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師

誓師

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前動員和教育。是出征前統帥向戰士宣布作戰意義,表示決心的意思,也泛指在民眾集會莊嚴地表示決心。常用詞語是誓師大會。

誓師

誓師誓師

1詞語

▪詞語信息▪詳細解釋

1、詞語

詞語信息
【基本解釋】
1.[arallytopledgeresolutionbeforegoingtowar]∶出征前統帥向戰士宣布作戰意義,表示決心
(武王)躬擐甲冑,以伐無道而討不義,誓師牧野,以踐天子之位。——《淮南子·要略》
2.[takeamasspledge]∶泛指民眾集會莊嚴地表示決心
誓師大會
詳細解釋
1.出征前統帥向戰士宣布作戰意義,表示決心。
《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後,誓於師曰:濟濟有眾,鹹聽朕命。”後以“誓師”指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向將士宣示作戰意義,以激勵士師的戰鬥意志。
淮南子·要略》:“﹝武王﹞躬擐甲冑,以伐無道而討不義,誓師牧野以踐天子之位。”《舊唐書·忠義傳下·張巡》:“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公(袁可立)生而警穎,有奇質。四歲輿里見戲,為搴旂列陣,作仗鉞誓師狀,觀者知非凡見也。”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太祖既誓師讎明,戡撫順,夷清河,遂以天命四年春,留兵六千守札喀關備明。”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三回:“單說滿洲太祖,自建國改元後,招兵添械,日事訓故,除黃紅藍白四旗外,加了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四旗,共成八旗,分作左右兩翼,準備了兩年有餘,銳意出發,他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滅葉赫,不如先攻明朝,遂於天命三年四月,擇日誓師,決意攻明。”

2.泛指民眾集會莊嚴地表示完成某項重要任務的決心。

殷夫《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詩之五:“我們的五一祭是誓師禮,我們的示威是勝利的前提。”

概述

意義: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前動員和教育。
《尚書》所載《甘誓》、《湯誓》、《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師之辭。如果是命將出征,天子要在太廟召見大將軍及全軍將校,授之以節鉞(後代常授刀劍)。君王拿著斧鉞的端首,把柄交給大將,表示將節制軍隊的全權授予他。

清初誓師與祭天謁堂子同時舉行。努爾哈赤天命三年(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正式對明宣戰,謁廟誓師宣布“七大恨”,把明王朝殺其父祖,拘殺使者,褊袒並幫助葉赫氏等七條“罪狀”,作為告天並動員將士的內容。皇太極崇德時遣將出征明朝,皇帝親自送至城外,詢問出征的王公、貝勒、貝子等:你們是不是忘記了“七大恨”?大家齊聲回答:沒有忘記!於是,鳴炮三聲,大軍出發。
著名的誓師大會有五原誓師

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前動員和教育。《尚書》所載《甘誓》、《湯誓》、《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師之辭。如果是命將出征,天子要在太廟召見大將軍及全軍將校,授之以節鉞(後代常授刀劍)。君王拿著斧鉞的端首,把柄交給大將,表示將節制軍隊的全權授予他。

清初誓師與祭天謁堂子同時舉行。努爾哈赤天命三年(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正式對明宣戰,謁廟誓師宣布“七大恨”,把明王朝殺其父祖,拘殺使者,褊袒並幫助葉赫氏等七條“罪狀”,作為告天並動員將士的內容。皇太極崇德時遣將出征明朝皇帝親自送至城外,詢問出征的王公、貝勒貝子等:你們是不是忘記了“七大恨”?大家齊聲回答:沒有忘記!於是,鳴炮三聲,大軍出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