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魚

變性魚

變性魚是魚類中特殊的一個群體,它們都有著同樣的特徵,即在基因或者環境因素的影響下,魚體可以變性,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繁衍後代。現有多種魚類為人類所熟知。

概述

美麗的變性魚美麗的變性魚

綜合來說,通過外界條件或者自身激素的調節,可以達到變性目的的魚類都可稱為變性魚。

在巴西海域,有一種石斑魚,能夠自然變性,成為魚中一奇。而且在一天之內,這樣變來變去達四、五次之多。這在動物學上稱作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在加勒比海的東部海域,有一種隆頭魚永遠是“老夫少妻”。

澳大利亞沿海有鸚嘴魚,在一群魚中,只有最大的一條魚是雄性,如果這條雄性魚死掉,或被人捕走,那么魚群中最大的一條雌魚便會在1小時之內自動變成雄性,以填補空缺。

印度洋中與海葵共生的綢魚,卻與鸚嘴魚相反,魚群由一條雌魚統率,其餘全是雄性魚。唯有這條雌性魚無法履行職責被迫離開魚群時,才輪到另一條最強壯的雄性魚變成雌性魚統領魚群。

常見種類

藍條石斑魚藍條石斑魚

藍條石斑魚的變性

加勒比海和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域,生活著一種藍條石斑魚。這種魚的性別每天可變換數次。若兩條魚交配產卵,則其中一條充當雌魚,另一條則充當雄魚,一旦交配完成後,它們互換雌雄,再進行繁殖。

紅稠魚紅稠魚

紅稠魚的變性

生活在紅海的紅稠魚性喜群居,每一群紅稠魚中只有一條雄魚,其餘都是雌魚。一旦雄魚死亡,雌魚中最強壯的一條就要發生變化,從外表的生殖器官開始慢慢向雄性轉變,最後成為魚群中的新頭領。

黃鱔黃鱔

黃鱔的變性

人們常見的黃鱔,一生都是雌性的。它們在3年內,身體長到20厘米以上,完成做媽媽的責任,此後,它們的性別開始變化,到6歲時就全部變成雄性黃鱔。這時,它們體長可達42厘米以上。因此,黃鱔是先做媽媽後當爸爸。

變性的原因

生物的性別不僅由基因和染色體決定,有時環境因素也能改變性別。
植物和動物的雌雄同體有兩類:常期雌雄同體(simultaneoushermaphrodites)和鄰接雌雄同體(sequentialhermaphrodites)。魚類和腹足綱軟體動物占據了這兩種類別的絕大多數。常期雌雄同體動物是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同時擁有雄性和雌雄生殖器,它們可以與任何同類交配。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繁殖優勢,因為如此一來可以輕鬆生養很多後代——跟人類相比,擇偶面增加一倍。
鄰接雌雄同體動物出生時只有一種性別,但是在不同的階段會徹底轉變成另外一種性別。有些物種天生是雄性,後來轉化為雌性,稱為雄性先熟(protandry),而雌性先熟(protogyny)指的就是由雌性轉變為雄性。海葵魚,或者說小丑魚,就是最顯著的鄰接雌雄同體的例子。這種魚安居在海葵周圍,過著一種等級森嚴的生活,唯一的雌魚只和最大的雄魚交配。當雌魚死掉,最大的魚就變成雌性,並開始和下一個最大號的雄魚交配。就像常期雌雄同體動物,這種交尾策略有利於繁殖,尤其是這種魚從來不冒險遠離原來的生活區。
成功繁衍後代和保證生存是物種變性的主要原因,環境因素或化學反應也會導致性別改變,然而科學家們還沒有搞清後者的原因。另一樁沒有解開的難題是,為什麼更多的物種沒經歷變性過程。2009年,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說法,變性帶來的好處大大超過了生物成本(因機體改變而增加的能量代謝),比如一個人想變性是相當棘手的事情,但是這對魚類、青蛙和植物來說就容易許多了。因為受環境因素影響,可能會有更多的物種開始變性。一份2004年的報告詳細闡述了人類污染會影響物種的內分泌系統,比如北極熊鱷魚。因為人類排放的廢物和化學物質中含有激素,導致這些動物發生異常變性,使它們的繁殖生育因此變得困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