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肇康

譚肇康(1875-1961) ,曾用名時年、永安、永年。廣東新會雙水上凌沖人。出身世代書香小康之家。少年時醉心繪畫,喜愛工程。青年時在香港聖保羅書院肆業。後往大連攻讀建築工程 ,學畫圖則。曾在大連船塢當工程師、大連工務局、天津馬廠工務局監工。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出身

譚肇康(1875-1961) ,曾用名時年、永安、永年。廣東新會雙水上凌沖人。
出身世代書香小康之家。少年時醉心繪畫,喜愛工程。青年時在香港聖保羅書院肆業。後往大連攻讀建築工程 ,學畫圖則。曾在大連船塢當工程師、大連工務局、天津馬廠工務局監工。

簡介

清光緒末年(1908年)回香港,任香港工務司署監工,後在生利建造公司任監工兼英文書記。譚肇康以精湛的技術承建大量工程而獲利。後獨資創辦永利建造公司,業務大發展。又和伍華創辦裕利建造公司,譚肇康任司理。與邑人林護創辦的聯益建造公司皆擴充經營至內地,在廣州等地設立分支公司,承建大量工程,飲譽省港建築界。原名譚時年,號永安,廣東省新會縣雙水鎮上凌鄉人。光緒元年(1875年)生。他從小勤奮好學,性喜繪畫。讀書時,每讀到興亡史,對於忠臣烈士之言行,如岳飛張世傑文天祥、史可法、陳子壯等人物,不勝仰慕。

人生經歷

早年

譚肇康幼年喪父,家境日漸艱難。光緒十六年(1890年),他年僅十五歲,便到香港謀生,工余之暇,刻苦鑽研建築知識。青年時,他一度赴加拿大謀生,在那裡,他飽受外國人的歧視、欺凌的同時,也得到一個啟迪,感到一個人如無一技之長,就難以立足,更難創立大業。於是返回祖國,北上大連學習建築設計工程學。他學有所成,正欲整裝回鄉,不料新會霍亂流行,祖母、母親和伯父等親人於四天之內先後死於疫。他的精神受到極大的汀擊。

中年

於是復到香港,在生利建築公司服務。由於他為人勤奮,責任心強,深得東主的器重,不久,又得到東主的資助,創立永利、浴利建築公司,自立門戶。為了使自己的基業立於不敗之地,他更加刻苦攻讀中西典藉,專心致志鑽研建築業務,使自己的建築專業知識和技術日益精湛。他一向以道義見稱於香港土木工程界,在廣東實業司任建築工程師期間,獲關景檠司長的保證,加人中華工程師學會為會員。不久,他在香港的建築行業中便成了德高望重的佼佼者。他獨資創設的永利、裕利兩個建築公司的工程業務與林護建築師所主持的聯益建築公司並駕齊驅,飲譽省、港、澳。
數十年來,譚肇康在香港設計、承建的工程項目不勝枚舉,如香港中區船政公署、黃泥涌幫辦樓,般鹹道清道夫宿舍、薄扶林道抽水廠、植物公園地下蓄水池、香港仔填海工程、石梨貝濾水池、銅鑼灣填海、荃灣填海、大吸商船會社碼頭、鐵崗牛奶公司、北角電燈總公司、中區告羅士打行、廣州增壠自來水廠、香港加路連山之孔聖堂等,均是他的工程項目的作品。其中多項工程由於管理完善、工料均佳,提早竣工而獲巨額獎金。被同業譽為建築界的"泰斗"。
1905年9月,馮自由、陳少白改組興中會為同盟會,陳少白為會長、鄭貫一為庶務、馮自由為書記、黃世仲為交際,會址設在《中國日報》社,大力開展宣傳工作。到1909年3月,同盟會香港分會會員發展到二千多人。譚肇康深受孫中山先生革命言行的感召,也加人同盟會。由於他為人正直,責任心強,在港人中有很高威望,所以,他與楊西岩、林護、余斌臣等人被孫中山先生委任為香港籌委局委員。在宣傳革命和籌餉運動中,他矢勤矢勇,篤信篤忠。他在籌餉局內負責內勤工作,對保管、稽核、會計等各種事宜均能把握機要,謹守崗位,從不辜負孫中山先生的重託。
1911年3月29日廣州起義(又稱"黃花崗之役"、"三?二九之役")在戰鬥中犧牲了一百餘人,烈士喋血街頭,屍體無人敢去收殮,譚肇康和林護等人親自到了廣州,出錢出力,與潘達微一道爭取清廷當局的特準,與廣州人民收殮遺骸七十二具,合葬廣州東郊黃花崗,建造七十二烈士墓地。
1921年,胡漢民任廣東都督時,力邀譚肇康出任新會及江l口市政局事。但他以"我是一介商人,只知參加革命以報國,舉凡政治、軍事吾末之聞,何敢尸位素餐"為由,力辭不就。辛亥革命後,他仍舊在港經建設築業。
譚肇康與李煜堂、李自重、楊西岩、李文啟、林護、余斌臣等人在歷次籌餉運動中,不避艱辛,共籌得大洋數百萬元之多。他被胡漢民稱之為"民族貞士"、"革命完人"。軍政府除頒發給他特級一等勳章二枚之外還在廣州越秀山畔鎮海樓旁建坊泐石,以資紀念(日寇侵華時石坊被毀。抗日戰爭勝利後,政府撥款改建紀念亭)。
1920年,香港成立建造業商會,譚肇康不僅是始創人之一,而且被推選為多屆會長。在任期間,他切實做好設計、運籌策劃等工作,不斷推進會務。因建樹良多,同業推他為永遠監督。譚氏宗親會也尊他為家長。1921年,香港政府根據譚肇康的業績、貢獻,贈地七萬英尺用作興建香港商會學校。1932年譚肇康被推選為華東三院首總理。1934年,轉任保良局首總理。這兩個慈善機構歷次籌款,他均率先解囊,以襄善舉。1936年,香港政府籌建高級工業學院。委任譚肇康義務監督和建造商會司理。香港工業學院的創建,是香港建造商會成立以來最大的業績之一。學院的規模可人,耗資巨大,其超額之工程費,均由譚慷慨解囊、無私捐出。港府有感於譚肇康的熱誠,特在學院門前泐石紀念,學院建成後,為香港培養了大批土木建築、電器工程、無線電學、汽車修理等技術人才。
此外,譚肇康還擔任香港譚氏宗親會、五邑工商總會、新會商會、四邑工商總會等社團的榮譽會長,兼任香港麗澤中學名譽校董。他向社團及教育贊助經費,歷來不遺餘力。

晚年

譚肇康晚年喜以書畫自娛,1961年7月23日,譚肇康病逝於香港,享年87歲。有《香港五十年工程回憶錄》飛中國辛亥革命回憶錄》傳世。
譚肇康的父親名光超,他事業有成後特在家鄉上凌建了一座祠堂紀念他的父親。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題贈"光超書室"四個大字。其哲嗣耀湛、耀沛,其孫永廉、永基、永昭等,亦為工程專家。他們承先啟後,踵事增華,捐贈巨資為家鄉建校育才,興辦公益事業。
譚肇康的子孫在新會雙水上凌村捐資興建的有:上凌時年國小(占地面積20畝,13320平方米);光超中學三層教學大樓、體育館、實驗樓、藝術樓、教師宿舍、學生宿舍、廚房廁所等(占地面積80畝、53280平方米);肇康環村水泥公路(4公里多長,5-7米寬);上凌水廠及自來水工程、永昭衛生院(500平方米)。共捐資700多萬港元。此外,還捐資270萬港元在會城圭峰山東坑興建時年技工學校教學大樓、圖書館及其他設施,建築面積2809?53平方米,是廣東省頗具規模的中等專業學校。

革命道路

譚肇康不僅是建築師,而且也是民主革命者。
光緒末年,回響孫中山的號召,參加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 (後改稱南方分部) ,參與籌款運械,不遺餘力。
辛亥“三二九”黃花崗起義失敗,七十二志士壯烈犧牲,曝屍街市,黨人潘達微多方設法收埋,因不便露面,即邀譚肇康由港來穗,出面處理。譚肇康出錢出力,終於將烈士遺體安葬於黃花崗
民國肇造 ,廣東軍政府大都督胡漢民 ,奉孫中山命任譚肇康為“財政名譽員”,負責在港籌款及制訂捐款獎勵章程 ,並為參議員。受命後,譚參與楊西岩等人的籌款活動,得款數百萬,因而多次受到孫中山接見和鼓勵,被任為廣東都督府實業司建築工程師,並由該司司長介紹加入中華工程師學會。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譚任籌餉委員並擔任保管、會計等工作。曾和楊西岩余斌臣等籌餉委員在兩天內籌款六七十萬元,支持廣東革命政權。
1920年,香港建造商會成立,譚肇康是創辦人之一,被推舉為司理、會長。
1922年當選為主席。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1932年先後任東華醫院總理、保良局首席總理。
1933年初親率同人沿門募捐,得款20餘萬元支援淞滬抗日的十九路軍。
1936年香港籌建工業學院,譚被聘為義務監督。此外,他還擔任香港譚氏宗親會、四邑工商總會、五邑工程總會名譽會長。他關心家鄉文化事業。曾在上凌鄉建成“光超書室”並邀國民黨元老鄒魯題字。

個人成就

譚肇康生性淡泊、平易待人 。胡漢民贈有“不從文士角詞峰”句,故人稱他為“清風煦人”。
譚肇康曾主編《香港五十年工程回憶錄》、《中國辛亥革命回憶錄》等書,並刊行於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