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謔

諧謔:(xiéxuè)詼諧逗趣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諧字釋義

xié
【形容詞】(形聲。從言,皆聲。本義:和諧)
⒈同本義(強調配合得勻稱) / 諧,和也。——《爾雅》 / 克諧以孝。——《書·堯典》 / 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周禮·調人》 / 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左傳·襄公十一年》 /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 夫妻諧老。——《初刻拍案驚奇》
又如: 諧當(妥當);諧和(各組成部分之間協調地相互聯繫在一起的);諧調(和諧);諧奏(和協地演奏);諧律(諧合於音律)
⒉言語或行為有趣而引人發笑 / 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漢書·東方朔傳》 / 心親不復異新舊,使脫巾屨相諧嬉。——宋·王安石《和劉貢甫燕集之作》 / 醉中共笑語,往往雜諧諺。——明·高啟《贈楊滎陽》
又如:諧易(詼諧平易);諧辭(戲謔之辭);諧諺(詼諧諺語);諧畫(富於諧趣的話) 【動詞】
⒈辦妥,辦成功 / 恐事不諧,反遭其害。——《三國演義》 / 今事不諧,不過赤族,為社稷死,豈不快乎?——《宋史
又如:諧當(妥當)
⒉商定 / 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後漢書
又如:諧價(議價成交)
【常用詞組】
諧劇 - 諧和 - 諧婉 - 諧戲 - 諧振 - 諧振子 - 諧美 - 諧談 - 諧謔 - 諧趣 - 諧音
常用詞組
俳諧 - 克諧 - 和諧- 失諧 - 詼諧 - 調諧

謔字釋義

謔xuè
〈動〉
(形聲。從言,虐聲。本義:盡興地遊樂)

開玩笑
謔,戲也。——《說文
謔,浪笑。——《爾雅
善戲謔兮,不為虐兮。——《詩·衛風·淇奧》
此乃今之輕薄子,好作謔詞,嘲鄉里之類,為一鄉所疾苦者。——《朱子全書》
陳王昔時宴 平樂,斗酒十千姿歡謔。—— 李白將進酒
又如:謔親(鬧新房);姿歡謔(盡情地歡樂遊玩)

取笑作樂
伊其相謔。——《漢書·地理志》。註:“戲言也。”
調笑來相謔。——李白《陌上桑
嗜酒善謔,而好為詩。——《宋史》
又如:謔戲(調笑戲弄);謔劇(調笑嬉戲);謔浪(戲謔放蕩);謔嘲(戲謔嘲弄);謔弄(戲謔嘲弄);謔詞(開玩笑的話)
〈形〉

喜樂[pleased and joy]
無然謔謔。——《·大雅·板》。傳:“喜樂貌。”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唐· 李白《將進酒》
又如:謔謔(喜樂的樣子)
〈常用詞組〉
謔而不虐 - 謔語
戲謔 - 笑謔 - 調謔 - 諧謔

相關文字

諧謔曲

⒈巴赫,諧謔曲
《諧謔曲》,本曲的曲名來源於法文“Badinerie”一詞,原意為“開玩笑”。從十八世紀起,諧謔曲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體裁,而且經常作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很多古典樂派的作曲家還把這種體裁套用到了交響樂中,一般作為第三樂章的主題出現。巴赫“諧謔曲”採用了二部曲式,a小調,快板,2/4拍,主要主題具有明顯的快速舞曲特點(片段1),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鏇律,長笛明快、輕巧的演奏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情緒,滯緩的弦樂在低音區與之呼應,使樂曲顯得詼諧而輕快。曲子對演奏技巧的要求不高,因此成為許多業餘長笛演奏者十分喜愛的曲目。

諧謔詞

⒉含淚的微笑--諧謔詞賞析
中國古典詩詞,卷帙浩繁,著者眾多,以《全唐詩》《全宋詞》為例,篇章皆以萬數計,而作者累千矣!考究其題材範圍及表現手法,甚為有限。古人云“詩以言志,詞以抒情”,觸目所見,無外乎愛國言志、閨閣愛情、羈旅離愁、邊塞感懷、詠物懷古、田園山水云云。偶見諧謔諷刺詩詞點綴其間,數量雖少,然星色滿天,難掩其輝,堪稱詩詞之另類也!
如筠年屆而立而諸事不立,皆因秉性狷介,言語疏狂,性情使然,不求聞達於當道。其性格若引籍據典,可謂“好作青白眼”,用現代話說,是喜歡看人下菜碟兒。性情投契者,誓願割頸相交,而對溜須拍馬、奸佞獻媚之徒,視如衣塵履泥,深惡痛絕。故而素日吟詩填詞,也好作諧謔語。今於宋詞中採擷諧謔詞兩首,試加解析,娛人也自娛也!
欣賞諧謔詩詞,也當從“諧謔”二字著眼。諧,詼諧幽默;謔,戲謔調侃。諧謔詩詞,便是指文字詼諧滑稽而略帶戲弄調侃的詩詞。試以南宋康與之《望江南-重九遇雨》為例:
重陽日,陰雨四郊垂。戲馬台前泥拍肚,龍山會上水平臍。直浸到東籬。茱萸胖,菊蕊濕滋滋。落帽孟嘉尋箬笠,休官陶令覓蓑衣。都道不如歸。

諧謔文

⒊另類的諧謔之文
本文關鍵字:滑稽調笑詩賦
莊子·天下篇》自稱全書為“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又說:“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由此可見,歷來的許多詼詭不經的言論大多屬於不得已而為之,最終原因是天下的沉濁,不能以莊語為文。諧謔之文,有時就是如此。
諧謔即詼諧、滑稽,且帶有嘲弄的意味。《莊子》中的很多寓言故事就是這樣,如《則陽》篇中的觸蠻之爭以及《列禦寇》篇中“舐痔者”、《徐無鬼》篇“豕虱”都包含有作者冷峻尖刻的譏刺之意。
詩詞中一般忌諱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的色彩,許多詩評家都流露出對淺俗與諧謔的不屑之情,如清人朱庭珍對袁枚大加撻伐:“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誠齋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遊戲為風趣,粗惡頹放為雄豪,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對性靈派的趙翼,朱氏也甚為不滿,說:“趙翼詩比子才(袁枚)雖典較多,七律時工對偶,但詼諧戲謔,俚俗鄙惡,尤無所不至。”(《筱園詩話》卷二)
然而,“擅長諧笑的人在任何社會中都受歡迎。在極嚴肅的悲劇中有小丑,在極嚴肅的宮廷中有俳優。”(朱光潛《詩論》第二章)那么,諧語就不完全是一種被迫的選擇,有時倒是文人的自覺主動地追求,性靈派的袁、趙就應當如此理解。袁枚受到當時廣大青年的熱烈崇拜,形成“袁枚現象”(劉世南《清詩流派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重要原因就是袁枚的詩“辭淺會俗,皆悅笑也”(劉勰《文心雕龍·諧隱》)。袁枚靈心妙舌,故所作詩往往妙趣橫生。世南先生就曾引述袁、趙趣詩多首,覺得很有意思,轉述如下:
如畫家沈南苹受日本國王之聘赴日教畫,袁枚贈詩先有“東陽隱侯畫筆好,聲名太大九州小”,後又謂“眼驚紅日初生處,畫到中華以外天。”真可謂妙筆生花。再如《遣興》其五:
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趙執信評當代詩人王士禛、朱彝尊之詩云:“朱貪多,王愛好。”(《談龍錄》)袁枚此詩引用這話來形容為求好而改詩的情狀,妙在拿老太太先梳妝後見人的事來作比,讀來令人不覺大笑。同為性靈派的趙翼,詩中也有很多妙筆:
種樹 其二
胸中邱壑構何年?種樹為園翠蔽天。看是豪奢卻寒儉,省他六月搭棚錢。
四月十一二等日大寒,圍爐就暖,偶書
五月披裘氣自雄,我今四月擁爐紅。天教寒士添佳話,不但冬烘夏亦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