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坎之戰

諾門坎之戰

1939年日軍北上,企圖進攻蘇聯,占領西伯利亞掠奪更豐富的戰略資源。雙方在荒原上對峙4個多月。因兵力,武器質量懸殊,日軍遭重創,不惜出動了關東軍精銳的部隊,配備了大量坦克,以及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大部戰鬥機,仍然節節敗退。最終走向了談判桌。

基本信息

諾門坎戰役簡介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為實現既定入侵蘇聯的北進計畫,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隨即交戰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這片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戰爭初期,日軍向諾門罕地區調集了180架飛機、九十多輛坦克、13個步兵大隊共1.5萬兵力向駐守諾門罕地區的蒙軍騎六師發起猛烈進攻,在蒙軍不斷失利後的情況下,駐蒙古的蘇聯紅軍第五十七軍在更換新裝備後也毫不示弱地派出兵力支援蒙軍作戰。隨後,蘇聯迅速調集優勢兵力兵器,在曾任中國軍事顧問、熟知日軍作戰特點的名將朱可夫大將指揮下,以強大空炮火力和坦克支援發起反擊,迅速奪回被日軍占領的陣地,僅5月27日至30日就殲滅日軍1個騎兵聯隊和2個步兵大隊,打得日軍潰不成軍。

諾門坎簡介

諾門坎(諾門坎·布爾特·歐波) 地區,是指白阿鐵路末端阿爾山北約50公里,海拉爾南偏 西約200公里的哈爾哈河以東,汗達蓋- -將軍廟--阿木古朗之線以西地區,東西 約30公里,南北約70公里。這一地區的邊境線,原是有爭議的:蒙古國認定的邊界線是汗達蓋--將軍廟--阿木古郎一線,偽滿洲國則堅持邊境線應以哈爾哈河為界。

諾門坎戰役雙方兵力對比

諾門坎之戰諾門坎之戰
日軍
陸軍步騎兵;第23師團(丙,全額),第7師團(甲,部分),第8國境守備隊(團編制),滿洲興安騎兵師(團編制)等
陸軍裝甲兵;第1戰車師團的第3、4聯隊
陸軍航空兵;飛行第7、9、12、15旅團
蘇軍
陸軍步騎兵;第57師,第82師,第36師(摩托師),第152師第1團,第5機槍旅,蒙古騎兵第8師,第6師(團編制)等
陸軍裝甲兵;坦克第6旅,坦克第11旅,摩托裝甲第8旅,摩托裝甲第7旅,摩托裝甲第9旅
蘇聯空軍;空降兵第212旅,遠東空軍,第22飛行團(外貝加爾軍區增調)等
日軍方面的補充:
第7師團參戰部隊:步兵第26聯隊的4箇中隊 ,歩兵第28聯隊的1個大隊,第7師團直屬部隊。
第6集團軍:8月4日,關東軍司令部把哈拉哈河前線所有部隊編一起算是一個軍,司令官為荻洲立兵中將。很多文章把第6軍敘述為異常“精銳”";,的確當時關東軍把手底下能機動的重裝備都調上前線了,但戰前關東軍已經把很多重裝備調進關內支援侵華戰爭,其火炮,坦克,裝甲車都遠不如對岸的蘇軍。
第二飛行集團:轄7,9,12,15,4個飛行旅團,共8個戰鬥機中隊、輕轟2箇中隊、重轟6箇中隊、偵察2箇中隊。我對日本陸軍師團的甲,乙,丙劃分,參照二戰結束後的一種劃法,以便直觀反映其實力。
蘇軍方面的補充:
1939年6月蘇空軍參戰序列:第22,70戰鬥機團,第38高速轟炸機團,第150混成轟炸機團,共301架飛機。
7月份到達的增援部隊:第56戰鬥機團,第56高速轟炸機團,T-3轟炸機中隊,機場防禦飛行團。
加上原有的,8月蘇前線空軍有532架飛機。

諾門坎戰役第一階段

(1939年5月-6月)

1939年5月11日,外蒙軍小隊在諾門坎地區哈拉哈河畔與偽滿軍發生衝突。
1939年5月13日,駐防海拉爾的第23師團報告到達關東軍司令部,司令部依據才下發不久的《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作出決定,23師團師團長小松原中將,向諾門坎派出師團搜尋隊(騎兵中隊、裝甲汽車中隊各一,指揮官東八百藏)和1個步兵大隊(缺2箇中隊),
1939年5月15日,東八百藏部在第10飛行隊轟炸機配合下,向諾門坎地區的蒙軍部隊發動"閃電式"的襲擊,蒙軍當即退回哈爾哈河西岸。與此同時,蘇聯依據36年簽定的《蘇盟友好互助條約》,出兵蒙古。
1939年5月22日至24日,日陸軍航空兵與蘇遠東空軍交戰,蘇空軍因受大清洗等因素影響素質下降而處於劣勢。
1939年5月28日,第23師團的騎兵聯隊加一個裝甲車中隊(指揮官東八百藏),成功偷襲蒙古軍第6師的師部,師長沙日布陣亡,但隨之遭到附近的蘇軍和蒙古軍餘部夾攻,於次日被全殲。
同日,第23師團的步兵第64聯隊(指揮官山縣武光),攻占742高地,並構建工事。在東八百藏的騎兵聯隊被殲後,遭到蘇蒙聯軍的圍攻。
1939年6月1日,朱可夫將軍接到莫斯科命令去報導,次日即到達國防人民委員會(國防部),國防人民委員伏羅稀洛夫元帥宣布調令,年輕的朱可夫被委任為第57軍軍長。(集團軍編制)
1939年6月5日,朱可夫到達第57軍的指揮部,聽取了軍區委員會的戰況匯報,6月8日,國防人民委員命令,解除了費克連科第57軍軍長職務,任命朱可夫為該軍軍長。在詳細分析和討論後,朱可夫得出結論:“我駐蒙古的第57特別軍的兵力無力阻止日軍的軍事冒險,特別是如果日軍同時在其他地域和其他方向發動進攻的話,就更無能為力了”,並向國防委員會遞交了份報告簡述蘇蒙聯軍行動計畫:增加兵力堅守哈拉哈河東岸的登入場,同時準備從縱深進行反突擊的作戰。第二天得到答覆,國防人民委員及總參謀長完全同意朱可夫等人對情況的判斷和下一步的行動。朱可夫還要求加強空軍力量,增調不少於3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的兵力,並要求加強炮兵和航空兵。國防委員會不久就回復,滿足其要求。增派的空軍力量中,還包括21名駐白俄羅斯空軍飛行員---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經驗豐富,同時送來了新型飛機,即當時十分先進的伊-16和"歐"型飛機。(朱可夫回憶錄)
1939年6月7日,傷亡慘重的第64聯隊接到師團部的命令,撤出戰鬥,歸隊的不足400人。
第一階段小結
蘇蒙聯軍方面,蒙古軍一個騎兵師受重創,師部被襲,師長陣亡;日軍第23師團,一個聯隊(師騎兵搜尋中隊+裝甲車中隊12輛92式)被全殲,一個聯隊受重創,雙方戰果大致持平,考慮到蒙古軍戰鬥力不強,日軍實質上損失更重點。(參戰的2蒙古騎兵師才5000餘人)
之後第23師團得到補充,有的文章說第23師團補充了大量重裝備被加強到甲種師團(原為丙種),個人認為過於誇張,第23師團主要是減員嚴重,師團作為一個戰鬥團體,不是簡單的補充了重裝備就能迅速提升戰鬥力的。

諾門坎戰役第二階段

(1939年6月-8月)

1939年6月19日,關東軍司令部收到第23師團的“捷報”,宣稱取得重大戰果(端了一個蒙軍師部,擊斃敵師長被誇大為滅了一個師),司令部馬上上報給東京大本營。很快收到來自總部的“參字547號電”,對取得的“勝利”表示祝賀,並默許可以擴大戰果。得到授意的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大將,於6月20日向偽滿州國內的關東軍下達了集結令:將第23師團和第7師團的26聯隊+28聯隊的一個加強大隊調往諾門罕,同時將第二飛行集團調到海拉爾,為了對付蘇聯的裝甲部隊,植田謙吉還將當時東北日軍唯一的裝甲部隊:第1戰車師團也調往了諾門罕前線。
1939年6月21日,嵯峨徹二中將率領第二飛行集團總部抵達海拉爾機場,隨後第7、9、12、15飛行旅團先後抵達,完成集結。
1939年6月22日,第二飛行集團的120架戰鬥機與蘇聯空軍的150架戰機在哈拉哈河上空遭遇,日軍損失30架,蘇軍40架。(蘇軍簡史上為14:56,有捏造之嫌,蘇空軍受大清洗影響很差,所以朱可夫特別要求調白俄羅斯飛行員)
1939年6月27日,日本空軍(指揮官寶藏寺少將)成功空襲遠東蘇軍的3個空軍基地,事後寶藏寺給關東軍總部發了“捷報”:擊落蘇機99架,擊毀地面蘇機25架,共124架。(某資料說實為26架)
遠東軍機場被襲後,蘇聯加速增援前線,蘇炮兵司令沃羅諾夫、裝甲兵司令巴甫洛夫、空軍代理司令鮑爾吉金等都去了哈拉哈河前線視察。西伯利亞空軍被調去支援,坦克,火炮也源源不斷得補充前線。
1939年6月29日,第1裝甲師團到達諾門罕的集結地點,第23師團全部,第7師團所部也都到達集結地點,至此完成了關東軍司令部的部署。
諾門罕前線的日軍兵力大致為4個步兵聯隊,即第23師團的64、71、72和第7師團的第26聯隊,外加第7師團第28聯隊的一個加強大隊;大半個騎兵聯隊,也就是5月被打殘了的東八百藏的師搜尋聯隊;2個坦克聯隊,即第1師團的第3、4聯隊;2個炮兵聯隊,即獨 立野炮第1聯隊和野炮第13聯隊;2個工兵聯隊,即工兵23、24聯隊。外加一個飛行師團,一個汽車聯隊。軍備大致有212門火炮,速射炮(反坦克炮)128門、山炮24門、野戰炮36門、九〇式野戰炮24門,飛機180架,坦克82輛,裝甲車26輛,汽車400輛。
1939年7月1日,認為摧毀了蘇遠東空軍的日軍發起了進攻,擊潰了河東岸的蘇蒙駐軍,推進到哈拉哈河,開始準備攻過河去,消滅南岸蘇蒙聯軍,解決有爭議地區的歸屬問題。
日軍諾門罕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中將制訂了兩岸夾擊蘇蒙軍的作戰方案:以日軍第7師團的步兵第26、28聯隊為主力,從哈拉哈河上游渡河,進入西岸哈瑪爾達巴山,殲滅蘇蒙軍炮兵陣地,居高臨下以炮轟東岸蘇蒙軍陣地;將軍廟的第23師團和第1戰車師團及滿洲國興安騎兵師(團編制),從正面進攻哈拉哈河東岸的蘇蒙軍,形成夾擊,全殲蘇蒙聯軍。
1939年7月3日凌晨,日軍一部(第26、28聯隊,指揮官小松原)順利偷渡哈勒欣河,強攻巴英崗山,由於日軍的兵力優勢,加上蒙軍準備不足,日軍上午就占領了巴英查崗山及其鄰接地區,防守的蒙第6騎兵師撤到巴英查崗山西北地區。但蒙軍第6騎兵師的頑強抵抗,為朱可夫贏得了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朱可夫接報後火速趕到了巴英查崗山地區,連發三道命令:命令炮兵第185團的重炮營派出偵察群並對日軍集結地域發動炮擊;命令位於河東岸用以支援摩托裝甲第9旅的炮兵向巴英查崗山上的日軍炮擊;命令所屬蘇軍飛機接到戰鬥警報後全部起飛。(一些機場跑道在27日的日軍空襲中被毀,只起飛了部分)?
10點45分蘇蒙聯軍的反攻開始,航空兵轟炸浮橋及橋頭陣地,而其重裝甲部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渡河後的日軍沒有想到兵力占劣勢的蘇軍還敢反擊,雖然配置的反坦克火炮擊毀了上百輛蘇聯裝甲車和坦克,但面對滾滾而來的幾百輛紅軍坦克(150,一說185)和裝甲車的鋼鐵洪流,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午,蘇軍突破了日軍防線,裝甲部隊一部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迂迴到了渡口處的第7師團26聯隊側翼渡口處,一部直插到了第23師團的師部附近,主要為步兵的小松原部頑強抵抗至下午,不得不撤進巴英查崗山。
對岸擔任正面進攻的日軍當然沒閒著(指揮官安岡中將),30分鐘炮火轟擊後,中,輕型坦克87輛,裝甲車37輛,在第23師團步兵聯隊、騎兵聯隊的配合下,分左、右兩線發起進攻。兩道蘇軍步兵防線被突破。這時,朱可夫的裝甲指揮優勢得到良好體現,在第三道防線遭到蘇軍大炮阻攔後,日軍坦克和步兵聯隊被分割,缺乏“協同作戰”的,呆板的日軍始終沒能突破蘇蒙聯軍防線。(某些文章里描繪的精彩的蘇日坦克大對戰,皮薄炮弱的日軍坦克被蘇聯坦克狂K,據考證乃YY)
1939年7月3日夜,第1戰車師團第4旅團在指揮官玉田大佐利率領下,利用大雨成功夜襲蘇軍第36摩托化步兵師的炮兵陣地,擊毀蘇軍122MM 榴彈炮18門,152mm榴彈炮6門,玉田部只損失了一輛坦克(第2中隊指揮官藤喜久中佐陣亡),此戰後來成為偷襲戰的典範,收入各國軍校教材。
1939年7月4日,退守巴英查崗的日軍,組織數次衝鋒都被擊退,至5日下午,蘇聯紅軍終於奪回了巴英查崗山頭,小松原率隊撤回對岸和安岡中將會合。
1939年7月7日,減員嚴重的第23師團得到補充(關東軍司令部從第8國守備隊等抽調2000餘人),第23師團第72旅團組織夜襲分隊,成功占領對岸蘇軍陣地,但次日凌晨遭到蘇軍坦克和裝甲車群反撲,沒有裝甲戰車和重炮支援的日本步兵很快被趕了回去。
此後朱可夫一面構築河岸工式反登入,一面安靜的等待後方援兵到來,日軍畢竟在兵力上占了優勢,蘇軍損失也很慘重,如果不是靠那幾百輛裝甲車和坦克,蘇蒙聯軍恐怕早全軍覆沒了。
而對岸日軍則堅挺不已,8、9、10日連續三夜夜襲,都被蘇軍擊退。
1939年7月15日,蘇軍已經秘密著手組織反攻,把第57特別軍改編為第1集團軍,朱可夫任集團軍司令,所屬部隊計有:第36師(摩托師),第57師,第82師,裝甲兵第11坦克旅和第7、8,9摩托裝甲旅,並配屬第212空降兵旅。
1939年7月16日,大本營正式命令關東軍撤兵,已多次拒絕大本營撤兵建議的關東軍司令部頭頭們頭疼不已,但還是決定孤注一擲搏一把,調了直屬重炮部隊等部上去以期扭轉局勢。
1939年7月23日,得到休整和補充的日軍集中了86門重炮(一說72+38門)發射炮彈5,000發試圖壓制蘇軍火力,但得到的是猛烈的還擊,加上對岸蘇軍也沒閒著半個多月來一直修築工事,據說縱深3公里,裝甲兵一直沒占優勢的日軍使上了吃奶的勁,甚至用人 體炸彈攻擊蘇軍坦克,啃了好幾天,依舊沒啃動。(蘇軍第11坦克旅旅長雅可夫少將陣亡)日軍終於認識到與蘇軍的差距,重裝甲,大火炮的重要性,而來自東京大本營的壓力與日俱增,關東軍司令部無奈地下達了:“立即停止進攻,占領東岸戰線,構築陣地,準備持久戰”的命令。
1939年8月12日,日軍在22架轟炸機,炮兵掩護下、一個加強有裝甲車和坦克的步兵團終於攻占了岸邊蒙古軍防守的一塊高地,並固守。(柿子專挑軟的捏- -#)
之後的日軍再沒氣力反攻了,巨大的傷亡和物資消耗引起大本營的嚴重不滿,關東軍的偽滿總動員,增援什麼的,都是大本營極力反對的,為此大本營和關東軍已勢成水火,為戰後大本營大開殺戒埋下了種子。

諾門坎戰役第三階段

(1939年8月-9月)
1939年8月20日,就在關東軍騎虎難下,半死不活時,朱可夫謀劃已久的大反攻拉開了序幕。
朱可夫建立了三個集群,即南部集群、北部集群和中 央集群,計畫 主要為步兵的中 央集群牽制正面的日軍,南、北裝甲機械化集群2翼包抄圍殲。
集群編制如下:南部集群:步兵第57師、坦克第6旅、蒙古騎兵第8師、摩托裝甲第8旅、坦克第11旅的兩個坦克營、一個自行火炮營、防坦克第37營和一個噴火坦克連。北部集群:坦克第11旅、摩托裝甲第7旅、步兵第36師第601團、蒙古騎兵第6師和防坦克第87營。中 央集群:步兵第36師和第82師、步兵機槍第5旅和兩個炮兵團。朱可夫的預備隊是摩托裝甲第9旅和空降兵第212旅。
5點46分,蘇蒙軍首先對日軍的高射炮陣地進行猛烈地炮擊,接著以150架轟炸機和100架戰鬥機向日軍轟炸掃射。
8點15分,各種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向日軍陣地轟擊。
8點30分,空軍第二次向日軍前沿陣地轟炸掃射。
8點45分,空中升起了紅色信號彈,蘇蒙軍部隊在炮火掩護下,渡過哈拉哈河,開始全線總攻。
在蘇空軍、炮兵的強烈壓制 下,一個半小時內日軍炮火無力進行還擊,觀察所、通信聯繫及炮兵陣地均被摧毀。但日軍仍很有鬥志,在混亂中頑抗,戰死不降。21日、22日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在大沙地域,蘇聯紅軍遇到了異常頑強的抵抗,為此,朱可夫開始動用戰略預備隊,命令摩托裝甲第9旅投入戰鬥,並加強了炮火支援。26日傍晚,蘇軍坦克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完成了對日軍整個第6集團軍的合圍,隨後開始穿插分割,日軍頑固抵抗,蘇蒙軍仗打得很艱苦。(有些文章說朱可夫連撤2任因傷亡較大而抗命的師長)
1939年8月26日,關東軍司令官植田決定增派第7師團給第6軍,還計畫將第2、第4師團也調往前線。同時令第23師團死守待援。日軍的數次突圍也都被擊退。蘇軍投入了新型坦克和戰鬥機,取得戰場制空權,僅24,25日兩天,蘇軍飛機出動了二百一十八架次,進行了十次空戰,擊毀日機七十四架,配合地面部隊成功阻止了日軍的增援。至此,第23師團覆滅已定,日本人輸了這場戰爭。30日第6軍司令萩洲立兵中將向第23師團小松原師團長下達了自行突圍命令,31日,小松原(後切腹自殺)帶領殘部2000餘人突圍而出。
1939年8月30日,東京大本營方面的中島參謀次長來瀋陽,向關東軍方面傳達了"諾門坎方面,作戰不應擴大,立刻設法終結"和"關東軍兵力不足,應該立足於長期堅守"的命令.實際上是要關東軍認輸放手,不過措辭相當委婉.然而關東軍極力遊說,認為應當"以四個師團全力攻擊,然後再轉入冬季防禦."反過來,中島和隨行人員居然被說服.可在中島回東京的9月1日,德國與蘇聯秘密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入侵波蘭,歐洲戰火爆發,大本營的態度再度變為謹慎.中島再次來到關東軍時,已經完全反對原有的攻擊計畫.關東軍司令植田中將幾乎是哀求要東京準許至少發動一次"收容死難將士屍體的進攻,否則就將我解職。集怨已久的大本營順勢接受了辭呈,解除了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陸軍大將、參謀長磯谷廉介陸軍中將職務;一個月內又陸續免去了參謀本部次長中島鐵藏陸軍中將、作戰部長橋本群陸軍中將及參謀本部作戰部長與關東軍司令部作戰部長和所有作戰參謀等將佐的職務。 
1939年9月3日,日軍大本營徹底否定了關東軍調動兵力重新發動攻勢的計畫,開始通過外交途徑收拾局面。
1939年9月9日,日本駐蘇大使東鄉茂德同蘇聯外交當局談判停戰問題。
1939年9月16日,簽訂了《蘇日停戰協定》。主要內容是:日滿軍和蘇蒙軍於9月16日上午2時(莫斯科時間)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雙方軍隊停止在9月15日下午1時的控制線上。雙方同意交換戰俘,並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劃定哈勒欣河地區蒙古國和滿洲之間的邊界。

戰後統計

蘇軍傷亡2.5萬(傷1.5+亡1),日軍傷亡1.8萬(傷0.8+亡1)。
日軍方面投入了不到2個師規模的兵力(8月20日前)2.7萬,傷亡比例67%。
蘇蒙方面投入了至少4個師規模的兵力(8月20日前)5.7萬(蘇5.2+蒙0.5),傷亡比例45%。
日軍除了航空兵大致和蘇軍持平外,炮兵,機械化裝甲兵,後勤保障方面都遠不如蘇軍,加上雙方總指揮官的差距,日軍戰略角度上的失敗(沒守住有爭議地區),1個師團被打殘,在情理之中。8月份的反攻中,蘇軍集中2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團級編制的蒙古騎兵師,1個機槍旅,在絕對優勢的飛機和坦克支援下,才勉強圍殲日軍1.5個2流師團,傷亡超過40%,其實際戰鬥力也並不比日軍高多少。

諾門坎戰役的影響和意義

評論(一)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討論“南進”、“北進”方針時,軍方認為,在正常動員的條件下,日蘇雙方師的戰鬥力大體為一比一,而由於蘇德戰爭,遠東蘇軍整備狀態欠佳,戰鬥力只及日軍師的七成五。因此,對付蘇軍遠東15個師,日本只需動員11個師,也即東北現有兵力即可勝任。但如考慮保證全勝,須2倍於敵之戰鬥力,即動員22個師,就需要從關內抽兵。
但這一估算的基礎為遠東蘇軍為應付德軍進攻抽調一半,即30個師中的15個(70萬人中的35萬),以後才成為“熟柿”狀態。結果至8月初,蘇軍在遠東始終保持20-25個師,成為日軍所謂“澀柿”狀態。且日軍情報部門研判德軍本年內無力迫使蘇軍投降,而明年形勢也不一定有利於德軍,所以日軍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北進”計畫。而日軍始終無法下決心抽調更多一些兵力北上的原因,即在於中國戰場對其的牽制。
評論(二)
諾門坎戰役確保了二戰中蘇聯東部邊境的穩定
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諾門坎協定》,規定雙方立即停戰。為追究責任,日軍大本營在戰役後期撤換了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陸軍大將、參謀長磯谷廉介陸軍中將;戰後一個月內又陸續免去了參謀本部次長中島鐵藏陸軍中將、作戰部長橋本群陸軍中將及關東軍司令部作戰部長和所有作戰參謀等將佐的職務,關東軍內的對蘇“強硬派”幾乎被一掃而光。
諾門坎戰役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讓日軍看到了蘇軍的強大戰鬥力。這場戰役樹立了蘇軍對日軍的心理優勢,也奠定了蘇聯遠東邊境地區的穩定,它也是日本放棄“北進戰略”,未敢與希特勒聯手從東方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使得衛國戰爭開始後,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納粹德國,從而迅速扭轉了戰局。
評論(三)
此戰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沉重的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而且促使日本將“北進”的國策改為“南進”,這就為日本在二戰中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
通過諾門坎之戰,使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的關鍵時刻敢於抽空遠東邊境的20個亞洲師投入歐洲戰場,起到了扭轉乾坤的決定性作用。對亞洲戰場而言,諾門坎戰爭期間正值我國抗戰的艱苦時期,關東軍向關內增兵的計畫無法實施,也有力的支援了我國的抗日戰爭。更為關鍵的是,日本大本營在“南進”戰略的主使下,偷襲了珍珠港,不但失去了與德國在遠東會師的機會,使自己陷入不能支撐的太平洋戰役,而且終於將美國拖入了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格局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評論(四)
日本天皇裕仁是“南下”派,1936年借“二·二六”兵變清洗了“北進”的皇道派,1939年借“諾門坎”之敗清洗了“北進”的陸軍實力派;另外蘇日是死敵,蘇聯一直在邊境部署大量兵力防備日本;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沒有足夠的兵力再進攻蘇聯,且西伯利亞沒有日本所需的資源。
假如日本選擇“北進”,一旦形成德、日夾擊蘇聯的形勢,美、英可能不會全力支持蘇聯,因為英、美的東南亞利益沒有受損害,意識形態上又是死敵。英首相丘就一直是堅定的反蘇派,戰後急急拋出“鐵幕論”。而美國,最可能的選擇是考慮同德、日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也會表面譴責對蘇聯的侵略,同時繼續同日本做生意,大發橫財。 毫無疑問,一個巨大的變數的突然出現——中國頑強抵抗、堅持抗戰,使得歐亞戰略格局發生完全出乎常規的變化,並造就了上述的形勢:日本因為戰略資源短缺的問題被迫放棄“北進”,只能選擇“南下”並同英、美交戰,從此走向失敗的深淵.同時也導致了軸心國軍事上無法協調,各行其是的糟糕局面;蘇聯則一舉擺脫絕望的、必敗的戰略態勢,全力以赴對付西面的威脅,從而在戰略上奠定了勝利的格局。
(這裡需糾正以往長期形成的錯誤觀點:1938年夏季和1939年夏季,日軍在張鼓峰和諾門坎慘敗,才使日本放棄了“北進”,改為“南進”——較典型的見吳廷繆《日本史》第720頁。這是蘇聯史學界為突出本國作用,不遵循事實求是原則的誇張之詞,遺憾的是被我們一直因襲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