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釋〗見:顯現。古同“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熟讀後,自然會領會其中的道理。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原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①而好學。興平中②,關中擾亂③,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④。采⑤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釋義

①質訥:質,質樸;訥,口齒不流利。

②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公元194~195年)。興平中即興平年間

③關中擾亂:指董卓的部將李傕(jué)、樊稠、郭汜(sì)等作亂

④段煨:武威人,曾屯兵華陰,“特修農事”

5.采:指采樵,砍柴。

⑥苦渴無日:苦於沒有時間渴:有急切之意。

翻譯

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閒,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啟示

中國有一句古話:“少年不讀書,老來空白首。”世間萬物,皆屬身外,惟有書能夠滲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塵的心靈,讓你耳聰目明,心高志遠。任何時刻拾起書本,打開扉頁,都可以在夏曰里讀出雪意,于山間聞到泉鳴。

讀書人多的時代,是書籍繁榮的時代,亦是社會文明、人類進步的時代。讀書多的時期,則是生命充實豐盈的時期,是激情熾熱,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時期。於是《三國志·魏書》中出現這么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覆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了解它的涵義。這是一種通過精讀以促進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尤其適用於自學者的鑽研。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語出:《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翻譯:董遇善於研究《老子》,並為《老子》作過比較準確的註解,還善於研讀《左氏傳》……有人想跟他學習,董遇卻不肯教導,卻說:“(你)必須先把要學的東西讀上一百遍”,他解釋說,讀書一百遍,其中的意義和思想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學習

(1)正如上次做所說,閱讀可以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語感。讀書多了語感有了就能較準確的理解句子含義,就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2)開闊眼界,積累知識

司馬遷為編《資治通鑑》,“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屈原的《天問》一口氣提出172個問題,天文地理,博物神話,無所不涉,顯示了作者的豐富學識。要使自己淵博富有,就要認真讀書,旁學雜收,廣取博覽。華羅庚曾說:“天才在於勤奮,讀書在於積累”。可見,讀書學習是積累知識的好辦法。尤其是當今時代,新興科學、邊緣學科不斷湧現,知識不僅是學業的基礎,也是技能的催化劑,我們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識,就要多讀書,廣納百家之言,加強知識儲備。

(3)積累辭彙、豐富語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語言是我們的終身任務,具有較高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尤為重要。辭彙豐富,進行口頭交流時能從容自若,善於表達,進行寫作時遣詞造句也就不會貧乏。扎紮實實的語言文字基本功是每一個現代社會的有文化的人都應該具備的,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是書面語言的寶庫,它們的語言準確、精煉、規範化,極富於表現力,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滋養。而多進行閱讀,可以豐富語言,積累辭彙。

(4)提高表達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句話說明了讀書與寫作的密切關係。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多了,“厚積而薄發”,就能對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讀書能使人站得高,看得遠。思路開闊,寫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有遠見卓識,寫文章就能格調高,不至於出現陸游筆下的“恨渠生來不讀書,江山如此一句無”的情況。而當前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科技人才最基本的智慧型包括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這諸多能力的培養與讀書學習是密不可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