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滿族剪紙

豐寧滿族剪紙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複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陰天掃天婆、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簡介

豐寧滿族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後,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剪紙形式

豐寧滿族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顏色)、點染剪紙、填色剪紙、複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陰天掃天婆、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歷史背景

豐寧滿族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豐寧滿族剪紙產生於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到清代乾隆年間已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和風格,由於當地滿族習俗,決定了豐寧滿族剪紙的走向,她主要以滿族窗花、禮花、節令專用剪紙的形式,出現在(幾乎)全縣的大小鄉村的家家戶戶之中,到清末民初已到鼎盛時期,達到村村有自己的剪紙的群體和高手。建國後,結束了戰亂,災疫的侵擾,又逢文藝雙百方針的貫徹,從形式上得到繼承,從內容上更貼近現實生活,由於文革運動的湧起,民間剪紙也遭到嚴重的摧殘,而大眾喜愛剪紙,家家年節貼窗花的習俗不可動搖,使得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生命得以延續,而一大批有深厚文化內含的剪紙被"破四舊"之風而毀滅了,實際上豐寧滿族剪紙近似一個空殼。1974年以張冬閣、仇承軒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在縣文化部門的領導支持下,開始豐寧滿族剪紙的挖掘、搶救、整理,特別1976年以後到1982年這幾年中,民工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起來,面臨失傳的技藝得到復甦,1980年開始豐寧滿族剪紙走出了大山,躋身於全國十家剪紙聯展之中,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隨著展覽和民間藝術家的出國表演,以中華民族的文化代表身份展示在世界面前。《中國美術全集》收入了豐寧剪紙。豐寧滿族剪紙先後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展出,一些優秀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1983年第8期《美術》雜誌刊登了張士增的《農村民間美術的復甦》,對豐寧民間剪紙的搶救工作給予很高評價。特別是1987年豐寧滿族自治縣的建立,滿族文化得到空前的重視和發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民間文學連環畫報,中央電視台、河北電視台、地方電視台,各種媒體以各種方式介紹了這一藝術奇葩,1993年月12月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現狀

目前豐寧滿族剪紙的傳統技藝大多留存在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的張冬閣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