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姓

豹姓,音bào,姓氏多源,主要來源高辛氏、姜姓、姬姓等。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未進前1000,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四川、海南等地。

豹[豹,讀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高辛氏,出自上古黃帝的第二世孫帝嚳三子契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上古黃帝的第二世孫帝嚳,號嬌極子,名姬夋。帝嚳生而祥靈,十五歲時佐顓頊帝受封於辛,一百三十歲時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領有高辛氏部落,建都於亳。
帝嚳納有四妃:元妃有邵氏女,名姜嫄,與帝禮祀上帝而生后稷;二妃為陳鋒氏女,名慶都,有赤龍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三妃為有娥氏女,名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四妃為娥訾氏女,名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七十年逝世,終年一百零五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高辛氏部落包含兩個胞族,八個氏族。一個胞族集團是以后稷為主的嫡支群體,包括有伯奮氏、仲堪氏、叔獻氏、季仲氏四個氏族群體,另一個胞族集團則為堯、契、摯的庶支群體,包括有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四個氏族群體。實際上,這八個氏族的代表人物被史書稱為才德八人,世稱“八元”。
在舜帝時期,時為臣子的堯又推舉了賢者八人,世稱“八愷”。在史籍《左傳·文公十八年》中記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孔穎達疏:“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舊唐書·韋湊傳》中記載:“八凱、五臣,舜之良佐也”。輔佐舜帝的八愷就是:蒼舒、隤、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而五臣則指:堯、朱、羆、雒陶、瞽叟。
“八元”之中的叔豹,實際上也是高辛氏的子侄,有才德,為契一系,以花豹為圖騰,其子孫以氏族名稱為姓氏,稱叔豹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豹氏。該支豹氏主要分布在古瓊州地區即今海南省,成為黎族的先民,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遠古時期蚩尤部落的三苗族,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許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動。這是幾千年的歷史中頑強地保留下來的民族文化傳統,是中國各民族特別是苗族歷史發展的結果。
蚩尤為中國上古重要歷史人物,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重要首領,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早先活動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中原地區,他們首先發明和使用了金屬工具與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強的軍事力量,與軒轅氏部落聯盟的黃帝勢均力敵,並且有密切的聯繫。
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後代,而炎帝與黃帝乃是同胞兄弟。炎帝與蚩尤曾先後同黃帝大戰於河北涿鹿阪泉一帶,大戰之後,蚩尤族一部向南方遷徙,而許多人則留在北方,逐漸與黃帝族融合為一,所以他們保持著對其英雄祖先蚩尤的無比崇拜。
如今苗族人民中保留有“楓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楓木為圖騰。據史籍《山海經》記載:“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後來郭璞注釋:“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又說明楓樹即今香樹。
這個傳說與蚩尤血傳說相似,都是因為蚩尤族人對蚩尤被殺一事的懷念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想像。晚秋,楓樹的葉片是紅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類記載頗多,如在史籍《軒轅本紀》中記載:“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後華為楓木之林。”在史籍《述異記》中更記術了楓木成精變為人形的靈怪傳說:“南中有楓子鬼,楓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炎楓。”甚至在典籍《南方算術狀》中也記述:“楓人,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癭瘤,一夕遇暴驟雨,其樹贅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之作術,有通神之驗。”
由於楓木是一種靈木,因而苗族對楓木的崇拜古已有之,在苗族生活中,楓木的神化性更強。在著名的《苗族史詩》中,《楓木歌》是史詩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來源、人類始祖都說成是從楓木中產生的。主要情節為:遠古楓樹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個蛋,這十二個蛋中又生出了人類始祖姜央、龍、虎、豹、雷公等等。在《苗族史詩》中,既存在著對楓樹的圖騰崇拜觀念,也存在著卵生神話的觀念。而卵生神話觀念又與鳥圖騰的民俗文化有關,如殷商就是有玄鳥圖騰崇拜的,其祖先是就神話傳說中的契,即是其母簡狄吞食玄鳥卵之後懷孕生出的。
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他們有很多部落,也有許多圖騰。“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說明其聯盟中部落氏族之多。
在史籍《竹書紀年》中記載:“兄弟七十二人屬於蚩尤各族,有熊氏、羆氏、虎氏、豹氏……諸氏。”在涿鹿大戰失敗以後,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曾受到黃帝聯盟的多次征討,因此不斷遷徙,向西者後為犬戎、西羌,向南者後為三苗,他們的史跡是悠久而深刻的。
九黎部落向西的一支,據史籍《拾遺記》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在史籍《遁甲開山圖》中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記載。在史籍《尚書·堯典》中說舜“竄三苗於三危”。 在典籍《孟子·萬章》中記載:“殺三苗於三危”。在史籍《地道記》中記載:“隴西郡首陽有三危,三苗所處……鳥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處是也。”三危山,即今甘肅剩敦煌市東部的三危山,離千佛洞不遠。
西羌、西戎,皆與苗族有關。犬戎是以犬為圖騰的,苗族中亦有盤瓠犬為重要圖騰者。在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中記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銅器是甘肅東鄉縣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亞一帶早在五千年前已發現了銅器。這或許就苗族祖先有關。
另外,在史籍《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族。”而在史籍《神異經·西荒經》中也記載:“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族。”這些記載雖然比較簡短且荒誕,有明顯的正統思想的偏見,而且並不精確也不全面,但卻反映了九黎部落流向西北的歷史事實,這是不可能憑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則遷往西南,期間經歷了許多次的戰鬥與轉移。在史籍《五帝本紀》中,漢朝學者鄭玄注釋:“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三苗國。高辛之衰又復九黎之德,堯興又誅之,堯未在朝,舜臣又竄之。後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誅之。”
經過顓頊、堯、舜、禹的連續多次征伐,逐步將三苗驅趕到西南蠻荒之地。其遷徙路線,據近年苗族學者唐春芳的研究,在其論文《試論苗族的原始居地》中,把苗族口碑、習俗資料與古文獻對照研究,可以發現其相當吻合。
蚩尤作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終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與紀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及民間文藝中有許多表現。許多古史傳說,儘管有神話思維的幻想成分。卻往往與古代文獻資料不謀而合,這充分說明民間習俗、民間文藝是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它可以印證並補充書面文獻,是更生動的歷史資料,人們要善於套用它們。
苗族豹氏,就是源自蚩尤的九黎部落聯盟中“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之一,實際上就是其中以豹為圖騰的部落,世代以豹為姓氏,稱豹氏,是中華民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時期,周王朝設有四大侯爵,分別為射侯(程侯)、虎侯熊侯、豹侯,是為西周分別統領四方軍隊的最高統帥,地位在卿大夫以下。其職分別掌管:射侯(程侯)負責東方,虎侯負責南方、熊侯負責西方、豹侯負責北方。這在典籍《周禮·天官·司裘》中記載有:“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註: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
西周王朝,傳承軒轅氏部落聯盟的圖騰標誌,總體上是由西向東、向南發展,相對弱視北方,因此豹侯居末。
豹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豹氏,多為軍健家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豹尾,即東周時期軍制,又稱輦尾,出自周制豹尾車,即君王出行時的後衛車輛,職掌負責者稱豹尾,後在各諸侯國中皆設有類似的建制,稱“殿後令”,官秩一千石,是極其重要的軍制官位,也就是俗稱的後衛將軍。
史籍《後漢書·古今注》中記載:“豹尾車,周制也。古軍正建之,今唯乗輿建焉。”
到漢朝時期,帝王乘輦車隊的末尾、軍隊戰車和輜重車隊的最後一輛車上,商家貨運車隊的最後一輛車上,則懸掛一條豹子的尾巴,以示最末,因此也稱其為“豹尾”。“豹尾”通過後,宮門、城門、隘門、李門都要關閉大門,僅留人員通行的小門。
負責後衛的將領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豹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個淵源:源於傣族,出自西雙版納古老的克木族人群體,屬於以圖騰信仰為氏。
遠古時期,原始人對許多自然因素或現象不理解,產生恐懼、敬畏,或由於某些突發事件而使他們認定與其有重要的關係,就可能成為該民族的圖騰而加以崇拜。西雙版納的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熱帶原始森林的民族,其圖騰崇拜就多與熱帶雨林中的一些動植物有關。隨著時代的推移,有些民族或部落曾有過的圖騰崇拜逐漸淡化,而有些則一直保持至近代。
傣族是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他們並沒有整個民族的圖騰崇拜。在歷史上曾認為龍為傣族的圖騰,而據研究,歷史上著名的“九隆神話”中的對龍圖騰的崇拜者乃是哀牢夷。雖然在神話中也有傣族的首領,即帶領他們遷徙到西雙版納的首領叭阿拉武,他的母親就在跟他外祖母看守菜園時,一群野牛闖進園內,吃了很多瓜果,她拾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生了他,他也認牛為父親,但牛並沒有成為傣族的圖騰崇拜。對於白象,各勐均有一些神話,也有“白象神”,象可能曾是其圖騰崇拜。但在勐臘、景洪的一些地方,歷史上卻有以白象祭勐神之規,豈不是對其祖先的不敬,令人費解,後來白象沒有了,才“以(白)豬抵象”。
在熱帶雨林中,至近代還保持著動植物圖騰崇拜的有克木人,這個民族約有四十萬人,主要居住在越南、寮國和緬甸等國家,在西雙版納地區僅有兩千餘人,住在勐臘縣南臘河兩岸。在這個民族裡,根據其不同的圖騰崇拜,有“白頭翁氏”、“水鳥氏”、“虎豹氏”、“小米雀”、“八哥氏”、“樹蕨氏”、“野貓氏”、“秧雞氏”、“犀鳥氏”、“松鼠氏”、“猴氏”等十八個以動植物為崇拜對象的氏族,就像內地雜姓的大村莊一樣,十分奇特。
克木人同族內可通婚,而同氏族內不能通婚,且男隨父姓、女隨母姓。例如樹蕨氏男性與水鳥氏女性結婚,他們生下的男孩為樹蕨氏,生下的女兒為水鳥氏。“虎”、“豹”、“白頭翁”、“樹蕨”、“八哥”等一般為男性的姓氏,“水鳥”、“小米雀”、“秧雞”、“松鼠”則為女性姓氏。由於圖騰崇拜,克木人一律不捕殺、不砍伐象徵自己氏族的動物、植物,如“虎氏族”決不捕殺老虎,“豹氏族”決不捕殺豹子,“樹蕨族”不能砍伐樹蕨。
傳說,克木人各氏族的動植物圖騰都和他們的祖先有直接聯繫,如“虎氏族”的由來是:從前有個人非常怕虎,甚至不敢下地幹活,一天村民們打了一頭老虎抬回村里,他在眾人的鼓舞下,壯著膽子摸虎皮、虎牙,不料,手指被鋒利的虎牙劃破,不久就死去,從此,他的後代就姓虎。按照他們傳統,認為打(采)或吃了該氏族的圖騰,就等於吃了自己的祖先,將會遭受災難。
克木人極端尊重代表自己姓氏的某種動植物,實際上表示對祖先的尊重。
漢、唐以來的許多古籍中,常有對包括西雙版納各民族在內的“百夷”的“文身”描述,歷史非常久遠。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都有文身(紋身)的習俗。他們在腿、胸、背、臂等處,用針刺各種紋飾,塗以藍靛色植物液體或動物膽汁等,成青色而終生不褪。據近代文獻《車裡》一書的記載,各個氏族文身的圖案各不相同,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動物類,有象、虎、豹、龍馬、鹿、猴等;第二類的圖案有雲紋、方形、圓形、花卉等;三是文字類,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經;四是其他類,主要是幾何圖形。
對於為何文身,不僅近現代學者們看法不同,就是文身者也說法不一。其實各民族以文身作為一種習俗,有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在唐朝以前,漢文古籍就說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內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於古越人的“斷髮文身”,起因正如宋朝史籍《淮南子》一書中所記載的,“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人們就被發文身,以象鱗蟲”,即“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傷也”,是一種樸素的仿生現象,核心就是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心態。
在傣族古老的傳說中,有一位男青年得到龍女的幫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魚鱗狀的花紋,入水時,水向兩邊分開,水怪也不傷害。傣族中另有一個古老傳說,一位青年男子因了有文身,反而嚇壞了魔鬼,因此乘機殺死了惡魔。這就把文身作為一種避邪防害的巫術崇拜。
在唐、宋以後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蠻夷分為“繡腳蠻”、“繡面蠻”和“雕題蠻”數種。明朝時期的《百夷傳》中記載:“不黥足者,則眾皆嗤之,曰婦人也,非百夷種類也”。說明其時已進入父系社會,文身既示男女之別,又別民族之異。在文身圖案中的傣文、佛碣則是在佛教傳入和有了文字以後的發展。傣族傳說是佛祖為了使小和尚專心聽經、以修正果而畫上的花紋。這也許是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變成了有知識的“熟人”吧!
而許多青年文身者自說,文身是為了贏得異性的愛情,也十分地有道理。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文身,追根溯源應是他們信鬼神的先民對某些活動如上山打獵、下河捕魚,對有害動物或想像中的“怪物”的恐懼。後來,尚巫咒的先民認為龍雖惡、虎雖毒,豹雖凶,但它們也不會傷其幼兒,身上有了魚鱗狀和猛獸圖案以及後來的佛碣,既可把自己當成“龍兒”、“虎子”、“豹崽”,又可以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們為適應特殊環境,以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心態和所採取的謀略。
傣族是一個普遍愛水的民族,民居村、寨一般都是傍水而建的。寨旁都建有水井,井水除供飲用、洗滌外,也供新年節潑水之用。井旁有寬敞的場地,水井位置多在村頭、寨旁,與村寨保持一定距離,修有排水溝,保持井水的衛生。傣族對井台、井欄、井蓋的設計、建築裝飾都十分講究,形成了一種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井塔。井門旁或飾以泥塑巨龍,以示高貴;或飾以大象、孔雀雕塑,以示幸福和吉祥。傣家人認為聖潔的水是土地神楠妥納妮賜給的,為了讓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就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樣式的井塔,以寄託美好的願望。
傣族系克木人中的“豹氏族”,就以豹為自己的姓氏,稱豹氏,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越南、緬甸、寮國、高棉等地區和國家。
二.郡望:
至來縣:亦稱昌化,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縣,為漢武帝開拓之疆域。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至來縣,屬儋耳郡地,漢昭帝年間屬珠崖郡地,東漢建武帝年間屬崖州地。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為昌化縣(將至來縣拆義倫、昌化、吉安三縣,昌化、吉安設在今昌江縣境內)。唐貞觀年間撤昌化,置吉安縣,轄於嶺南道,五代時期屬儋州,歸南漢。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為昌化軍,廢昌化併入藤橋鎮,宋元豐年間復置昌化縣。元、明、清因之。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昌化縣易名為昌江縣,隸屬廣東省管轄。1949年1月,昌江縣與感恩縣合併為昌感縣。1958年12月,昌感、白沙、東方三縣合併為東方縣(時稱東方大縣)。1961年6月,三縣分設,新置昌江縣。1987年12月30日,改名為昌江黎族自治縣,1988年4月海南建省後,直轄于海南省。昌江境內,世居著漢、黎、苗等民族。自古以來,昌江縣城屢經變遷。西漢置至來縣,縣治設在今昌化鎮舊縣村,宋代昌化縣移昌江二水州中(今東方市四更鎮旦場村東側),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又遷千戶所(即今新城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又重遷回昌化城。1961年6月後,昌江縣人民政府一直設在石碌鎮。石碌鎮以石碌嶺得名,1964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昌江縣縣城。石碌鎮位於海南島西部距海口市一百九十公里處,坐落在石碌河中游,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區,三百多年前因在此發現銅礦,民間開採,始有儋州人遷居,爾後遷居者眾,設店營商,漸成集鎮。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海南鐵礦得恢復建設,集鎮不斷擴大,經濟日趨繁榮,經過幾十年得開發建設,石碌鎮如今成為昌江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從此,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對外經濟交往的重要視窗,海南西部的開放地帶逐步形成,依託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成海南全省的重工業區和熱帶高效農業基地,並為瓊台經濟合作開闢出一條新路。
三.歷史名人:
豹愛芳:(公元1969~今),黎族,女;海南昌江人。著名2002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海南省昌江縣十月田鎮敬老院管理員。中共十六大代表,海南省第二、三屆人大代表。
1987年,剛成立不久的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敬老院陷入了困境:敬老院惟一的管理員調走,十一位孤寡老人無人照顧。由於鎮裡經濟困難,付給管理員的工資每月僅八十元,工作髒、苦又是臨時工,找了好幾個人都不願意乾。鎮領導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鎮幼稚園老師豹愛芳徵求意見,看到十多位孤寡老人無人照顧,豹愛芳放棄了自己輕鬆的工作,毅然接受了任務。
對一個姑娘來說,十六歲到三十一歲是最寶貴的青春年華。豹愛芳的十六年卻是這樣默默度過的:每天清晨起床,打掃庭院,給老人煮早餐,送早餐到各位老人碗中,洗刷衣服;然後到鎮上買米、油、鹽、菜,料理老人們一日三餐;晚上,為有病的老人煎藥、服藥,伺候老人入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工作日。為了方便照顧老人,豹愛芳搬到敬老院與老人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大團圓,按理豹愛芳也該回家與家人團聚,可是她想到這些老人們沒兒沒女,沒人陪他們會感到孤獨,於是,年年春節她都和老人們一起過,沒有回家。老人的世界是寂寞的,需要生活上的細心照料,更需要心靈上的呵護和關愛。
敬老院的十一名老人中,有兩人雙目失明,兩人腳癱瘓長年臥床不起。由於這些老人年老體弱,病痛纏身,難以自我料理,豹愛芳總是以親生女兒之心悉心照顧這些病人,無論多苦多累她都毫無怨言。老人盧亞義由於病癱,大小便失禁,褲子、蓆子和褲子常濕濕的,臭氣熏天。豹愛芳一日數次,不厭其煩地為老人換洗衣褲,洗曬席子、被褥,讓老人躺在乾淨舒適的床上。年屆八十六歲的何亞壯老人身染沉疴,臥床不起,豹愛芳就經常為他擦洗身體,保持床位乾燥清潔。平時,除了要照顧病人打針、吃藥以外,豹愛芳還要為不能自理或病重的老人餵飯、煎藥。
十月田鎮是個少數民族貧困鄉鎮,鎮政府為敬老院提供的生活費每人每月只有三十元,老人們的生活經常捉襟見肘,有時遇上老人患病需送鎮上醫院,不得不從中墊付一些,老人們的生活就顯得更緊張。每逢這種情況,豹愛芳總是不動聲色地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擠出二十~五十元,補貼給老人們應付日常開銷。1996年9月,由於連日暴雨,造成糧油、蔬菜價格暴漲,老人們的生活費很快用完,豹愛芳貼補以後也身無分文,眼看要斷炊,她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回家跟母親求援,心地善良的母親從並不富裕的家庭里摳出一袋米捐給敬老院,才使老人們免受飢餓之苦。
從進入敬老院起,豹愛芳十六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把敬老院變成了“老人樂園”、“幸福院”。老人們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安詳地過著自己的晚年。而老人們唯一能報答的就是把她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豹愛芳如今已經如願地為三位老人送了終、盡了孝。這三位臨終前,最想看到的、最牽掛的人就是豹愛芳,拉著她的手,喊著她的名字,直到離開人世。
1996年,豹愛芳因勞累過度不幸患病,需到省城醫院住院治療,但因放心不下老人,她幾次推遲了行程,導致病情加重,最後還是領導出面干涉,她才打電話把在外打工的妹妹叫回來頂替她,把院裡的事情安排妥當後才放心地去治病,住院治療期間,她時刻掛念著老人,三天兩頭打電話詢問情況,住到第七天,還沒等傷口完全癒合,就包著紗布,拖著虛弱的身體趕回了敬老院。
為了給老人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生活空間,十六年來,豹愛芳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在房前屋後種上花草,培植綠地,開墾荒地,種上蔬菜,既美化了敬老院的環境,又改善了老人們的生活。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敬老院了。常常有人不解地問她:“敬老院又不是你的家,那些老人跟你非親非故,工作能過得去就行了,何必那么拚命呢?”跟她很要好的幾位姐妹也經常勸她:“你一年到頭為敬老院忙,你圖個啥,憑你這精神,跟我們一起去深圳、珠海打工,保你賺大錢。”面對這些“好意”和“開導”, 豹愛芳也曾猶豫過,但一想到無依無靠的老人們她就心軟了,每當有人再“關心”她、“開導她”的時候,她都堅決地回答:“敬老院就是我的家,老人們就是我的家裡人,我不照顧誰照顧。”
豹愛芳這位孤寡老人世界里的年輕人,由於無暇顧及其他,至今依然單身。2001年,她的事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以後,求愛的信件雪片般從全國各地飛來,她還是那句老話:“要娶我,就搬到敬老院來住。”她把自己的花季年華獻給平凡的敬老事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了青春的價值。
豹愛芳曾獲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海南省十大傑出青年、勞動模範。
註:
1996年的9、10月間,筆者亦曾赴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公幹,曾親眼目睹以國慶之由,縣、鎮、鄉領導們在“貧困的昌江縣”海南鐵礦迎賓館餐廳里歡堂大宴,連吃帶玩捎拿,一天的財政消耗達幾達十八萬元人民幣之多!因此,像豹愛芳這樣愛崗敬業的青年形象,其胸前那沉甸甸的五四獎章背後,不僅是她個人的善良、辛勤,好像還遮蓋了某些什麼。
四.遷徙分布:
豹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一十位,多以儋州、洛陽為郡望。
今重慶市的巴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包頭市,海南省的儋州市昌江縣,台灣省的台南市等地,均有豹氏族人分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