於10月份動工興建。
在抓好園區開發建設的同時,我鎮不斷強化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和服務措施,多渠道、多方式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正與晉江市隆興龍染織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業主洽談有關入園事宜。

中國城鎮大全4

中國的鄉鎮很多,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