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俑

說書俑

“說書俑”表明,早在漢代我國就有了說書藝人的活動。“說話”一詞,遠在隋唐之間就已經為民眾所習用。唐代還出現了“俗講”和“變文”(俗講是宣傳佛經的一種講唱形式,變文即是其韻散相間的一種文體,後來也用它演唱民間傳說或故事)。到了宋代,市民階層擴大,城市經濟發展,勾欄、瓦肆林立,“百戲”中就有各種說唱活動。如說的有“說三分”、“說渾話”,唱的有“諸宮調”、“唱耍令”、“小唱”,學的有“學鄉談”(摹擬地方鄉音)、“叫果子”(模仿市聲)等。

名稱

說書俑 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墓出土的一件高53厘米的陶塑說書俑

簡介

此俑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高55厘米。其造型極為生動、傳神、活潑、幽默,引人入勝。其絕妙之外便是作者善於抓住人物動態的刻劃,在動勢中表現物象的內在神韻。此一說唱俑,身材短胖,上身裸露,兩肩上聳,大腹如鼓狀。左臂環抱小鼓,右手穩握鼓槌,左足曲蹲且赤著,右足赤著翹起,腰向前屈,臀向後翹,褲腰下垂至腹臀之下,雙目微閉,口朝右歪,舌亦吐卷於咀角之上,整個表情顯得眉飛色舞,極富想像力和感染力。整體塑造略有誇張,卻無繁瑣雕琢,重在傳神,質樸自然,是漢代無名藝術家的傑作。現藏於中國在歷史博物館。
注:現亦為《故事會》雜誌商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