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成

譚立成

譚立成,鐵路機車動力學技術專家,輪軌相互作用綜合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負責籌建研究室,組裝成我國第一輛機車動力學及強度試驗車(活動試驗室),開創了國產和進口機車的動力學和強度試驗及研究工作。致力於輪軌相互作用綜合性學科的學術研究,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主編輪軌相互作用叢書一套,並參與其中兩分冊的編著。為機車的鑑定、改進及推進重載運輸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譚立成,1926年10月24日生,湖北省漢川市馬口鎮人。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譚立成 譚立成

1945年抱著工業救國的強烈願望考入四川樂山國立武漢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系學習,1946年隨校遷返湖北武漢珞珈山。1949年7月武漢大學畢業後入中原大學學習,畢業分配到鄭州鐵路局漢口分局、武漢機車車輛工廠、江岸機務段實習,任工務員。1951年8月被選派赴前蘇聯莫斯科鐵道學院研究生院學習,1955年以優異成績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後,一直從事機車動力學及輪軌關係科學研究工作。

科學技術成就

我國鐵路機車動力學和強度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譚立成1956年回國後,任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機車動力學和強度研究室副主任,負責籌建研究室的工作。在一無設備,二無試驗研究人才的情況下,著手組織人員進行應變儀及測試元件的開發研製,同時培養試驗研究人才,系統講解試驗大綱的擬訂,測點的布置,試驗數據的採集、分析、整理,研究報告的編寫等。機車是鐵路動力機械,因此其動力學強度試驗應在運行中進行,需要活動試驗室,即試驗車。因此,將客車改造成試驗車,組裝儀表、設備也是當時的任務。經歷了一段艱苦創業,組裝成機車動力學和強度試驗車,填補了我國這方面的空白。接著他帶領全室青年科技人員先後為建設型、紅旗型、友好型(進口)等蒸汽機車,東風、東風4、ND4(法國)、NY5和NY6(德國)、ND2(羅馬尼亞)等內燃機車,韶山、韶山3等國產電力機車及法國、羅馬尼亞等進口電力機車進行了鑑定試驗和研究試驗,為國產機車的改進、鑑定、定型及進口機車的驗收鑑定做了大量工作,為機車動力學和強度性能的改進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譚立成是我國這個科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輪軌相互作用綜合研究及學術活動倡導者之一

鐵路是一個包括運(運輸)、機(機車)、工(工務即軌道線路橋隧)、電(通信,信號,計算機)、輛(客、貨車輛)的聯動機,包括很多專業,需要有關專業學科綜合研究才能形成安全高效的運輸體系。由於認識不足,輪軌相互作用這個綜合系統就長期被人為地分割開來,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外高速、重載運輸的發展而引發的諸多如列車脫軌及輪軌磨損和損壞等問題的暴露,輪軌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才為人們所重視。

譚立成於20世紀70年代末就敏銳地覺察到輪軌關係問題對我國鐵路發展高速、重載運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鐵道科學研究院及中國鐵道學會領導支持下,他積極開展輪軌關係(輪軌相互作用、機車車輛和軌道相互作用、列車與線路相互作用)的學術活動。1979年受鐵道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託主持召開了全路機車車輛和軌道相互作用大型學術會。參加者有部有關業務局領導,科研單位、鐵路高校及鐵路現場專家、教授,會上除進行學術交流以外,提出了機車車輛和軌道相互作用研究規劃建議,特別是提高車輛軸重發展重載運輸的建議,得到各方面熱情支持和積極回響。原上海鐵道學院童大塤教授和工務局總工程師吳鈺都在會上發言加以支持。會後全路開始形成科研、生產、教育三綜合的研究體系。1980年鐵道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又召開了國際性機車車輛與軌道相互作用學術討論會。英國鐵路德比技術中心派了兩名機車車輛、軌道方面資深專家與會,全面介紹了英國德比技術中心有關科研成果,並進行了交流。我國有關機車車輛、軌道方面的專家也做了學術報告,有關論文發表在 《中國鐵道科學》 專刊上。1982年至1983年鐵道科學研究院在環行試驗線進行了大型的21噸、23噸、25噸軸重的車輛和軌道相互作用試驗。1983年的試驗還有日本國鐵技術研究所的專家攜帶儀器設備來華參加,為我國制定鐵路技術政策,推動我國重載運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譚立成在擔任中國鐵道學會第一屆及第二屆輪軌關係學組組長期間,學組每年召開輪軌關係學術討論會,交流科研、高校、鐵路現場的成果和經驗,這些交流成果中除了軌輪幾何學、輪軌蠕滑等輪軌關係基礎問題外,還從輪軌關係出發研究輪軌磨耗和行車安全等問題。通過輪軌關係研究,將機車車輛和軌道兩個系統構成又一個整體。

離而不休 始終關注鐵路輪軌關係研究

譚立成1991年離休以後仍然關心鐵路輪軌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行車安全問題。他還曾是中國鐵道學會安全委員會委員,經常與機車、車輛、軌道專業的科研人員保持密切聯繫。並多次應邀參加機車、車輛與軌道相互作用的試驗,如應邀參加了在環行鐵道進行的貨車空車直線脫軌試驗,並在2000年中國鐵道學會召開的“以技術裝備確保行車安全”的研討會上,就此試驗作大會發言。1993年參加於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國際重載會議上,宣讀了《曲線鋼軌波浪磨耗的形成和減輕措施》的論文。他撰寫的《長波長直線鋼軌交替不均勻側磨和機車輪緣磨耗的形成和防治》論文發表在 《中國鐵道科學》 2002年第4期上。由他負責主編的輪軌相互作用叢書,不僅進行了大量組織工作,並參加了兩個分冊的編著工作,並且是離休後進行的。他這種離而不休,心繫鐵路,盡力多做貢獻的精神深為同行讚許。

簡歷

1926年10月24日 生於湖北漢川市馬口鎮。

1945-1949年 在武漢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

1949-1951年 在武漢機車車輛工廠及江岸機務段實習,任工務員。

1951-1956年 前蘇聯莫斯科鐵道學院讀研究生,1955年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1956-1979年 任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機車動力學強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1984年 參加中國共產黨。

1979-1991年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負責輪軌相互作用方面的學術活動, 《中國鐵道科學》 雜誌副總編輯。

1991年 離休。

2006年9月2日 逝世。

主要論著

[1] 譚立成.輪軌相互作用與鋼軌波浪磨耗.中國鐵道科學,1982.3(1).

[2] Tan Licheng. The investingation of Wheel/Rail Interaction and Rail Corrugation,and International Heavy Haul Railway Conference,82-HH-29.

[3] Tan Licheng. Yu Tiefeng. Formation of Rail Corrugation and Measures to Reduce It on Curved Track,The Fifth International Heavy Haul Railway Conterence,1993.

[4] 龔積球,譚立成,俞鐵峰.輪軌磨損.輪軌相互作用叢書第一分冊.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1997.

[5] 譚立成,顧培雄,傅小日,等.輪軌相互作用導論.輪軌相互作用叢書第二分冊.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2005.

[6] 譚立成.關於貨車空車脫軌問題的一點思考.以技術裝備確保行車安全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鐵道學會.2000.

[7] 譚立成.長波長直線鋼軌交替側磨和機車輪緣磨耗的形成和防治.中國鐵道科學,2002(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